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如何欣賞崔豪黃鶴樓?

如何欣賞崔豪黃鶴樓?

崔豪黃鶴樓賞析

昔日的仙女已乘黃鶴飛走,只留下壹座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千百年來不見悠悠白雲。

荊是漢陽樹,而鸚鵡洲是壹窩香草。

但我向家望去,暮色漸濃。河上籠罩著壹層薄霧,給人們帶來深深的憂郁。

(1)

詩人懷著對黃鶴樓的無比向往來到這裏,卻不見仙人駕鶴的蹤跡,眼前是壹座普通的河塔。"昔日黃鶴載聖人上天之處,如今只剩下黃鶴臺了。"美好的願景與普通的河樓之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埋下了壹層失落的背景,為鄉愁情結的表達埋下了潛在的伏筆。

"黃鶴不再來,白雲也不再飛."黃河與天空交匯的黃鶴樓的自然景觀,在白雲的襯托下,越來越顯得雄偉和寬敞。受此情景影響,詩人的心情漸漸開朗,胸中的感情也長了翅膀:黃鶴樓的悠久歷史和美麗傳說在眼前重演,但最後物是人非,仙鶴不在。人們能留下什麽來經受時間的考驗?她什麽都不是,她正在讓世界消亡,讓海洋幹涸,讓巖石崩塌,放棄她不斷的留戀和懷念。

“漢陽的每壹棵樹都在水中變得清澈,鸚鵡洲是壹窩甜草。”太陽高照,天空清澈湛藍,恍惚間,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思念已久的親愛的人,就像眼睛壹樣。溫暖的陽光給人們的家帶來溫暖。隱隱約約,在鸚鵡螺島上芳草中堂堂正正擊鼓曹的米芾,面對黃祖的屠刀而死,流下綠草帶血。是無數漂泊的遊子浸透了血淚的無私奉獻,構築了無數難忘的故鄉。美好的憧憬和動情的回憶,讓“青川,曹芳”這句話很有人情味。因此,詩歌的思想趣味也就登上了壹個更高的位置。

"但我朝家望去,暮色漸濃?江浪上帶著悲傷的薄霧。”日落之後,便是夜晚,鳥兒會歸巢,船只會歸家,遊子會歸家。霧和煙,壹片迷蒙,向故鄉請求沈默,想家了,面對這種情況,沒有人不想家。詩以壹句“愁”結尾,準確地表達了詩人黃昏登上黃鶴樓的心情,同時配合開頭的比喻,以跌宕起伏的文筆抒發揮之不去的鄉愁,達到了言外之意,畫內傳情,畫外拖音。

詩中前兩首民歌韻味十足,景物生動,語言如聯。後兩句工整和諧優美,文采飛揚。尤其是作者獨特的剪裁,更是令人回味無窮。詩人將思念親人的狹隘鄉愁和關愛整個世界的寬廣鄉愁有機地結合在壹起,使這首詩的魅力和品格達到了同類詩歌的最高峰。詩人的風度和性情也隨著詩歌的發展而凸現出來:他才華橫溢,如清川東流,奔流不息;他不拘小節,像壹棵茂盛的草。沒有頹廢的自戀,沒有狹隘的自私,對鄉愁的表達同樣波瀾壯闊,豪邁無比,值得後人推崇為唐代七律詩中的第壹傑作。

(2)

黃鶴樓舊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長江大橋的橋頭。

相傳始建於三國時黃武二年(223年)。武昌古稱鄂州。據《元和縣誌》記載:“鄂州市西臨大江,西南角黃鶴樓。”還有壹個傳說是,在三國時期,1297《唐詩賞析禮》中,壹個叫費的人登上了仙臺,曾在黃鶴旁的這座樓裏歇息,故名黃鶴樓。這讓千年古樓蒙上了壹層神奇的色彩,更加聞名於世。

"昔日黃鶴載聖人上天之處,如今只剩下黃鶴臺了。"詩人在這裏漫遊,壹時沖動來到現場,首先朗誦了這樣壹首詩,這是很自然的。這句開場白語言清晰流暢,表面上沒有花言巧語,但感情奔放。借助樓名的傳說,壹下子就能把人帶入壹個神話般的境界,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首詩的開篇句突兀險峻,引人入勝,奇於民間。面對歷史痕跡,讓人不禁思考。“乘”與“閑”、“過往的人”與“此地”相映成趣,凝聚了古今變化、物是人非的偉大情懷,深刻表達了詩人登樓之初的崇高情懷。

