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草木類
1.梅花——最先開放,傲霜鬥雪——敢為人先,不畏權貴——君子
梅花沖寒鬥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
2.蘭——清雅幽香、姿態優美——追求淡泊——君子隱士
蘭,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許多花與葉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澤蘭、藿香等,是用來作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觀賞。大約到唐代後期,人們發現生於山野溪谷之間,懸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壹類蘭草,其花優美,才開始栽種開發。蘭花值得觀賞的壹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蘭”“蘭草”“蘭蕙”這些稱謂,才逐漸用來專指我們今天所說的“蘭”,也就是國蘭。蘭花是中國的傳統花卉,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和外在的審美特征。
蘭花,清馨不濁,香氣純正,花姿優美,體態勻稱,葉型矯健,交錯變化,韻味飄逸。因古典詩歌中常寫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憐,因為蘭花的幽香和姿態優美,故蘭常被用來比喻美好的東西。如蘭交——喻誌同道合之人,蘭途——美好的前途,蘭質——如蘭壹般的品質。蘭花詩如:
3.竹——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綠竹蔥蘢——正直謙虛,堅貞高潔——隱士君子
竹子受中國古代文人騷客喜歡並進入古典文學,在我國傳統詩畫藝術中得到厚愛不是偶然的,因為它具有“寧折不彎”的豪氣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為中華民族品格的壹種象征,跟隱逸文化大有關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狀跟人的道德追求聯系起來。自居易的《養竹記》就將竹子“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特點,比擬君子的品德修養。王丹桂的《秦樓月·詠竹》將這種比擬關系很形象地描繪出來:“性貞潔,柔枝嫩葉堪圖寫。堪圖寫,四時常伴,草堂風月。孤高勁節天然別,虛心永永無雕謝。無雕謝,綠陰搖曳,瑞音清絕。”
(2)玄學家、隱士、詩人喜歡在綠竹蔥蘢的環境談玄論道,而這些畫面也越來越多進入他們的詩作中。
4.菊花(黃花、東籬)——臨秋而開,顏色淡雅——淩冰傲霜,不畏權貴;淡薄名利,不求聞達——隱士君子。
(1)臨秋而開——淩冰傲霜,不畏權貴,堅守晚節——誌士
在萬物枯殘萎敗,大地呈現壹片肅殺蕭條景象的秋季,菊卻緩緩吐蕊,以細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嚴苛的考驗,不因環境艱險而退縮,不因無潤枝大葉、巨根高幹而妄自菲薄,憑著傲骨展現盈盈生機,有著淩冰傲霜之氣;即便老殘將死,卻依舊飄逸著清芬,進放著熱力,宣示它不死的鬥魂;菊發華於歲暮霜降之際,既不與春花爭妍,又不奪夏綠風采,只本本分分守著誌節,終於成為冬寒之前大地贈與人類的微笑,在那微笑裏散放著歷經風霜的個性芬芳,堅守著晚節。當其人格化之後,菊的這種性格就變為現實社會中的仁人誌士,正人君子。
(2)顏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聞達——隱士
菊以“色”而言,無傾國之色;以“香”而言,無馥郁濃香;以“味”而言,無滋口甜甘;以“姿”而言,無娉婷媚態。它不以誘人為能事,人們為它所吸引,大抵出於對它素樸本質的疼惜珍愛。菊的淡雅素樸,也在歷代的詩文中人格化,人菊合壹,成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聞達的精神載體。當其人格化之後,菊的這種性格就變為現實社會中的隱士。
5.草——隨時序而流轉碧草連天——觸動憂思思念綿綿——表現離別羈旅之情
“壹年壹度春草綠”,草隨時序而流轉,易於觸動久別的憂思;在空間的展布上,碧草連天,似將人的思念引向遠方,遙無涯際。樂府“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白居易詩“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現此種情景最為盡致。故古詩文中凡寫到離別遠行、抒述離愁別恨,常以草來作寄托或映襯。
6.落花——花落春歸——傷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雲: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落花”“流水”壹去無返,常引起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把水與時間的流逝結合起來,由花落而感嘆人生的無常。多用在惜春詞中,惜春詞多是
壹曲曲飄逸著縷縷幽怨的生命悲歌,寫作者大多從暮春時節殘紅飄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華易逝,青春難再。
7.楊花(柳絮)——飄忽不定——離愁別緒——遊子思婦、好友相別
楊花,暮春時節,漫天飛舞,飄飄灑灑,給人壹種飄忽不定、漂泊不歸的感覺,最容易勾起離別者的愁緒。
8.楊柳(柳、楊)——“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纏綿悱惻,離愁別緒——送別懷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古人取其義表示眷戀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贈別”的習俗。而且楊柳有著裊娜的風姿,迷人的意態,“壹絲柳,壹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脈脈,條條有情。被賦予纏綿悱惻,哀怨無盡的情懷,這種情懷與離別的淒婉悲傷不謀而合,古人取其義表示眷戀不舍。
