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溫度是反映海水冷熱狀態的物理量。世界海洋的水溫壹般在-2℃到30℃之間變化,年平均水溫超過20℃的面積占整個海洋面積的壹半以上。海水溫度以日、月、年、年為周期和不規則變化,主要取決於海洋熱量收支及其時間變化。壹般來說,影響海洋表層水溫的因素有潮汐、太陽輻射、海岸地形、氣象、洋流等。直接觀測表明,海水溫度的日變化很小,水深從0到30米不等,而年變化可達350米左右的水深。水深350米左右有恒溫層。但隨著深度的增加,水溫逐漸降低(每深度1000m,約1℃-2℃),在3000m深度溫度達到2℃-1℃。海水溫度是海洋水文學中最重要的因素之壹,經常被用作研究水團性質和描述水團運動的基本指標。研究海水溫度的時間分布和變化不僅是海洋學的重要內容,而且對氣象、航海、漁業和水聲都有重要意義。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2065 438+03年4月26日發布的海洋生態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東北部大陸架的海表溫度(SST)創20150年來新高。高於上年春夏平均氣溫,並有逐漸升高的趨勢,達到14攝氏度,超過1951年的數據,而近30年的海溫通常低於12.4攝氏度。海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海洋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海洋的水深壹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0000米以上。海洋遠離陸地,不受陸地影響。它的水溫和鹽度變化不大。每個海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海洋裏的水是藍色透明的,水中雜質很少。有四個世界,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
南極洋又稱“南極海”、“南大洋”,是世界第五大洋,也是世界上唯壹壹個完全環繞地球而不被大陸分割的海洋。南極洋是環繞南極洲的海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部的海域。此前壹直認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延伸至南極洲,南極洋的水域被視為南極海。但由於海洋學發現南極洋存在重要的不同洋流,國際海道測量組織於2000年將其確定為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但學界仍有人認為海洋應該有其對應的大洋中脊。
位於海洋邊緣的海洋是海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幾米到2-3公裏。大海靠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透明度都受陸地的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天,海水變暖,冬天水溫下降。在壹些海域,海水會結冰。在河流入海的地方,或者在雨季,海水會變弱。由於陸地的影響,河流攜帶泥沙入海,近海海水渾濁,海水透明度差。大海沒有獨立的潮汐和海流。海洋可分為邊緣海、內海和地中海。邊緣海不僅是海洋的邊緣,而且靠近大陸前緣;這種海與海洋聯系廣泛,壹般由壹組島嶼與海洋隔開。中國東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海是位於大陸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壹般比內海深。世界上有將近50個主要的海洋。太平洋最大,其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南極洋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