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醫生是人,不是神。

醫生是人,不是神。

親愛的告訴妳:醫生是“人”而不是“神”,關愛健康,關註生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壹個人的健康和壽命,15%由遺傳決定,10%由社會因素決定,8%由醫療條件決定,7%受氣候影響,60%由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決定。

不要把健康的壹切都留給醫生:衛生部部長諸宸在《營養療法在解決慢性病中的作用》壹文中指出:西醫治病是通過控制癥狀,治頭疼醫腳疼。

衛生部部長諸宸在《營養療法在解決慢性病中的作用》壹文中指出:西醫通過控制癥狀、治療頭痛和治療腳痛來治療疾病。高血壓用降壓藥,高血糖用降糖藥,永遠治不好病;中醫通過調理來治病;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西醫重在控制,中醫重在調理,養生重在預防!這個道理壹定要懂!

當代著名的《傷寒論》作者郝萬山認為,“醫生不是萬能的。醫生只是在人得了重病後,幫助人減輕痛苦,延長壹定時間的生命,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很多人把健康交給醫生,不註重保健,這是壹種誤解。”

“藥到病除”、“起死回生”是很多人對醫院和醫生的期望。然而,醫生對這些期望有話要說。

第壹,“醫學萬能”無形中提高了患者和公眾的期望值。

醫學本身就那麽有限,世界上那麽多無法治愈和無法檢測的疾病,不管誰得了,結果都是壹樣的。歷代的皇帝和將軍都像普通人壹樣。醫學的局限性壹般人不知道,醫生也很清楚。“當疾病來到醫生面前時,它已經成形了。無論是頸動脈斑塊還是心肌梗死,都已經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了改變和傷害。醫生只能解決病人的癥狀。就心腦血管疾病而言,即使是現代醫學醫院也只能剝離斑塊,疏通梗塞的心血管系統,而他無法重塑患者的身體。修理和原來的壹樣。現在很多時候無形中擡高了患者和公眾的期望值,甚至造成了‘醫學萬能’和‘只要進了醫院,就進了保險櫃’的虛幻認知。這種文化嚴重違背了醫學的本義。這種醫學上的‘造神運動’並沒有給醫學插上壹雙騰飛的翅膀,而是給這雙翅膀套上了沈重的枷鎖。這個枷鎖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由於患者不了解疾病的本質,往往會對醫生產生誤解或不理解,有時會導致醫患關系的惡化。中國醫學媒體聯盟創始人石在2016年4月29日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充滿憂慮。

遭受疾病折磨的人,妳必須明白,這是違背醫學本質的現象。請醫生走下神壇,讓患者和家屬真正有勇氣和空間與死亡和疾病抗爭。戰勝疾病是醫生和患者的基本意圖。

2.醫生可以治愈疾病,但不能治愈生命。

醫生可以治愈疾病,但不能治愈生命。很多疾病是可以通過治療改善或治愈的,有些疾病是沒有意義的。很多患者和家屬經常說:“醫生!我們相信妳!無論醫生怎麽解釋,都不明白根本原因。許多疾病只有百分之幾得到改善或治愈。請理解醫生的善意解釋,希望妳和醫生能壹起努力戰勝疾病!但有些病是不能嘗試的,比如胰腺癌手術伴肺轉移,不僅無效,還會對患者造成創傷。石在2016年4月29日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說:“我的心也是肉做的。病人家屬哭我真的受不了,但是我真的沒辦法。“胰腺癌領域的這壹刀,只能是無奈,無奈,無奈。最終患者選擇了保守治療,生命延續了7個月,在胰腺癌治療領域實屬不易。

3.醫生不是壹切的關鍵。

很多患者和家屬問醫生,這病好不好。會有保障嗎?為什麽不好?妳還在生病嗎?那妳就是幼稚!告訴妳,妳沒病的時候還在生病。生病的時候誰能保護妳不生病?什麽能讓妳無憂無慮壹輩子?很多病並不是他們想的那樣?看到就好,馬上緩解。很多病需要壹段時間?更何況,並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好,只要吃了藥,病情就會緩解或好轉。只是醫患雙方的需求和願望。每壹種病都分輕、重、緩、急。妳可能會感到或輕或重,這可能與妳的疾病性質不同。妳覺得輕或者無癥狀,並不代表妳的病情真的輕,比如無痛性心梗,無癥狀性高血壓。許多疾病需要壹段時間才能見效。比如去北京需要壹段時間,也和妳乘坐的車輛有關。坐火車不同於坐汽車或騎自行車。比如煮玉米粥和煮大米粥不壹樣。蒸饅頭需要壹段時間才能熟,饅頭幾乎是生疏的。不要把醫生看得太重。醫生和妳壹樣都是病死的,妳的病需要妳和醫生。我有70%的信心治好妳的病,但我還需要妳20%的配合和妳家人10%的支持。很多疾病都需要三分治療,七分調養。妳不能忽視自己的護理。醫生會盡量讓妳少吃藥,少花錢,盡快治好妳的病。祝妳早日康復,健康幸福,萬事如意。這是白衣天使的使命。

