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中國國務院批轉了林業部等8個部門《關於加強鳥類保護執行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請示》報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區都要認真執行,並確定在每年的3月至4月的某壹個星期為“愛鳥周”,在此期間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同,各地選定的愛鳥周時間也不盡相同。
泉州壹般定於每年三月的最後壹周為愛鳥周。 鳥是人類的朋友
現在自然界中的鳥類有9021種,估計有1000億只。它們的食性復雜,生活方式多樣,棲息在各種生態環境中,是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的重要因素。對人類利益而言,它們是整個動物界中益處較大而害處極小的類群。
鳥類最明顯的益處就是消滅害蟲。鳥類多數以昆蟲為食,是農田、果園中多種害蟲的天敵和克星。壹只白臉山雀的幼鳥每天可啄食松毛蟲1800條,吃蛾子30只;歐洲的粉紅掠鳥還能夠追蹤蝗蟲沿途啄食。有人計算過,1000只紫翅掠鳥在繁殖期間能消滅22噸蝗蟲。自然界中的食蟲鳥成千上萬,所捕食的昆蟲千差萬別,在消滅害蟲方面的作用的確是難以估計的。
鳥類在消滅害獸方面的功績也不小,特別是貓頭鷹和鷹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嚙齒類動物為食,對控制農業、林業鼠害以及危險疫病的傳播,有著重要的貢獻。貓頭鷹的食物中99%是嚙齒類動物,壹只貓頭鷹壹個夏季所消滅的老鼠,相當於保護了1噸糧食。
壹些以植物種子為食的鳥類,特別是雁鴨類、鳩鴿、啄木鳥、烏鴉等,是植物種子的得力散布者,很多植物種子經過鳥類消化道後,更容易萌發。蜂鳥、食蜂鳥、太陽鳥、啄花鳥、銹眼鳥、鸚鵡等嗜食花蜜,對有花植物的傳粉有明顯作用。
如果沒有這些鳥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必然受到幹擾。由此可見,鳥類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鳥類在仿生學領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飛機、導航儀的發明無不來自於鳥類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