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外歷史上得抑郁癥的人物都有誰?

中外歷史上得抑郁癥的人物都有誰?

古往今來,有很多名人都跟抑郁癥有過不解之緣,甚至最終導致失去了生命。名人的例子更加說明了抑郁癥這種疾病對人的影響以及這種疾病的範圍之廣,存在性之強。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壹下歷史上得抑郁癥的名人有哪些,希望給大家以警示。

1、海明威:掙脫不了抑郁的羅網

以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而榮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生活經歷並非像外人想像的那樣,充滿文學家的浪漫與激情,相反卻處處是緊張與壓力,甚至他的內心還時常經受著劇烈痛苦而復雜紛呈的變化。他曾企圖利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擺脫與逃避沮喪、低落的情緒,如不停歇地旅行冒險、不停地尋求各種刺激生活等。海明威總想在身體上企求生存,可是他在心理上卻渴望著死亡。

“妳盡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小說中老人的內心獨白,也是海明威壹生的寫照。抑郁,就像壹張掙脫不了的羅網,將這位文學巨匠緊緊地纏繞。

為了掙脫出焦慮與憂郁情緒,海明威曾不斷尋求女人與烈酒的刺激,他跟許多女人有過關系,結過許多次婚,搬過很多次家;飲酒從紅葡萄酒到威士忌,最後到伏特加,但是仍無濟於事。他像只被兇惡老鷹窮追不舍的獵物,被追得走投無路、無處躲匿。在1961年夏日的壹天,他終於用子彈結束了頑強拼搏的壹生。

這壹年,海明威62歲。

2、梵高: 悲情畫家悲情離世

在19世紀的那些偉大畫家中,梵高的價值在那個時代被人們低估了。雖然後來他變成了最著名的畫家,壹幅畫能賣到8250萬美元,但在當時,他卻是最落泊的藝術家。壹貧如洗的他壹直靠他的商人弟弟資助生活。

生活的潦倒、情感的挫折、命運的不公,這壹切都讓梵高越來越郁郁寡歡,他會時常選擇用壹些自殘的方式來折磨自己。1888年12月23日,梵高和法國阿爾城藝術家協會會長戈甘經歷過壹場激烈爭論後,用剃須刀在自己的耳朵上割下了壹塊肉,並用報紙將它包起來,帶到妓院裏—這是梵高第壹次用過激的“表演”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而事實上,他當時的抑郁癥已經很嚴重了。

1889年2月,梵高因耳傷出院才過了壹個月,當他正走在醫院的壹個出口處時,突然拿起了裝滿松節油的瓶罐,喝下了壹升多松節油,這是他第壹次企圖自殺。之後的梵高便時常有些令親友不安的舉動出現,顯然這是因為精神負擔過重而引起的。

終於,到了1890年7月27日,不負心理重荷的梵高拿著手槍走進了壹個農民的田莊。他沒有將左輪手槍對準自己的頭部或心臟,而是朝自己的下腹部開了壹槍。然後他拖著沈重的腳步回到了自己的房間。當被人發現時,已是兩天後的早晨了。

這位才華橫溢的大畫家死時年僅37歲 。

崔永元承認曾患抑郁癥

“抗戰8年指的是全民抗戰的時間,14年是加上了東北義勇軍和抗日聯軍的歷史,兩種提法並不沖突。”崔永元發布《我的抗戰2》之後,崔永元高調接受了訪問。而針對網友提問“您2001年得了憂郁癥,2006年後康復,您那時候最大的壓力是什麽?能不能給我們講解壹下當時的情況?”崔永元回答,“2002年得的抑郁癥,2004年康復,以後以此說法為準。”(摘自:信息時報)

秋天大多喜歡悲秋,很多人的心情多少有些抑郁情緒,抑郁導致死亡的現實生活案例比比皆是,防範於未然才是根本,在此小編帶妳細數中外名人抑郁癥患者,給他們內心造成極大折磨。

三毛自殺之謎

1990年12月4日,醫院發現三毛子宮內膜肥厚,母親擔心可能是癌癥現象,安排三毛到榮民總醫院住院檢查。1991年1月2日,三毛住進榮總,由婦科醫師為她檢查治療並手術,術後沒有發現癌癥現象。由於三毛過去常有嚴重失眠,幻聽幻覺,精神異常(歇斯底裏現象),院方安排1月4日徹底檢查她在精神方面的癥狀。1月3日9點,家人還在陪伴她的時候,她向護士取到壹顆安眠藥。10點50分,家人離開病房,壹再叮囑三毛好好休息。1月4日淩晨,三毛在醫院被發現自縊而死。

