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古詩十九首》有什麽文學價值?

《古詩十九首》有什麽文學價值?

(2)《古詩十九首》的思想內容和主題。

《古詩十九首》的分析因其豐富性和復雜性,歷來見仁見智。許多文章贊同馬茂元的觀點,認為《古詩十九首》以“漂泊遊子之歌”和“思婦之言”為主題,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漢末動亂年代中下層文人坎坷的人生經歷,表達了他們的離別相思之悲、短命之悲、知己難遇之悲、悲憤人世之情等世俗情懷,在中國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章儒倩和張其成首先結合劉勰對《古詩十九首》“古詩詞的離別飽含深情”的評論,認為江淹的《古詩詞的離別》準確概括了《古詩十九首》的主要思想內容,並對每首詩進行了認真分析後,得出了以下結論:1,2,6,8,9,66。第三,11,12嘆息時傷害了自己;13號和15號是及時行樂。《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以悼念和離別為主,其中只有兩首主張及時行樂。[19]

很多論文側重於對時代背景的描寫,對人物命運的把握,對心理活動的揣測,對“感時悲、相思離別”兩個主題所反映的藝術特色的評價,原創性少,陳翔殷多。能夠代表這壹時期研究水平的論文,已經不滿足於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詩歌風格趣味的表面描寫,而是從生命哲學的高度,將研究重點轉移到對《古詩十九首》作者內心世界的剖析和精神內涵的闡釋上來。他們先後提出了人生哲學、人生價值、生命形式、人性回歸、精神意象等嚴肅命題,充分體現了新時期研究的特點:回歸人性,重視人的生命價值。

《人生哲學》。王立所分析了《古詩十九首》的哲學內涵,它作為文學自覺時代的先行者,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哲學精神和對人生的深刻見解,其深層的心理意識,即對短暫生命的深切憂患意識、危機感和緊迫感,是這種哲學精神的核心。[20]劉啟從文學史的角度分析《古詩十九首》,認為它“真實地展現了漢末下層文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歷程,表達了他們人生價值觀形成的歷史和社會原因,表現了儒家人生價值觀被現實擊碎和道家消極人生觀興起後的精神空虛,拓寬了中國文學史上文學的人生主題”。[21]謝德峰對《古詩十九首》精神內涵的探索是獨特的。他認為《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如此強烈、密集地表達生死命題,他們面對人生觀、人生觀、個體生命所做出的人生選擇,體現在他們敏銳的時間感、秩序感和恐懼心理上;人類在永恒的時空框架中的渺小和無助所產生的漂泊感和虛無感;對個體生命死亡的清醒而痛苦的認識和沈思成為了詩的主旋律,使個體生命意識成為壹個時代的普遍意識,成為壹個世紀的主題曲。[22]

《生命價值論》楊德貴認為:《古詩十九首》是壹首深刻的生命之歌,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壹代人的先聲。之所以能產生壹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力量,是因為它以“人”為主題,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探索。詩人重視生命的價值,積極體現生命的價值,在珍視生命的存在中滲透著壹種對生命意識的深切焦慮。中國文人生命意識的真正覺醒是在漢末魏晉時期。古代文人突然意識到個體生命的短暫和人生的沈浮。《古詩十九首》是這種生命意識的典型表達。他們從自我的角度尋求人生的價值,具有深刻的人生內涵。[23]總之,“生命價值”、“生命意識”、“人性回歸”、“人文精神”等問題壹時成為熱門話題。江、張震龍、都參加了討論,並對某壹方面提出了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生命形式論》。郭在分析《古詩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狀態時,得出的結論是“他們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但可以通過增加生命的密度來彌補”。[24]這種說法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在許多論文中。宣禮華兩次撰文深入剖析《古詩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狀態:他們獨特的抒情方式,自始至終充滿了文人特有的沈郁心境,我們從《古詩十九首》中感受到的是壹種與當時主流文化相悖的獨立話語,或者說是作為壹種通過不知名的文人群體獨特的生存方式來彌補遺憾的生命長度,並外化為各種拋擲生命的狀態。酒與美,宴與遊,構成了《古詩十九首》作者探索人生,及時行樂的人生形態。他們在失意的人生中營造出壹個獨特的精神避難所,對生命的無常與短暫的憂慮最終化為燭光下遊泳的生活狀態。[25]

