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寓情於景 區別)
壹、概念
“借景抒情”是指詩人用某種感情看待某壹景物或場景,在其筆下,這壹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情的色彩。
“觸景生情”是指詩人見到某壹景物,某壹場景後,油然而引出的某種情感的抒發。
“寓情於景”是指詩人帶著由自己的遭遇或處境而產生的強烈感情(如歡樂、悲哀、苦悶、仿徨等),去觀察和描寫客觀的自然景物,並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這種主觀感情熔鑄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之中,以客觀之景來寄托感情。
二、區別
(1)“借景抒情”與“觸景生情”的區別: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選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顏色。“觸景生情”是先見景,自然景物的變化觸發了作者的聯想,引起和觸動了作者內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與“寓情於景”的區別:
“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於景”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壹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壹切景語皆情語。
三、舉例
例1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註]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麽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在藝術手法上,這首詩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敘)。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析)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營造出了冷寂、淒清的氛圍。(評)
例2
滁洲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問:這首詩在情與景的抒寫上有何特色?試略作分析。
答:詩人運用了寓情於景的手法。(敘)詩人獨愛自甘寂寞安貧守節的澗邊幽草,無意居高媚時的黃鸝。郊野渡口壹副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析)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評)
例3
題菊花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壹處開。
(註)青帝:司春之神。
問:這首詩在情與景的表現上有何特色?
答:這首詩運用了觸景生情和虛實結合的手法,(敘)因見到菊花在秋天開放時冷寂,蝴蝶也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發揮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變菊花處境,讓它在春天同桃花壹齊開放。(析)抒發了對菊花開不逢時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評)
三、總結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於景與情景交融不屬於壹個術語層面。前兩者是修辭,後壹種指意境。
借景抒情與寓情於景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
借景抒情的落腳點在情上,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所以借景抒情不壹定能夠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比如:窗外的柳枝輕拂著,是我對妳溫柔的愛。
這句話的重心是抒情。但絕對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於景則重在景,寫景中含有情感。
比如:我們相互依偎在柳樹下,柳枝們在溫柔地相互纏繞。
這句話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講了柳枝在風中纏繞的事實,但是含有情在其中。情與景交融在了壹起。
“借景抒情”重點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
“寓情於景”重點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現出色”,就稱作“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