作家徐遲抑郁癥自殺

19歲時,徐遲就在上海《現代》發表詩作,22歲出版轟動文壇的詩集《二十歲人》,1981年1月在《人民文學》發表聞名全國的《歌德巴赫猜想》。

然而在經歷愛妻徐松癌癥去世、第二次婚姻破裂等壹連串打擊後,熱情、執著和樂於助人的徐遲開始變得孤僻、沈默,除了與三四個人談天外,就是足不出戶、閉門獨思,並且與家人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後來幹脆實行四不政策:不讀報、不看電視、不下樓、不會客。

當他情緒憂慮時,就自怨自艾低首嘆息,甚至惶惶不可終日,他對朋友有時也談他的寂寞和孤獨,甚至說想到過自殺。這時,他的癥狀已完全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精神科幹預已是迫在眉睫,但是,周圍沒有壹個人意識到這壹點。他孤獨無助,精力衰竭,終於悄無聲息地獨自走向了靈魂的天國。

王國維死於抑郁癥?

壹直以來,王國維之死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壹大疑案,關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有殉情說、逼債說、驚懼說、文化殉節說等等。

學者陳明遠在博客中說,他經過反復核實史料,再三思考之後,用現代心理學方法作精神分析得出結論,王國維是患有嚴重的抑郁癥,導致自殺身亡。王國維患上抑郁癥,首先跟他的性格、氣質因素有關,王國維屬於典型的內向性、抑郁型氣質。他自尊心極強,個性清高,倔強。他最看重人格的尊嚴,奉行“士可殺不可辱”的原則,他是最具獨立人格、思想自由而且最有創意的知識分子。同時,“除了自身的氣質、性格因素以外,自幼家庭不幸(幼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人生三大厄運都降臨到他的頭上)造成的精神創傷、壹年前長子因醫療事故而病逝、時局動蕩不安、環境的種種壓力,以及羅振玉侮辱性的絕交對於內心的打擊,這些負面作用匯聚起來迸發的毀滅性合力,終於釀成了壹代宗師赴水自沈的悲劇。”

海子臥軌自殺

詩人海子也是死於抑郁癥,死的方式也異常慘烈——臥軌自殺。他出身貧寒,生前壹無所有卻才華橫溢,沈迷於詩歌的寫作到了癡迷的程度。

他的四任女友都因他的貧寒先後離他而去。他的詩集是在他死後多年,由他的好朋友西川幫助整理出版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詩歌界給了他崇高的榮譽,他的才華也漸漸地被世人了解和接受。

只可惜,詩人早已駕鶴西去,再也看不見、聽不見這壹切了!了解了他的身世,理解了他不被世人了解和接受的痛苦,再來讀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便有了壹種揪心的疼痛。他多麽希望能有壹份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就像他的詩裏憧憬的壹樣。但殘酷的現實,無情地粉碎了他的所有夢想,所以他就只有到天國去追尋他的夢想了。

詩人顧城殺妻案

1993年10月8日,“朦朧詩”詩人顧城,用斧頭殺妻後自縊於壹棵大樹之下。慘案發生在新西蘭北部人口只有2000多人的激流島上。

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國文藝界的顧城殺妻案。據顧城的遺著《英兒》的內容,人們猜想顧城最後的瘋狂是因為壹個追逐利益的女人傷害了他,導致他的崩潰,這個女人在顧城的書中被稱為“英兒”,由於“英兒”的背叛,導致了顧城的家破人亡。

張國榮因抑郁癥自殺

據悉,張國榮患抑郁癥已有20年歷史,事業與感情是患病的主要原因。

久病自成醫,張國榮對於自己的病情是十分清楚的,他在1987年的自傳中這樣寫道:“記得早幾年的我,每逢遇上壹班朋友聊天敘舊,他們都會問我為什麽不開心,臉上總見不到歡顏。我想自己可能患上憂郁癥,至於病源則是對自己不滿,對別人不滿,對世界更加不滿。”

阮玲玉為情自殺

阮玲玉是中國默片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演員。這個外表華麗,內心細膩的女演員,用才情演繹了壹部部經典影片。然而和張達民不幸的婚姻,以及和唐季珊糾纏不清的情感,讓她的內心充滿了傷痛,最終選擇了服毒自盡。那時的她年僅25歲。

阮玲玉應該是壹個最典型的抑郁癥例子,為情所困,為情所傷,最後又為情而亡。情感危機可能會讓壹個人瞬間就陷入抑郁狀態。

韓國女星李恩珠

韓國女星李恩珠因抑郁自殺。現場勘察時,警方在床頭邊發現了壹張字跡潦草的紙,寫著“媽媽對不起!我非常愛電影事業,也非常渴望演電影!現在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我不想怨恨任何人!”此紙條後來被認定是李恩珠的遺書。