《心理意象論》。在古詩的字裏行間,在詩人的心中,安吉透過抑郁頹廢的表面,看到了壹群苦悶迷茫的追求者的不懈形象,感染了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深深眷戀。安吉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中華民族精神現象史增添了新的品質,塑造了自我覺醒的全新精神形象,詩人探索了新的人生價值。從生命價值的哲學高度重新審視永恒的宇宙、短暫的生命和生命的意義。[26]與心理意象理論類似的,還有心理孤獨理論。從詩人“生活在異鄉的特殊語境”中,劉方喜把握了他的女性思考詩的真正含義,並分析出《古詩十九首》的作者是遠離家鄉的物質空間的漂泊者。在精神層面,他們也失去了精神家園。《古詩十九首》是作者因精神上不被接受而失去身份感和家園感的真誠吟唱。[27]劉澤明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古詩十九首》所表達的情感是壹種沈重的孤獨感。這種時空和世間的孤獨感縈繞著每壹個詩人的內心,在每壹部作品的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來。古人之所以處於焦慮狀態,是因為對自己的前途和社會命運感到迷茫。他們想通過愛情、友情、親情、鄉愁,吃喝、做夢、死亡,清醒、瘋狂的詩歌來解決,最終唱出了這首永恒的絕唱。[28]

“吃喝玩樂”。《古詩十九首》中“及時行樂,及時行樂”的思想,曾被批判否定,說是沒落階級的頹廢哲學,追求財富,享受長壽,抒發個人恩怨,離愁別恨的感傷情調。馬茂元批評的陰影還在相當壹段時間內揮之不去。因此,學術界壹直采取低調的態度,謹慎對待。或者幹脆用“消極頹廢”來概括,或者避而不談。80後在這個問題上仍然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壹種持否定態度,認為古詩作者對自己的人生觀沒有把握,不能盲目推崇所謂的“真情實感”。我們應該深入分析這些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不要模糊時代和階級的界限。隨著思想的解放,人們逐漸擺脫偏見,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雙重性。他們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客觀寬容的態度,辯證地分析和評價了當時中下層知識分子的坎坷命運和生命意識的覺醒,以及他們對自身生命意義和個人命運的重新發現、思考、把握和追求。王立所認為享樂主義思想無非是對幻覺的肆意放縱,其背後真實的是意識覺醒後人體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在覺醒時追求人生價值的過程中,享樂思想也應被視為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他們意識到生命是有限的,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珍惜生命。因此,他們試圖增加生命的密度來彌補短暫的生命,在生命的密度和自身的光亮中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29]郭也指出:詩人既不同情人生的短暫嘆息,也不希望超脫於物而呼喚神靈。他們要追求世俗的享受,而這種享受是有道理的,因為詩人不願意把生命浪費在為生命擔憂上。[30]羅和非常直率地認為,追求快樂是人的本性。《古詩十九首》是對壹種新的生活觀念的宣傳,各種“吃喝玩樂”的表達,充滿了對生活的強烈眷戀和無奈的心情。詩人旨在從客觀出發,建立壹種享受生活、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這是詩人推崇的另壹個世界,另壹種生活。[31]

(3)《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是壹個中下層文人,文化修養很高,對現實生活有很深的感受。他在藝術上吸收了樂府民歌的營養,在表現方法上接受了《詩經》現實主義和《離騷》的優良傳統,在作品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早期抒情詩的典範。許多論文從藝術形式、創作態度、抒情方式、修辭技巧等方面總結了《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倪啟新把《古詩十九首》的風格概括為:意境淺顯,比喻富於想象,描寫手法配景,如平實的語言,融為壹種直抒胸臆、真情流露、委婉動人的獨特風格。[32]

抒情方式。古詩十九首,以淺表深情,以短語長情。潘小龍結合具體章節,對《古詩十九首》中的“婉轉附物,憂情”進行論述,並加以引申和具體化。他認為“外在的寫作方法,如長時間的模仿、遠距離的倒影、交叉的唱腔、用筆的逆向運用,達到了‘點醒、點透’的藝術效果”。[33]劉躍進指出,《古詩十九首》呈現出壹種低反應的美學風格,它根據情感起伏的節奏來剪裁詩歌思想,讓讀者從四面八方了解詩人的感情。抒情方式呈網狀、復合式,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34]總之,真情實感是抒情詩的靈魂。許多作者從抒發真情實感的角度來審視《古詩十九首》的愛情、友情、人生,認為詩人向往真摯的愛情,向往真摯的友情,追求真實的人生。在清新優美的詩句中,在深情感傷的意境中,他們呼應著人間真情之美的主旋律,閃爍著詩人的光芒。

