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吳聲歌開始在蘇南、浙北興起。浙北宋代郭懋謙《樂府詩》中收錄了兩首有據可考的吳聲歌:《錢Xi曲》和《阿紫歌》。遷西,現名余英溪,在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南部。南朝時期,當地有壹個以Xi命名的音樂作坊。據康熙《德清縣誌》記載,縣城南部有前西坊和後西坊,為南朝聚樂之地。此後江南妓女眾多,唐時尚樂師數百人。唐·崔豪有壹首詩:跳舞愛前流的美麗,唱歌憐長夜的孩子。據此,錢Xi曲可能是流傳於這壹地區的民歌曲調。
東晉南朝時期,浙江錢塘江以南的民歌非常繁榮。據《南史·百官傳》記載,宋朝時,百戶、百城、歌舞,群人相觸。《泰蘭》引用裴《宋略》說:王公貴族將滿室;偉大的商人,成群結隊的舞者。當然,浙東的王公貴族也不能忘了擺酒席,歌頌山川。無論是金代左思的《武都賦》,還是北朝庚欣的《江南賦》,都有“烏邊(歌)越唱越多”的說法,可見浙東、浙西漢族民間歌舞的繁榮程度是旗鼓相當的。在今天浙江沿海的紹興、寧波、溫州、余杭等地,陸續出土了許多金代青瓷倉廩(明器),倉廩上堆積著擊鼓、撥弄、吹簫、彈阮、舞蹈、雜耍等歌舞伎人物。從壹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音樂生活。同時,這些歌舞伎人物形象多為高鼻梁、眼窩凹陷、穿胡服、戴胡冠,反映了北方貴族南遷後帶來的中原乃至西域的音樂文化。
隋唐以後,中國經濟文化逐漸南移,浙江在全國的地位日益重要。五代南宋吳越國的都城曾在杭州。尤其是南宋,建都杭州用了140多年,使杭州成為吳越第壹個湖光山色的重鎮,東南第壹州,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城市經濟文化的繁榮促進了市民音樂文化的發展。唐宋都市音樂文化的壹大特色是形成於唐、興盛於宋的曲子詞。這是當時比較新穎的都市民謠體裁形式。文人和詩人競相為青樓中的歌妓和教坊中的官宦詞人作詞寫歌。唐宋時期的壹些著名詩人在浙江留下了大量佳作。比如唐代白居易有江南憶,最難忘的是杭。到了宋代,蘇東坡想把西湖比作西湖,淡妝總相宜。唱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的柳永,被譽為能以壹井之水唱柳詞,哀嘆林逋的瘦影橫淺,月暮飄香,孤山美妻鶴的淡雅氣息,以及詞人李清照在婺州(今金華)的避難,留下了千古絕唱的尋尋覓覓,淒涼淒苦;愛國詩人陸遊,家住(今紹興),有句傳世的警句叫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其他如周邦彥、張喜安、姜夔、張炎等精通音律的人都曾長期在浙江生活居住,尤其是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蘇東坡等先後主政杭州,對杭州乃至浙江市民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據田明汝城《遊西湖筆記》記載,白樂天守杭,耽遊湖山,耽妓,新字瞿巖,布尊郡中。蘇東坡也是.....四處遊蕩,縱情聲色,樂此不疲,原來只是壹個人。他們放縱賣淫,客觀上起到了倡導和繁榮市民音樂文化的作用。同時,他們也有意識地普及音樂和文學知識。比如白居易在他的詩《留郡齋》中寫道:風俗無所變,唯有州府之民能釋詩。
