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的這個特點特別明顯。往往是每壹位新國王繼位,都會重新考慮與周邊唐朝和吐蕃兩大勢力的關系,甚至壹百八十度大轉變。反反復復,不僅唐朝對南詔徹底失去信任,連吐蕃的文化沙漠都對南詔反感,稱南詔為“雙頭人”。
(蒼山洱海)
南詔建國前的往事。
據《舊唐書》記載,“(南詔)說他是漢朝古哀牢國的後裔”。根據史書中對古哀牢國的零星記載,顯然這裏的文明從未發展過,這與漢代的古哀牢國不符。
三國時期,南詔建國前約400年,諸葛亮“五月過瀘沽河”就在洱海周邊。
唐朝的統壹戰爭發生在南詔建立前100多年。當時洱海周邊有很多蠻族部落,根據文明程度分為烏蠻和白蠻,南詔就是其中之壹。烏蠻和白蠻的觀點和明末* * *的觀點類似,白蠻相對文明,烏蠻相對原始。洱海周邊有六個強大的部落,合稱為六詔令(另有八,八詔令)。“挺叫王聖旨的”,六聖旨就是六蠻王的意思。
唐初六詔是如何隸屬於唐朝的,史書上沒有記載。只記載武德四年(621),壹個叫李瑛的綏靖使者來到了滇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由於這裏很多人姓姚,所以取名為耀州,轄32州。
考慮到武德四年,唐神宗李靖在西南率領三軍閱兵,到處派人拉攏他,估計這個李英就是李靖的手下。由於耀州是雲南地區的要沖,唐軍此後壹直駐紮,它位於雲南省的姚安,是雲南從東到西的門戶。
離耀州最近的是瓦州總督府(今四川西昌),北偏西,屬於四川省中部。它建立於唐高祖武德元年,是管轄川中周邊地區的要沖,也是南北入滇的門戶。
耀州和瓦州是唐代西南地區唯壹有駐軍的城市。壹旦這兩個點被唐朝控制,兩城之間的道路暢通,西南壹盤棋就活了,這也是整個唐朝時期西南戰略的關鍵點。但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駐紮在此的軍隊補給困難,兵力少的時候經常受到周圍蠻族的騷擾。這兩點甚至還有城被蠻族攻破的記錄,總督的歷史或者總督被殺的歷史。
吐蕃的崛起
唐高宗、李治時期,吐蕃不僅攻占了西北青海的吐谷渾,與唐朝爭奪安西四鎮,還將勢力範圍擴大到雲南。從高原南部下雲南會經過瓦州轄區,所以鐘書壹直是唐朝西南地區抵禦吐蕃擴張的第壹道防線。
史書在這方面的記載很簡單。唐軍在瓦州轄區內築城防守,擴大控制範圍,而吐蕃和唐朝多次爭奪這些關隘,當地蠻族部落相互爭鬥。直到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吐蕃攻占了唐軍新建立的榮安城並守住,打開了通往雲南的通道。
《資同治鑒》記載:“Xi夷人皆降於吐蕃”。此時也是安史之亂前吐蕃最強盛的時刻。”吐蕃立足於羊、黨項、羌族之地,東接、茅、夷諸州;南與天祝接壤,西與龜茲、疏勒等四鎮接壤,北與突厥接壤。那地方千裏之外,湖泊繁盛。“也就是說,吐蕃從壹個臣服於唐朝的地區大國,變成了地區霸主,甚至成為了與突厥、回鶻並列的大國,這壹切都發生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
六詔令合壹,李隆基的又壹致命錯誤。
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唐朝派遠征軍回耀州,擊潰吐蕃駐軍,拆除了吐蕃修建的兩座連接雲南洱海地區的鐵索橋,用鐵索料鑄了壹根鐵柱,以記功。這是歷史上記載的唐彪的鐵柱,但之後唐軍並沒有在這壹帶久留,吐蕃軍隊卷土重來,鐵柱很可能又被吐蕃人融化了。
為了將吐蕃勢力徹底驅逐出這壹地區,唐朝開始扶持當地親唐勢力對抗吐蕃。
南詔,原名孟社詔,是六部詔書中最靠南的壹部。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也和唐朝保持著朝貢關系,接受唐朝的官職,並主動為唐朝討伐投靠吐蕃的其他蠻族。這是壹個當地的親唐派。
唐玄宗二十二年(734年),李隆基命令南詔首領毗羅閣征服其他投靠吐蕃的蠻族,取得了壹定的戰果。因此,開元二十六年(738),李隆基冊封毗羅閣為滇王。