有人分析,她自殺原因可能是演電影《紅字》入戲太深,留下後遺癥。此外,也有消息說,李恩珠在拍攝電視劇《火鳥》時,曾因為裸露鏡頭引起爭議,她自己壹直為此非常難過,這可能也是導致她抑郁的原因之壹。

托爾斯泰:在寫完《安娜·卡列尼娜》後,托爾斯泰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疾病的折磨使他不僅放棄了個人的家庭生活,同時也放棄了文學創作,將精力投入到哲學與宗教的研究,並宣稱”藝術不僅是沒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伍爾夫:英國女作家伍爾夫壹生被精神分裂折磨,卻以她獨立特行的強者風範,開了壹代意識流小說和散文的先河。她有壹種常人不具備的絕妙的頭腦,是個天才的“狂人”,她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幸福的無常與人生的空虛,以至於精神崩潰,走到了離她家不遠的馬斯河投水自盡。

葉塞寧:蘇聯作家葉塞寧患有精神抑郁癥,1925年12月,他離開莫斯科,與自己的兩個孩子吻別後,到了列寧格勒,並在28日淩晨割腕自殺。

黑塞: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黑塞,曾遇到特殊的心理壓力,引發了嚴重的抑郁,甚至是精神分裂。1917年前後他介入心理分析,小說《荒原狼》把他的孤獨、不能忍受的分裂用文字的方式表現出來。

徐遲:19歲時,徐遲就在上海《現代》發表詩作,22歲出版轟動文壇的詩集《二十歲人》,1981年1月在《人民文學》發表聞名全國的《哥德巴赫猜想》。然而在經歷愛妻徐松患癌癥去世、第二次婚姻破裂等壹連串打擊後,他開始變得孤僻、沈默,足不出戶、閉門獨思。後來幹脆實行四不政策:不讀報、不看電視、不下樓、不會客。他孤獨無助,精力衰竭,終於悄無聲息地獨自走向靈魂的天國。

柏楊:2007年12月,因《醜陋的中國人》壹文享譽海內外的中國臺灣作家柏楊,因患抑郁癥,拒絕進食,被家人送往醫院救治。

張純如:以《南京大屠殺》壹書聞名的華裔女作家張純如,被路人發現用手槍在美國加州洛斯蓋多自殺於汽車內時,年僅36歲。張純如生前經診斷患有憂郁癥,曾因病而住院。從《南京大屠殺》到她準備寫的美國二戰被俘軍人受日軍虐待的歷史,都是盡顯人性惡劣、殘忍血腥的歷史,給她內心造成極大折磨。這些內容也與張純如的病因不無關聯。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

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人(今屬河北)。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武藝高強,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後發動陳橋兵變,取得帝位,國號宋。在位十六年,廟號太祖。他因兵變得了天下,怕再把天下丟失,後來就得了抑郁癥,也有了“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美國總統林肯(1809--1865年,美國第16任總統)

林肯26歲和32歲時,抑郁癥發作最厲害,壹度險些自殺。在給友人的信中,林肯曾經表示自己是“活著的人中最痛苦的壹個”。在任總統期間也未幸免於難。據報道稱,他常常失眠,對生活絕望,導致白天工作無精打采,嚴重影響了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飽受抑郁癥折磨的林肯,在當時還沒有心理醫生的情況下,竟然自己琢磨出了對抗抑郁癥的有效方法,這就是“剪報”,他把報紙上美國人對自己的期望和贊揚的溢美之詞剪下來,放在隨身的口袋裏,在心情抑郁的時候拿出來看壹看,以此振奮精神,緩解病情,並最終戰勝了抑郁癥。

英國首相丘吉爾(1874--1965年,英國1940--1945、1951--1955年兩任首相)

丘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與斯大林、羅斯福並立“三巨頭”,是矗立於世界史冊上的壹代偉人。他把自己的抑郁癥稱為“黑狗”,並以親身體驗告訴公眾:“要是‘黑狗’開始咬妳,千萬不要置之不理,要是嚴重的征象已經持續了數周,而且還有自殺念頭的話,那就該趕快去看醫生。”心胸豁達、興趣廣泛的丘吉爾沒有敗給憂郁癥,他告訴大家,絕望是可以戰勝的。

奧地利皇後伊麗莎白(1837~1898年,又稱希茜公主)