文人參與民歌的創作和演唱活動,壹方面從民歌中吸取養分,另壹方面極大地普及和發展了民間音樂文化。另外南宋臨安(今杭州)產小字。據《梁璐之夢》記載,集市由三五成群的樂師組成,牽著壹兩個姑娘跳著舞唱著小字,沿街狂奔。根據“老武林故事”,餐館...也有不請自來的小瓶子,唱著歌來湊熱鬧,這叫擦座。這些所謂的流散藝人,擦擦座位,追上去,不是在勾欄、焦芳唱歌,而是在茶葉店、飯館,沿街唱歌;唱衰的對象不是貴族,而是吸引車來賣車的人。所以他們唱的小字不會像曲調、諸宮調那樣高雅,而更適合歌詞、曲調更通俗的俗腔。這些小字的壹些曲調,很可能是他們根據自己熟悉的生活音調即興創作的。如《夢梁璐》載:如今的市場和房屋,常常跟著京城的叫賣聲,用市場上各種歌聲的聲音賣東西,結合宮中商人的話語。
此外,唐宋時期,浙江帶燈的荷花山歌也很流行。據遊西湖的記載,杭州的元宵節自唐代以來壹直很興盛,白樂天的詩中寫道...‘燈無處不在,音樂無處不在’。宋代歐陽修也寫過壹首關於去年元宵節的詩,當時花市亮如白晝。據《杭州府誌》記載,元宵節前後五夜點燈籠,市街委街道用錦緞和彩繡裝飾。如果他們進入花之谷,他們將被整夜布道。當時民間歌舞隊有幾十個,壹開始就打著燈籠,舞隊互相簇擁十幾裏,有《男女謳歌》、《賀豐年》、《村田樂》、《旱船》、《竹馬》等。從這些歌舞的名字來看,很多舞蹈隊可能來自郊區城鎮。據《浙江風俗》記載,較俗的竹簡詞有:鞭炮聲如雪,村寨歌舞勝於管弦。他們回來時,滿肚子都是餅和粽子,可憐的漢人有幸認識了太平軍。初壹,壹個乞丐破了包,把頭做成了牛,另壹個乞丐拿著掃帚,用草繩牽著,唱著“蓮花落”的吉祥話討飯。這說明浙江的蓮花落不僅在城鎮很受歡迎,在廣大農村也很受歡迎。
明清時期,浙江流行歌曲達到頂峰。其民歌主要流行於民間,如:擾五表、寄生草、洛江怨、余荷葉等。這些流行歌曲大多見於清乾隆六十年的《霓裳續曲》和嘉慶年間的《白雪公主遺風》。
新中國成立後,浙江音樂家收集了3000多首民歌,編著了《浙江民族器樂歌曲精選》、《浙江省三十年創作歌曲精選》、《中國民歌浙江卷》。無數寶貴的藝術遺產為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66期間,在全國業余歌曲比賽中,浙江的小船和茶歌獲得二等獎。《美麗心靈》獲得1979全國流行歌曲優秀獎。《春江花雨》、《誰不愛西湖風景》、《龍井茶流水》被收入中國新文學系列音樂卷。《五十六根弦連著京》、《呼喚習字踏青》、《向海的秋天》也分別以1997、1999、2001獲得中共宣傳部五個壹工程獎。尤其是1984年,杭歌舞團張建壹參加第三屆維也納國際歌劇大賽,以圓潤紮實的音色和優雅動情的意大利美聲唱法,在來自世界各地的247名選手中獲得第壹名,並獲得《歌劇世界》頒發的特別獎。同時,他在布達佩斯演出時,被評為最佳男演員,獲得百花獎。
新中國成立50多年後,浙江的歌曲創作,除專業演出外,群眾音樂活動也十分活躍。20世紀50年代,杭州成立了歌詠團協會,先後舉辦了第壹屆、第二屆省級民族樂舞觀摩展演大會,各隊參加了全國音樂周的展演。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多次舉辦省級業余歌曲創作比賽、新作品演唱和音樂會,向全省征集民歌。20世紀80年代以來,浙江舉辦了第三屆全省群眾聲樂比賽和第四屆全省音樂舞蹈節,各種歌曲創作比賽,如“愛中國,愛浙江歌曲創作”,企業群眾音樂活動,如省工廠歌曲演唱比賽,浙江藝術節,三江歌手演唱比賽,西湖之春,鹿城之春,南湖之春音樂會,都是新時期浙江群眾音樂活動的集中體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浙江省中小學生歌唱比賽、寧波市合唱節、浙江省農民歌手大賽等活動,促進了浙江群眾音樂水平的提高,發現和培養了沈少泉、胡小娥等壹批群眾音樂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