這裏的《舊唐書》中有記載,“先是劍南使王虞歸義,將六詔書奏為壹。”這要怪地方官員。事實上,這是李隆基在西域支持突騎後犯下的又壹個嚴重錯誤,在西南地區培養了另壹個敵人。李隆基繼續犯這樣的錯誤,安祿山將是下壹個。驟騎、南詔、安祿山位於唐朝的西北、西南、東北。先是突騎和南詔消耗了盛唐的大部分元氣,最後安祿山給了近乎致命的壹擊。
第二年,南詔借方上之劍,遷都洱海大和城,也就是後來的大理,標誌著南詔成為洱海周邊地區的霸主。這段時間也是南詔和唐朝的蜜月期,雙方* * *將吐蕃勢力驅逐出雲南。
沒有了* * *的敵人,雙方的矛盾開始顯現。南詔開始攻擊周圍的其他蠻族,以擴大自己的實力和控制力。但唐朝認為此舉不符合唐朝在雲南的利益,開始試圖控制和削弱南詔。
實事求是地說,雙方都沒有做錯什麽。南詔想要發展和支配南天的願望是可以理解的,唐朝控制自己扶持的這支俘虜力量也是正常的。只是雙方目標差距太大,逐漸變得不可調和。
天寶反叛唐朝,南詔第壹次改朝換代。
雙方的蜜月期只持續了十幾年。天寶九年(750),南詔被葛羅豐取代,南詔越來越把唐軍駐紮的轄下兩地耀州、瓦州視為眼中釘,唐朝的官員也感受到了南詔的敵意,尤其是靠近南詔都城大和的耀州。於是,當時在耀州掌管唐朝的官員張千陀向南詔報告要“造反”。
據南詔人說,張千陀甚至聯系吐蕃,試圖用吐蕃對付南詔。但這只是壹個片面的故事。吐蕃也有很多部落,其中壹些部落與唐朝或者地方官員保持聯系是很正常的。並不是唐朝對當時吐蕃和南詔的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而是雙方仍然是對抗吐蕃的同盟。
在這種互不信任的情況下,雙方爆發了局部戰爭。南詔包圍了耀州總督署,經過幾個月的圍困攻克了這座城市,張千陀被殺。雖然南詔事後派人認罪,提出歸還俘虜,重建耀州城,但也威脅說,如果大唐不接受此事,南詔就投靠吐蕃。
其實這是南詔在試探唐朝的底線,是壹種試圖守住雲南實際控制權的政治賭博。新羅基本上用同樣的方法把唐朝趕出了朝鮮半島。
正常情況下,為了對抗吐蕃,唐朝可以考慮向南詔讓步,就像之前的新羅和吐蕃壹樣。同樣,妳也可以出兵懲罰南詔,獲勝後安撫它,讓局勢回到以前的局面。如果是李隆基,更有可能選擇前者。後來,李隆基懶了,不想制造更多的麻煩。然而,當時掌權的宰相卻是出生在川中的政治投機家楊·。他對川中這片區域的控制非常嚴格,不希望旁邊出現壹個地域惡霸。同時,出於對戰功的渴望,我希望通過戰爭的勝利來鞏固我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
於是楊下令節度使出兵攻打中通。南詔政治賭博失敗,幹脆投靠了吐蕃。唐軍被南詔和吐蕃聯軍擊敗,損失慘重。
南詔轉投吐蕃後,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從原來唐朝統治下的藩屬,變成了吐蕃的“贊帕鐘”,贊帕的弟弟,成為與吐蕃平起平坐的兄弟國家。
戰敗後,楊向隱瞞了這壹情況,並於數年後天寶十三年(754年)再次出兵討伐,被南詔、吐蕃聯軍擊敗,唐軍再次遭受重創。
(唐天寶戰歿者墓)
後來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無力顧及南方。吐蕃、南詔趁機奪取瓦郡,唐朝在西南的兩個戰略要地全部淪陷。
當然,這種失陷不同於安史之亂後隴右、河西的失陷。耀州和瓦州都只是唐朝對外擴張的基地,類似於西域的安西四鎮,並不是唐朝的核心利益。史書詳細記錄了西北地區與吐蕃的戰爭過程,但對於川西南和雲南則非常簡略。另外,無論是吐蕃還是南詔,當時在雲南的重點都是降服其他蠻族,並不具備大規模入侵四川的條件,只是在邊境有壹些小規模的戰鬥。
安史之亂後,吐蕃開始大規模入侵唐朝的本土核心地區,鐘書也未能幸免。川西北的松州、威州、寶州等城淪陷。當時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是劍南使者。這個人會寫詩,但是他不會打架。"於是,建南西山諸州也進入了吐蕃."
