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洗發水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古人沒有洗發水,那怎麽洗頭呢?如果是油性頭發怎麽辦?

洗發水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古人沒有洗發水,那怎麽洗頭呢?如果是油性頭發怎麽辦?

在當今的日常生活中,似乎總是缺少個人或家庭清潔用的洗滌劑。為了滿足各種清潔需求,洗滌劑種類繁多:沐浴露、洗發水、洗面奶、洗衣粉、洗碗精、家具去油汙...那麽,在古代,在瓶子裏的化學物質發明之前,人們用什麽來清洗汙垢呢?早在先秦至秦漢時期,人們就懂得“就地取材”,不用額外花錢就能得到洗臉、洗發的“清潔液”。《禮記》曰:“與”,唐孔謂之:“穆,穆法也;鱟,洗臉。取粟梁之汗。”原來,古人只是簡單地用五谷的“潘汁”洗臉、洗頭。所謂的“潘汁”,其實沒什麽特別的,就是今天常見的淘米水。據《史記·外戚世家》記載,漢文帝的皇後都史年輕時,她的弟弟竇安國為壹個買賣人口的人販子所買。臨別時,都史曾央求米盤(淘米水)幫弟弟洗頭。直到今天,許多人仍然相信淘米水對清潔皮膚是有效的。下次煮飯的時候,也許可以考慮壹下是否讓淘米水輕輕地流走。至於清洗衣物,古人用的是另壹種“清潔劑”——灰水。草木灰的水提取物。《花王公基》曾提到,絲綢在染色前必須“用水浸泡”。註:“水也是裝灰的。”《禮記》曰:“冠之以垢,灰之以清;衣服又臟又灰。”古代人用草木灰的浸泡液來洗衣服的冠帶。因為草木灰含有碳酸鉀,可以去汙。這種好用的洗潔精在古代很常見。直到近代,中國壹些偏遠的鄉村仍用草木灰水洗衣服,被視為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洗滌劑。此外,還有壹種混合洗滌劑。據《花王公基》“以練帛,以柱為灰,使帛繁盛,是各種器淫之果。”所謂蛞蝓,是指貝殼灰,其中含有氫氧化鈣,能與“木灰”反應生成氫氧化鉀。用它的水溶液洗滌絲綢制品時,會與附著在絲綢表面的油脂發生反應生成鉀皂,能把絲綢洗得簡單光亮。好像早在2300多年前,我國人民就已經在使用皂液的功能了。到了4世紀,也就是魏晉時期,出現了壹些新的洗滌劑——皂莢和浴豆。皂莢又稱皂莢,是豆科植物皂莢的果實。漢代神農的《本草經》已經把這種很常見的植物列為入藥。皂莢含有皂角苷,其水溶液能產生泡沫,具有去汙性能。當時社會上有賣皂莢的店鋪,可見當時人們普遍采用。各種皂莢中,“皂莢”品質最差,去汙能力弱,不含水分;“皂莢”去汙能力強,氣味濃烈。後來,人們又進壹步把皂莢的種子搗碎,做成壹個球,橘子大小,用於洗臉和身體,俗稱“皂球”。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它的制作方法:“十月采莢,煮之搗爛,以白面香為丸,浴面比皂莢更臟更膩。”和現在的肥皂相比,外形還挺像的。魏晉時期,還有壹種洗滌劑叫“浴豆”。唐代孫思邈《千女方》、《千女翼方》中記載,將豬胰腺臟血洗凈,撕去脂肪,磨成糊狀,再加豆粉、香料等。加入,均勻混合,然後自然幹燥以形成用於洗滌目的的浴豆。誰第壹個想到用豬胰腺去汙垢?至今無人知曉,但他壹定是個才華橫溢的人。在制作浴豆的過程中,對豬胰腺進行了研磨,增強了胰腺中所含消化酶的分泌。混合豆粉中含有皂角苷和卵磷脂,具有增強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既增強了洗滌能力,又能滋潤皮膚,在當時是比較優質的洗滌劑。但由於豬胰腺確實很難大量獲取,所以浴豆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只被少數上流貴族使用。後來,人們改進了浴豆的生產技術。他們在磨豬胰腺的時候加糖,用碳酸鈉(純堿)代替豆粉,加入融化的豬脂肪。混合均勻後,他們將其壓成球狀或塊狀,這就是“胰腺”。胰腺在化學成分上和今天的肥皂非常相似。而且產品的品種更加多樣,桂花、玫瑰胰子等...這與當今各種不同香味的肥皂非常相似。此外,今天人們仍在使用的堿和茶麩(俗稱茶籽餅),在中國古代就已經使用了。雖然最早使用日期不詳,但最遲在明清時期就已廣泛使用。堿是碳酸鈉晶體,茶麩是菜籽油壓榨的副產品。用水搗碎提取的汁液中含有皂素,也有很好的除垢效果。總之古代的中國人有很多有效的個人和衣物清潔衛生的方法,而且很多都是廉價環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