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和謝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772-842),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貞元九年(793),進士,受官督,與柳宗元壹起參與王集團的革新活動。失敗後被貶為司馬郎州,任連州、夔州、賀州刺史。經過裴度的推薦,他被任命為太子的座上賓,並被加進了校對部的歷史。他的詩沈穩、穩重、有分寸、風格清新、韻味醇厚,被白居易推崇為“詩人”。還有《劉斌紀》。
其實劉禹錫沒去過南京,但他有五首關於南京的詩,是最被人稱道的壹首。六朝古都、江東繁華之地南京,在作者的時代早已被廢棄為“空城”。與其他懷舊詩不同的是,詩中的場景只是詩人的想象,並不是他親眼所見。如果他試圖弄清“朱雀橋”、“五壹巷”、“王謝堂”等地名的事實,恐怕只會失望。因為詩人其實是看了五首關於南京的詩:《金陵五題》,他感受到了,寫了出來。
詩人寫道:朱雀橋邊野花盛開,武夷巷門口夕陽斜。曾經在王、謝家築巢的燕子,現在都飛到尋常百姓家築巢了。
“朱雀橋”和“武夷巷口”是以王導、謝安為代表的六朝富家聚居地。當年,這裏本該是繁華之地,如今卻只有“野花”“夕陽”等充滿蒼涼衰敗的景象。眼前的真實場景,隱含著詩人對歷史跌宕起伏的感情,這兩句是“暗比”,讀者稍加留意。但最後兩句話,看似很好理解,其實沒那麽好理解:六朝的燕子是怎麽活到唐朝的?燕子有返回舊巢的習慣。它們怎麽能飛到別處去呢?歷代詩人對這些問題壹直爭論不休,說劉詩“優點在深歌,缺點也在深歌”。我覺得施蟄存先生的解釋很有道理。他說,問題的焦點不應該在“王謝堂”和“人家”,關鍵是“舊時代”。“老王謝顏”是空句,是詩人的想象;“飛入尋常百姓家”是真實的壹句話,是詩人寫出了今天的現實;六朝時期,南京的燕子經常飛進王、謝的廳堂築巢。現在,王、謝早已沒落,他們的廳堂也成了尋常百姓家,南京的燕子也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不管怎麽解釋,全詩都表達了壹種“今昔跌宕”的感覺,歷史的滄桑就蘊含在這短短的28個字裏,應該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