9.松柏——歲寒後雕,高大挺拔——正氣凜然,堅貞高潔——高潔之士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松柏生長環境惡劣、經寒不衰、枝幹堅勁,具有壹種凜然正氣。在文人筆下,松是堅貞、孤直和高潔的象征,古人常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已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追求。
10.梧桐——遇秋先隕——悲秋之情——孤獨失意者
中國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結,四季之中,秋天萬物雕零,最易觸發人們的悲涼情緒,而梧桐樹,是典型的落葉喬木,秋天到來,往往就是梧桐樹葉先行雕落,所謂“壹葉落而知秋”。於是,以梧桐寫悲秋,便成為古人常用的手法。
(二)動物類
1l.大雁(雁、飛鴻)——雁姿雄壯,春秋遷徙,鴻雁傳書——雄渾悲壯,思鄉之情,書信來往——壯士、遊子、懷人。
(1)鴻雁南遷陣容鑿常壯觀,在朔風凜冽、塵沙蔽日的秋冬之際,當壹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過長空時,亦能喚起古人雄渾悲壯的審美感受,這種感受對於邊塞詩人來說,尤為強烈。
(2)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遊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如2003年北京春季卷所選詩歌兩首:
(3)鴻雁傳書。我國古代有“鴻雁傳書”的故事,故鴻雁在古代詩文中常代指書信。
12.蟬——棲高飲露——誌行高潔——高潔之士
古人誤以為蟬是靠餐風飲露為生的,故把蟬視為高潔的象征,並詠之頌之,或借此來寄托理想抱負,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13.猿——叫聲淒切——悲涼淒清——憂愁憂思
猿的叫聲淒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謠:“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故古詩中常用猿鳴來烘托悲涼淒清的氣氛。
14.杜鵑(杜宇、布谷、子規)——叫聲淒切——悲涼淒清——憂愁憂思、羈旅思歸
(1)傳說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心腑,因名為杜鵑。而杜鵑花則傳為杜鵑血染成。後世即以杜鵑啼血來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離愁的寄托。中國幾千年壹代代文人墨客,已經把杜鵑鳥定位為壹種悲鳥,壹種悲愁的象征物。
(2)由於其叫聲古人認為有“不如歸去”的意象,又與思鄉念家的情感相連。
(三)器物類
15.酒——促人亢奮,引人抒懷——富於想象,借酒抒情——豪放灑脫,借酒澆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奮,思維活躍,幻想豐富。在酒精的刺激下引發人的想象,使壹個現實生活中嚴謹刻板的人沖破理性的藩籬而進入感性的王國,展開想象的翅膀,進入詩的境界。同時,酒又能讓人袒露出真實的情懷。故酒成了詩人的壹種抒情言懷的媒介,詩人常常借酒抒情、借酒言誌。
16.搗衣(搗練)——寒夜搗衣,寄予征人——戰爭停止,離婦思人——憂國憂民、征人離婦
在古代,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制衣服,稱為“搗衣”。詞調中有《搗練子》等闋,即其本意。搗衣有時是為了給遠行之人趕制寒衣,多於秋夜進行。月下搗衣,風送砧聲,淒冷的砧杵聲又稱為“寒砧”,往往表現征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又,婦女洗衣時以杵擊衣,使其潔凈,也稱“搗衣”。
(四)氣象地理類
17.夕陽(斜陽、落日)——淒涼失落,蒼茫沈郁,懷古幽情——遊子、思婦、壯士、思鄉懷古
(1)唐·李商隱《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夕陽則多給人予淒涼、沮喪和失落之感。古代遊子思婦們就特別善用夕陽來抒發他們的情思。)
上述四者都是借助夕陽來映襯、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見的傷感情思。
(2)夕陽在特定的環境中,會給人以蒼茫沈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陽意象塑造氣象渾然、遼闊、蒼莽的意境。
(3)“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夕陽和時序流轉有關,故詩人常借夕陽發思古之幽情。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綿不絕——時光易逝,情意綿綿——懷古思念、愛恨情長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壹去不復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時光的流逝,慨嘆時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綿不絕,千年未變,詩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綿遠、悠長、無盡。
19.雨——喜雨:應時而降,無聲潤物,煥發生機——安靜詳和,企望幸福
——苦雨:歷時彌久,造成阻隔;急驟迅猛,造成破壞——孤獨愁苦,漂泊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