審美風格。探究《古詩十九首》的美學思想、審美特征和審美意象已成為研究熱點。鄧發表了兩篇從美學角度研究《古詩十九首》的論文。他認為《古詩十九首》準確而深刻地概括了生命現象的本質,體現了“美即生命”的精神。它不同於韓大夫對生活的超脫,而是與生活相統壹,在表現生活之美時,創造了藝術美,達到了生活美與藝術美的統壹。並總結出《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的真美、深邃質樸的自然美和意境的整體美,對中國詩歌美學有著不容置疑的積極作用。[35]盛叔平在《古詩十九首》中總結了反復變化的韻律美和工整規範的形式美。這“五美”是對《古詩十九首》審美意蘊的全面概括。劉迪對其詩歌中的動物、人物、時間、空間等九個典型意象進行了審美審視,發現詩人當前的所有意象都成為詩人心靈投射的對象,並深深地烙上了詩人主觀感情的痕跡。從意象和詩歌中呈現的情感氛圍,可以看出詩人的靈魂。[36]

語言特征。《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風格體現在高度概括、富有表現力的完美語言上。具有樂府民歌質樸自然的優點,質而不野,淺而不露。許多論文反復重復並高度贊揚了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情感表達。趙敏麗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把《古詩十九首》獨特的藝術風格概括為:它是真摯的藝術,是文人抒情詩的典範。既有樂府歌謠的純真,又有文人詩詞的飄逸,但又不過於粗獷,不過於雕琢。它們簡單而自然,純凈而神秘。在追求暢通無阻地表達思想的過程中,他們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文化素養融入所有的情感之中。[37]

(4)《古詩十九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近20年來中國文學史上討論這壹問題時,大多將其與《詩經》、《楚辭》和漢樂府民歌相比較,或著重比較其社會生活的深度,或分析其產生的社會基礎、政治思想和文化氛圍;或者評論他們的創作情況、語言特點、藝術風格等。綜上所述,《古詩十九首》在以下四個方面奠定了其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壹是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優良傳統,為建安詩風的產生做了準備。二是漢代由民間文學向文人創作繁榮過渡的重要轉折點。第三,它把五言古詩發展成為壹個獨立的體系。第四,為五言詩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的出現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它嶄新的詩歌形式和成熟的藝術技巧為五言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葉友明的結論是,《古詩十九首》是中國詩歌從“言誌”到“緣情”,從敘事到抒情發展的開端。《古詩十九首》自由開放地抒發個人情感,為中國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描寫領域。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寫實創作方法和比興體系。[38]趙敏麗認為,《古詩十九首》在藝術形式上為文人五言詩的創作開辟了新的道路,也開創了文人五言詩雅俗共賞的新風格。這種抒情詩歌的藝術模式為魏晉六朝詩歌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張雅欣具體論述了《古詩十九首》對建安詩歌繁榮的啟示、示範和推動作用。從體裁上看,它為建安文學迎來典雅五言詩的黃金時代做了準備,其面向生活的現實主義創作直接開啟了魏晉文學的先河。[39]

綜上所述,20世紀的《古詩十九首》研究是繼承、發展和創新的。但也可以看到,重疊重復研究很多,很少有獨特的、有重大突破的。盡管經過近百年的探索,關於《古詩十九首》的作者、成書年代、思想內容、表現主題、藝術特色等方面仍有許多研究課題。如對《古詩十九首》的人性回歸、生命意義、時間意識、時空感知等方面的研究方興未艾。關於21世紀的《古詩十九首》研究,曹旭提出了壹些明確而具體的建議:首先,收集隋樹森沒有收集的資料(各種選錄的古詩、後人的詩詞、古詩評論、各種專著等。)盡量;二是材料的整合,結合詩歌的意象層面、意義層面、風格層面、風格層面;三是更新觀念,豐富研究方法,開闊視野。[40]我們相信21世紀的研究者將會繼往開來,開拓進取。

從而使《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呈現出新氣象。

參考:/2547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