在川中西南,吐蕃入侵往往與南詔相結合,比吐蕃更加殘暴野蠻。所到之處,殺戮掠奪,四川百姓說:“西戎可以,南蠻可以害我。”
貞元結盟,南詔第二次改變立場。
最後,唐朝逐漸走出安史之亂的陰影,國力恢復,穩定了對吐蕃不利的局面。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繼位,南詔王由義謀勛取代。吐蕃、南詔乘大唐新喪之機,二十余萬大軍聯合侵蜀。
唐德宗任命名將李生出兵營救李生,這是他事業的關鍵。在過去的幾個月裏,李生戰無不勝,多次擊敗吐蕃和南詔聯軍,敵人幾乎壹去不返。
本來,吐蕃對這場戰役抱有很高的期望,甚至在占領鐘書後取了壹個新名字,“東府”。結果在近幾年的反唐戰爭中取得了罕見的敗績,於是遷怒於南詔,殺死了吐蕃軍中多名南詔導,降職南詔王,取消了南詔作為兄弟國家的待遇。
這壹時期是唐德宗的貞元時期,吐蕃很難從唐朝得到好處,因此內部矛盾開始出現。南詔也在吐蕃和士兵無休止的要求下逐漸感受到沈重的壓力,開始思考當年大唐對自己的恩情。
唐朝調整對吐蕃的策略,開始安撫南詔,以瓦解吐蕃的反唐軍事聯盟。掌管蜀國的名臣魏高任蜀使,完美地實施了南詔招安西南的戰略。南詔於貞元九年(793年)回歸唐朝,次年雙方在點蒼山下簽訂盟約,南詔與唐朝關系全面恢復。
然而此時南詔和大唐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南詔以前是唐朝的擄區,這次變成了藩屬國,這就是幹兒子和受許人的區別。
貞元結盟後,雙方保持了數十年的友好往來,這也是吐蕃興盛衰落的時期。吐蕃也很反感南詔的反復無常,稱南詔為“雙頭人”。但唐朝設法穩住了局面,對南詔也比較遷就。連天寶南詔戰爭的起因和責任都沒有追究。之前死在耀州的張千陀背了黑鍋。
還有壹個重復。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南詔權臣舉南詔王,出兵襲瓦、戎州。唐軍毫無防備,城池被攻陷。然後南詔入侵蜀國,占領西郭、成都,擄掠數萬子弟、工匠和大量財富。
但南詔還是不敢輕易撕毀與唐朝的盟約。事後南詔在桌子上說,是因為當時的西川我方使節對他不公,才出兵的,之後他又恢復了對朝朝貢。唐文宗時期,有文官黨爭,有宦官專權。唐文宗曾被宦官束之高閣,也是沒辦法處理,南詔再次幸免。
(大理三塔建於這壹時期)
南詔在唐末再次與唐朝為敵,雙方的戰爭持續了近二十年。
之後,唐朝出現了兩位好皇帝唐武宗和唐玄宗,南詔也與唐朝保持著表面臣服的關系,但小動作不斷。
唐懿宗鹹通元年(860年)開始,南詔攻打安南、廣西、貴州、淅川等地十余年,壹度攻占安南都督府所在地膠州(今越南河內)、永州(今廣西南寧)。在此之前,在唐玄宗時期,南詔自從被新國王石龍取代後,成為唐朝的全面敵人。曾壹度入侵安南都督府,但被唐軍擊敗。
雖然唐懿宗是唐朝歷史上最糟糕的皇帝,但唐軍當時在西南地區打得很好。高駢,唐朝後期少有的能打對外戰爭的將軍,在安南、鐘書等地多次擊敗南詔。此人雖然後來有忤逆之心,但他早期的功績是不可否認的。
南詔和大唐交戰十余年,自己國家落後的弊端暴露無遺,國家幾乎崩潰。南詔王世龍死後,新南詔王為長順,與唐朝恢復朝貢關系。
此後,唐僖宗爆發了黃巢起義,唐僖宗逃到了蜀國。為了緩和與南詔的關系,甚至可能有借南詔之兵反叛亂的想法,提出允許南詔不做諸侯,準備封宗室為公主嫁過去。南詔派丞相等三位大臣到蜀中迎娶新娘,但高駢提出這三人是南詔的核心智謀團隊,應該殺。唐僖宗聽從了高駢的建議,殺了三個人,雙方的合作也就失去了。
之後南詔日漸衰落,比唐朝早五年被權臣推翻。這位權臣就是陳晗,百年前貞元、貞元聯盟時南詔王的首席智囊就是他的祖先,是南詔俘獲的唐朝官員。歷史就是這樣的惡趣味。
鄭輝是唐朝的壹名官員,當年被南詔俘虜。貞元之盟舉足輕重,其後裔滅亡南詔。
南詔是雲南的壹個新的少數民族政權,建立於唐玄宗二十六年(738年),兩年後(902年)死於唐昭宗,歷時165年,基本伴隨了唐朝的後半期。盛唐,先友後敵;中唐時期,敵人變成了朋友;唐朝後期,敵友平分秋色。
縱觀南詔壹生,因唐王朝對抗吐蕃的需求而存在,又因唐王朝的傲慢與野心而化為敵人。這是中國古代中原政權與周邊少數民族勢力關系的壹個縮影。以洋治洋是個好主意,操作起來難度很大。作為短期措施是可行有效的,長期來看問題很多。
用數學和工程思維模式解讀歷史,企圖今昔對比。理工男學歷史,歡迎關註討論。
王朝(119)吐蕃(8)南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