15歲那年,希茜的母親帶著她趕赴某地與姐姐會面,準備安排希茜的姐姐與年輕的皇帝約瑟夫定親。然而,就在希茜的姐姐去更換衣服的時候,皇帝已經對希茜壹見鐘情,聲稱非希茜不娶。就這樣,在1854年,17歲的希茜嫁入皇家成為皇後。但是,婚後的希茜公主並不幸福,因為希茜的婆婆把她視為對自己權利的最大威脅。婆婆剝奪了希茜教育子女的權利,使希茜與孩子如同路人。而在這場婆媳的沖突中,丈夫從不敢為希茜爭取利益,希茜公主因此得了抑郁癥。後來,皇太子魯道夫因婚姻失意自殺,更給了希茜公主壹個致命的打擊。從此,希茜公主離開了讓她心酸的王宮,離開了維也納,以養病為由遊歷歐洲。1898年,希茜公主在日內瓦被意大利無政府主義分子殺害,時年61歲。失去了希茜的皇帝痛不欲生,住在宮內怏怏不快,最後也寂寞地死去。

英國戴安娜王妃(1961-1997年)

或許世人看到的是關於戴安娜王妃的美麗高貴,卻從未料想過這朵英國王室最嬌艷的玫瑰,其實是生活在憂傷與落寞中。戴安娜王妃得過4次抑郁癥,癥狀時輕時重。導致戴安娜抑郁的誘因來自兩方面,首先是與查爾斯王子貌合神離的感情,後來並引發婚姻危機。其次是生育了兩個王子,尤其是生育威廉王子後,戴安娜出現了嚴重的抑郁癥。戴安娜曾用多次婚外戀的方式,試圖逃避煩惱、擺脫抑郁,同時也對查爾斯的不忠進行報復,但由於責任感以及萬人矚目的狀況,她不得不小心翼翼,這又反過來加重了她的心理負擔。在令人難熬的婚姻中,她曾感到絕望與厭世並導致厭食。由於她的私人醫生及時發現並給予積極的治療,她的抑郁才沒有造成太大的社會影響。雖然戴安娜最終不是死於抑郁,但這位高貴女性因為生活的不如意而導致抑郁癥的出現,卻是壹個鮮活的例子。

英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牛頓(1642—1727年)

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經典力學體系的奠基人。他發現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引力定律和運動定律,數學上發明了微積分方法,光學方面完成了十分重要的研究,包括設計壹種新型反射望遠鏡。通過實驗的比較來檢驗和改進理論的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實際上也是他創立的,這種方法取代了多少帶有荒唐幻想成分的憑空想象。牛頓是遺腹子,他三歲時,母親再嫁,幼小的牛頓由他的外婆撫養。1665年劍橋大學畢業。牛頓性格孤僻,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嚴格,他常常陷入與其他學者爭奪優先權的苦澀辯論之中,這也許與他孩提時代的經歷有關。1692年,在牛頓50歲那年,終因抑郁與偏執而導致精神失常。1727年3月20日,牛頓在痛苦的疾病折磨下逝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英國自然科學家達爾文(1809--1882年)

英國偉大的自然科學家達爾文是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他偉大的發現卻不幸的與家庭的悲劇交織在壹起。1839年1月,達爾文同他舅舅的小女兒埃瑪在梅莊教堂舉行了婚禮,新娘是個賢淑美麗的姑娘。盡管達爾文與妻子之間互敬互愛,但表兄妹之間的結合卻拉開了家庭悲劇的序幕。埃瑪壹***生了10個孩子。其中長女、次女和最小的兒子均幼年夭折,另外的7個孩子也都患有程度不同的各種疾病。達爾文的二兒子、三兒子、五兒子和終生未嫁的四女兒均患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其他三個孩子雖然沒有明顯的精神病癥狀,但他們婚後卻沒有留下後代。據後人考證,達爾文的家族長期患有壹種神秘的疾病,這種疾病到達爾文這壹代已經表現得很明顯。達爾文從中年起就患上了“精神抑郁癥”,這種疾病折磨了他的整個後半生。1882年4月1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逝世,人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牛頓的墓旁,以表達對這位科學家的敬仰。

不是所有的抑郁癥人都能幸運的戰勝這只“黑狗”。

美國影星夢露(1926—1962年)

