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七言絕句有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節七言絕句
中秋天氣似重陽,幸有庭前桂子香。書冊根邊無壹事,任他風雨送淒涼。玉米棒大豆葉黃,長空雁叫唱還鄉。明月瀉銀喚秋思,親人佳節訴衷腸。中秋佳節明月光,樹下老嫗椿米慌。勸君莫棄登樓望,嫦娥後羿思異鄉。
壹泓秋水蕩幽娟,獨倚欄桿飛鏡圓。愁坐高楊期聽鵲,苦吟短句懶調弦。遙招玉兔訖尊酒,巡看飛船笑仰天。諸友他山同賞月,格桑擷取當鸞箋。故鄉月夜好時光,大人小孩看月娘。老者揺扇講故事,孩兒奔走捉迷藏。
知識拓展: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壹種體裁,簡稱七絕,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這種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七言絕句,是絕句的壹種,簡稱七絕,其起源已不甚清楚。明清人認為七絕起自蕭綱、虞世南或是四傑的說法,都是指七言律絕。雖然七絕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確以律絕為主,但與五絕壹樣,古絕之形成還是先於律絕。
現代國內外學者壹般傾向於以北朝樂府民歌為七言古絕之源。也有學者認為七言古絕的源頭應追溯到西晉的民謠。雖然漢魏時已有曹丕《燕歌行》這樣成熟的七言歌行,但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體的出現,是在西晉的歌謠中。
這就是逐句押仄聲韻的《豫州耆老為祖逖歌》:“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思歌且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