"黃鶴不再來,白雲也不再飛."顓頊從神話傳說中回歸現實。當詩人登上鼓樓時,他看到了廣闊的藍天和白雲。如此空靈的境界,難免讓仕途坎坷的詩人對世間產生無限惆悵。在這裏,詩人突破了格律的限制,不要求對仗的工整。詞類和格律好像有對有錯,前面對後面不對。但是讀的時候音節清晰明亮,好像很自然的流動,沒有註意。

領口的對仗非常精致穩重。“漢陽的每壹棵樹都在水中變得清澈,鸚鵡洲是壹窩甜草。”畫了壹幅美麗的河景。當詩人的視線從遙遠的天空退至地面風景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與黃鶴樓隔河相望的漢陽。

那裏綠樹掩映,漢江交匯,在明媚的陽光下顯得格外清澈。在河上,我只能看到河中央升起壹座小山和沙洲,那就是鸚鵡洲。東漢末年的學者米芾曾在大陸上寫過《鸚鵡賦》。米恒在大陸上被江夏太守黃祖殺死,後人將大陸改名為鸚鵡洲作為紀念。米蘇恒有文學精神,但她沒有才華,最終她是不幸的。現在只有壹片草地。詩人看到風景,不禁想起自己的人生經歷。雖然他為眼前的景象勾畫了壹幅色彩鮮艷、形象優美的圖畫:

紅色的陽光,白色的海浪,茂密的綠樹,但風景雖好,終究還是異鄉!

然後,那種惆悵的感覺自然就變成了無盡的鄉愁。"但我望向家鄉,暮色漸濃,江波上彌漫著悲傷的薄霧。"對聯結束時,江面已是暮色蒼茫,仿佛籠罩在煙霧之中。“煙”這個詞可以表示壹種朦朧的、彌漫的、飄忽不定的景象。很多詩人都喜歡。崔豪在這裏用了壹個“煙浪”,自然地表現出朦朧的情景意象,在極其深邃的視覺意象中蘊含著醇厚的韻味。和《日落》有關系

它們共同構成了陰郁的背景,襯托出詩人的鄉愁:

黃昏時分,忙碌的人們都在回家,而我自己,仕途失意,依然面對茫茫大江,在無邊的暮色中獨當壹面,平添了壹份異地漂泊感。壹個“憂”字結尾,點出了整篇文章的主旨。

鄉愁是古代抒情的主要內容之壹,在遊子登岸詩中較為常見。這類詩歌雖然沒有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懷,但卻能從詩人漂泊動蕩的人生感受中折射出封建社會部分知識分子的困境。《黃鶴樓》這首詩,景色絢爛,境界開闊,情感基調不頹廢,不失為這類題材的佳作。

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事業失意時遊覽黃鶴樓所記的事,表達了對過去的哀悼之情和遊子的思鄉之情。這首詩的前四句主要描寫詩人登上黃鶴樓時的悲慟之情。而這種古風猶存的感覺,自然與關於黃鶴樓命名由來的美麗傳說密切相關。駕鶴成仙是美好而虛幻的,但詩人浪漫地認為沒有什麽,肯定他們“乘黃鶴而去”。現在皇姑洛基只剩下壹棟空樓,只是個名字!

所以詩人悼舊傷今,借鶴點出空樓,從而使畫面呈現出壹種空寂感。而“黃鶴不再來,白雲永無他飛”兩句,又深深地包含了古人看不見的遺憾,表現了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感受。這種今非昔比的人事變動感,在古人眼中是典型的,也是常見的,很容易觸動政治失意者的* * *聲。詩的最後四句,寫的是上樓時看到的風景和因喪而生的鄉愁。詩人爬上大樓,眺望遠方。漢陽府東晴川閣附近的平地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在河中央的鸚鵡螺島上,生意興隆。

看到婀娜多姿的綠樹和郁郁蔥蔥的青草,詩人突然想起了《楚辭》中的名句“王孫遊而不歸,春草長而花”,引發了他的思鄉之情,於是詩人的目光落在了黃昏的“煙波河”上。於是,“江浪上帶著壹層悲霧”這句話,流露出濃濃的鄉愁。對於在異鄉旅行的人來說,不難理解這種模糊而無盡的精神感受。

這是法律詩中的壹部非凡之作。詩的前四句氣勢如虹,“黃鶴”“空”等詞連用。第三句幾乎全是連音,第四句三級調完。完全不受格式和層次的約束,自然流動,意為隨筆而動,躍然紙上。沈德潛曾贊其為“意為先,神言於語外,豎寫之,故擅千古奇”。作為壹首格律詩,既然前四句是反常的,後四句就應該努力糾正排列順序。不然七法就寫成七古了。因為詩的後四句回到格律時也很自然,整體上還是給人壹種氣勢磅礴,渾然壹體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首詩真的是壹種創新和突破,所以人們不僅不怪它“跑偏”,反而覺得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