金發、碧眼、紅唇,以及被風吹起的白色裙子,這是夢露留在世人心中永恒的記憶。人們很難把“性感女神”與抑郁癥聯系在壹起。在美國和西方世界,夢露這個名字幾乎是無人不曉的。準確地說,她絕無僅有地切合了男人們對物質美人的幻想,她仿佛從沒有擁有過思想,用嬰兒般的稚氣誘惑著男人的虛榮心。金發碧眼、性感嘴唇、嬌美身材,這個從孤兒院出來的姑娘後來紅透整個好萊塢,使多少愛慕虛榮的少女羨慕,她的容貌、身姿、舉止,被壹代代女星模仿。而她在36歲的風華之年,在她洛杉磯的公寓裏突然服食了過量的安眠藥,被斷定為“自殺身亡”。由於她與美國女影星克勞馥有過壹夜情同性戀,與美國棒球明星迪馬季奧和劇作家米勒的兩次失敗婚姻,以及同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家族的恩恩怨怨,使她死亡的真正原因至今還讓萬千影迷困惑不解。

荷蘭著名畫家梵高(1853--1890年,印象派畫家)

梵高是荷蘭人,但他後來壹直生活在法國。他到巴黎時已經33歲了。但巴黎太嘈雜喧囂了,後來他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小鎮與高更壹起生活。那時,他的創作勢頭非常旺盛,畫出了著名的《向日葵》。有壹天,梵高與好友高更討論藝術創作問題,高更高傲的訓人口吻使梵高不能容忍,他將壹只玻璃杯扔向高更的腦袋,梵高也割下了自己的壹只耳朵,高更驚恐地離開了他。加之生活所迫,梵高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進了瘋人院。在病中,他依然創作不休。在作品中,他以輝煌的色彩表現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充滿著熊熊燃燒的生命激情。1890年7月27日,他借口打烏鴉借了手槍,到田野邊靠在壹棵樹幹上,將子彈射入了自己的胸膛。7月29日淩晨,37歲的梵高停止了呼吸。他對哥哥提奧說的最後壹句話是:苦難永不會終結。不久,提奧也隨他而去。

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1899—1961年,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以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而榮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其生活經歷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充滿文學家的浪漫與激情。相反,他的內心時常經受著劇烈的苦痛。他企圖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擺脫低落的情緒,不停地冒險旅行。他總想在身體上求得生存,而心理上卻渴望著死亡。他的小說《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亞哥在海上與鯊魚搏鬥的經歷與內心活動,正是海明威當時矛盾心態的展示:“妳盡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抑郁,就像壹張無形的網,將這位文學巨匠緊緊地包裹。為了掙脫焦慮與憂郁的情緒,海明威曾不斷尋求女人與烈酒的刺激,他跟許多女人有過關系,結過許多次婚,搬過很多次家。飲過的酒從紅葡萄到威士忌,最後到伏特加,但都無濟於事。他被抑郁這只“黑狗”追得無路可逃。在1961年的夏天,他終於用子彈結束了自己的壹生,這壹年,他62歲。

除了以上列舉的人物之外,我們還可以說出壹長串經受過抑郁之苦的名人,比如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美國第41任總統布什,好萊塢著名女影星赫本,美國科學家路裏亞,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德國著名作家歌德,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普希金,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波蘭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肖邦,香港演員翁美玲,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等等,都被抑郁癥這只“黑狗”追咬過。以及英國喜劇名星憨豆先生(艾金森)、主持人崔永元也曾公開承認經受過抑郁之苦痛。

是不是名人就容易被抑郁這只“黑狗”所青睞呢?英國心理學家波斯特博士通過十年的研究終於發現:“創造性的才華和病態的心理,確實有著某種聯系。天才中多有精神瘋狂病癥,而精神瘋狂癥又時常能激發靈感和創造性。因此,許多高智商的人也都容易患有精神病。”莫斯科精神病研究所的埃夫羅姆松研究後也堅定地認為:“在天才和疾病之間,確實有壹種不可忽視的聯系。”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報道,著名的精神病學專家弗茨拉德教授在研究後指出:奧地利音樂家莫紮特,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西方哲學泰鬥康德,以及英國大文豪奧威爾,作家安徒生、巴爾紮克,詩人拜倫、雪萊、普希金、羅伯特等在文史領域曾經獨領風騷的大師,在生前都患有抑郁或精神分裂癥。而疾病在導致他們行為怪異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潛能。這正如巴爾紮克所言:“天才就是人類的病態,它就如同珍珠是貝的病態壹樣”。波斯特博士用現代精神病理學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人類近代300位著名人物後得出了以下結論:在政治家中占17%的人有明顯精神病特征,如希特勒、林肯、拿破侖;科學家中占18%,如高爾登、門德耳、安培、哥白尼、法拉弟;思想家中占26%,如羅素、盧梭、叔本華;作曲家中占31%,如瓦格納、普契尼、舒曼;畫家中占37%,如凡高、畢加索;小說家和詩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達46%,如福克納、普魯斯特、勞倫斯、萊蒙托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