4.“太晚了……”醫學不能支付所有的結果。

許多病人在病情危急且不可逆轉的時候來到醫院。第壹,他們不知道病情。第二,他們在去醫院之前不重視病情的危急。第三,是家庭條件有限。舉個例子,壹個糖尿病患者因病去世,患者已經病了十幾年了,但是因為經濟原因沒有正規用藥。三年前,她開始反復胸悶胸痛,在其他醫院確診為冠心病心絞痛。媽媽胸痛好幾天了,壹直拖到病人受不了!心臟停止了跳動,但為時已晚...如果降糖藥能正常使用,如果她胸痛時能及時去醫院,如果她的家庭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支持她,也許結局會很不壹樣...有很多病人的醫生真的無能為力,好像醫學也無能為力。

5.不要太依賴設備和現代醫學。

人體是壹臺精密的機器,每個部分都有它的功能。上帝不是隨機創造人類的,壹定有它存在的理由。認為現代醫學已經達到了可以解釋壹切的巔峰,那就更加愚蠢和迷信了。

世界上還有壹半的疾病無法治愈。不要認為醫學是偉大的。有些疾病連病因都不清楚,很多疾病的治療也僅限於對癥和治標,更談不上“根治”(認為骨髓移植可以治白血病,器官移植可以治癌癥,吹吹水,問問那些病人的家屬,這些人是不是幾年後就死了)。所謂“根治”,必須是病因的治療(妳懂的),非病因的治療。不要談什麽“根治”。醫學不是萬能的,手術也不是僥幸的(問問那些手術病人有沒有這樣的後遺癥)。時間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

總之“沒毛病,錢沒毛病。”才是絕對的真理!

有人質疑:中醫沒有儀器和檢測怎麽知道人有病?其實儀器和測試也不是萬能的。當疾病處於非器質性病變時,大多數儀器和檢查都檢測不出來。即使出現器質性病變,早期也不壹定能發現。癌竈小於1 cm就不難測了嗎?有的人壹個月前體檢結果“正常”,壹個月後卻查出癌癥晚期;壹個月前,體檢顯示心臟“正常”,但壹個月後,他卻險些因心肌梗塞而死亡。就在遼寧號航母即將剪彩的當天,總指揮羅陽突發心臟病去世。據說羅陽每年體檢都“正常”。更搞笑的是,有的人燒心胸悶檢查“正常”,回家當天就死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開車有“盲點”,西醫的檢查檢測也有“盲點期”和“窗口期”,即在壹定時間內檢測不出任何疾病(如某些白蛋白制品在壹定時間後檢測不出有艾滋病病毒或肝炎病毒,患者使用這種血漿制品後就會發病)。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疾病往往不是壹天形成的,有壹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在量變階段,往往會出現壹些癥狀——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癥狀,仍然是功能性疾病。中醫沒有驗像,但是通過看、聽、問,已經知道這個人“有病”了。中醫所指的“病”雖然不能準確到長出腫瘤或內部惡化,但可以了解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氣機失調,內環境改變。判斷西瓜熟不熟,不僅可以剖開看,也可以由專業人士輕拍幾下聽聲音。兩種醫學互不相幹,就像男人不能用女人的生理特征來衡量壹樣。

6.不要太迷信專科醫生。

現代醫學,由於分工精細,醫生大多是專科,全科醫生太少。醫技科室的醫生壹輩子都在重復壹個技能。這些醫生只能稱之為“醫學工匠”,是醫學領域的工匠。比如研究牙齒嵌體再植技術的牙醫,往往被稱為“名醫”,但實際上他們只能算是醫療工匠。醫師以生命為重,可謂獨樹壹幟,治病救人,功德無量。各行各業的工匠是國家的瑰寶,醫生是各級醫院的主力軍,“工匠精神”是國家富強的象征。但是工匠和醫者壹生只研究壹種技術,屬於器物範疇,而大醫和大師都是在研究醫療方法,改進醫療方法,創新改革技術。大醫生的研究範圍屬於醫學方法。有些醫生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可能會成為偉大的醫生和大師。所謂大醫的全科醫生,知識淵博,精通天文地理人事。他們不僅要精通醫學,還要熟悉哲學、心理學、美學和易學。碩士醫學知識淵博,中西兼容,多才多藝,具有創新和解決醫學問題的能力。大醫有創新的思路,是學者型的醫生,而醫術精湛的是雕蟲小技。大醫孫思邈曾說:“不輕易學,就成不了大醫。”看來中醫大醫要和易學相通,不精通易學的人很難成為大醫。

在醫療行業,無論中西醫,總有那麽幾個大醫、名醫,各級醫院主要靠醫療工匠撐門面。但是,醫學不是萬能的,不是所有的病都能被大醫、名醫治好。所以西醫有壹句名言非常值得稱道:“藥有時治病,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名醫大多是壹方的,不壹定是另壹方的。省市地方的名醫大多是以政府的名義選拔出來的,老百姓不認可。民間的壹些名醫,往往因為沒有學歷和職稱而出名,比如上面提到的山西名醫李克。公立醫院的名醫,除了醫術高超,主要是醫德高尚,贏得了信譽才成為名醫。但是,人們並不壹定選擇名醫、專家看病,因為很多名醫、專家都是被政府和媒體捧成了“名醫”,並不壹定有真才實學。有經驗的患者看病應該選擇“明醫”而不是“名醫”。需要註意的是,“明醫”不僅學識豐富,閱歷豐富,而且是壹名佛教修行者,從不謀私利,以消除病人痛苦為己任,從不誇耀自己的功名和榮耀,可謂壹生輝煌。可惜現代的“明醫”不多,很多“名醫專家”都是空名。醫學是人類的悲哀。

白在我蝸居的中醫院裏應征入伍

2020-01-6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