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古書房布局。隨著日常生活的審美普及,這種高雅文化逐漸重新融入人們的生活,體現在消費者對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的更高品質和內涵的追求上。最終,文創產品憑借其中蘊含的文化從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不僅受到遊客的追捧,也受到普通消費者的喜愛。這些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創產品,也成為溝通傳統與現代,保持外觀與內涵的載體。
文創產品要實現文化內容的精準表達和傳播,讓消費者通過文創產品接收到精準的文化內容,獲得文化體驗,這是設計文創產品的基本要求。
什麽是文化?
在利用各種文化元素設計文化創意產品之前,我們需要明確文化的概念。“看人欲化之於世”,這句話出自《周易》,意為凝聚價值觀,融化人心,教化不同時代的人。“看人欲化之於世”強調的是文化的轉化,“文化”壹詞由此而來。
國學大師梁漱溟對文化的定義是:所謂文化,不過是壹個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化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精神生活,如宗教、哲學、藝術;社會生活,如社會組織、倫理習慣、政治制度、經濟關系等。物質生活,比如飲食起居。
關於文化有很多解釋。要把文化解釋清楚,從文化的200多種解讀中找到壹個準確的答案是非常困難的,就像徒手抓空氣壹樣。所以在這本書裏,我們是這樣理解文化的:文化是壹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結果是集體人格。
所以文化的內容遍布我們的日常生活,文化創意產品就是要讓消費者在使用日用品的過程中感受文化,感受不同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元素。
文化分類。
文化的類別很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得出不同的結果。
(1)第壹種分類方法:分為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
誠信堂紙作為中國古代極為珍貴的宣紙制品,制作工藝十分講究。南唐後主李煜親自監制的誠信堂紙,是宣紙中的珍品。它是“皮似蛋膜,堅潔如玉,薄而滑,冠壹時”,從南唐到北宋壹直被公認為最好的紙張。用來創作字畫的程心唐紙,無疑代表了壹種高雅文化。
當作為剪紙載體的宣紙變紅後,它的制作工藝就變得不那麽復雜了,變得非常民俗化,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文化,也就是流行文化。逢年過節,剪窗花是必不可少的,結婚也要剪喜字,如圖。
(2)第二種分類方法: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屬於以下類別之壹的,可以歸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角度來看,具有突出和普遍價值的建築、雕塑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構件或結構,銘文、洞穴、聚落和各種文物是壹個綜合體。
②建築。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角度來看,由於其建築形式、身份和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的和普遍的價值的單個或相互聯系的建築。
3個站點。從歷史學、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的角度看,具有突出和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傑作以及考古遺址。
基於此,現藏於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太陽神鳥金飾,是文物,屬於物質文化遺產。太陽神鳥的金飾是2001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金箔,屬於商代晚期。整個金飾呈圓形,上面有復雜的鏤空花紋,分內外兩層。內層有12條旋轉齒狀射線均勻分布;外層圖案環繞內層圖案,由四只相同的鳥逆時針飛行組成,如圖。
在古建築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北京故宮,它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原名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還有蘇州古典園林,號稱“江南”,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期吳王的園林。蘇州古典園林數量眾多,其中清末進出城170余座,是我國南方園林的典範。兩者都屬於建築和物質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激動人心的人造工程,不僅有軍事防禦的長城,還有如圖4所示的都江堰,都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和物質文化。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長城的幾十年前,壹項偉大的工程——都江堰已經在四川平原上完成了。其特點是歷史悠久,無壩引水,成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在戰國時期,居住在岷江沿岸的人們每年都受到洪水的困擾。都江堰建成後,洪水不再發生,灌溉系統使四川成為中國最高產的農業區。表面上看,它的規模遠不如長城宏偉,但卻讓當地百姓受益千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壹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有關的物品和場所。包括:
①傳統口頭文學及其載體語言。
②傳統藝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
(3)傳統技藝、醫藥、歷法。
④傳統禮儀、節日等民俗。
⑤傳統體育和娛樂。
⑥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綜合以上內容,中國的童話、書法、甲骨文、昆曲、二十四節氣、不同的民俗都屬於非物質文化,如圖。
(3)第三種分類方法:分為工具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
所謂器物文化,是指物質文化,是人們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文化內容,包括衣食住行。比如圖中所示的漢族傳統服飾(以下簡稱漢服)和中國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傳統彈撥樂器——古琴。
所謂行為文化,是指制度層面的文化,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上,比如傳統節日裏的各種習俗:守年夜飯,貼春聯;端午節掛菖蒲、吃粽子;中秋節賞月吃月餅。比如重陽節吃重陽糕,喝菊花茶,做山茱萸香包;在商店的櫥窗裏,有自宋代以來壹直用於制作月餅的月餅模具。
觀念文化是指精神層面的文化,以價值觀或文化價值體系為中心,包括理論觀念、文化理想、文學藝術、倫理道德等。如圖11,是位於安徽宏村的祠堂。祠堂作為壹個建築,本身屬於文物,但它承載了大量的歷史、人文、民俗信息,因此也包含了觀念文化。
很多祠堂的墻壁上,經常掛著寫有家訓、家規、家法的匾額,其中包含了中國以忠孝為核心的傳統倫理道德。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除了糟粕,還有很多,比如尊老愛親,朋友兄弟,尊師重道。
(4)第四種分類法:分為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築文化、地域文化。
①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極具特色。
首先,風味多樣。中國壹直有“南稻北上”的說法,口味分為“東酸西辣、南甜北鹹”,主要有巴蜀、齊魯、淮陽、廣東、福建等地。
中國有“民以食為天”觀念的人,幾乎每到佳節都會展開南北菜派之爭,爭論吃鹹粽子還是甜粽子,端午節吃肉粽還是豆花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不僅要討論吃鹹的還是吃甜的,還要討論五仁叉燒和白蓮蛋黃哪個才是月餅之王。甚至吃月餅的方式也有差異。南方人喜歡用叉子吃月餅,北方人卻認為整塊吃太做作,從另壹個側面證明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圖為鹹豆花和蘇州特有的肉月餅。
其次,不要時不時的吃東西。中國人善於根據季節的變化來搭配食物,也就是所謂的時令菜。這些菜肴無聲地提醒人們與萬物平衡相處的方式。
此外,中國飲食文化還註重食材和器皿的搭配與和諧;我也喜歡給食物起壹些富有詩意的名字,比如“鳳鳳味”、“樹上螞蟻”、“獅子頭”、“叫花雞”。
中國人表面上講究吃,其實更講究形式下認識和理解事物的哲學。比如,嬰兒100天的時候,要給親戚朋友送紅雞蛋表示祝福,“雞蛋”代表生命的延續。
②服飾文化。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四樣東西,而服飾排在第壹位,漢服是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中國有大禮,故稱夏;役印之美,謂之華。我們所說的“華夏”有這樣壹個意思,所以漢服,也叫漢服,壹般是“衣下之衣”的形式。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中華民族的農耕民族屬性決定的。當農民在地裏幹活累得大汗淋漓時,他們可以很容易地脫掉衣服,這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區別之壹。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漢服也出現了。但對於普通農民來說,服裝主要是“上下”的形式。
除了形式上的特點,漢服上的圖案也直接反映了人們的想法。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圖案* * *形成了特定時代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周朝實行分封制,遵循《周禮》,服飾也遵循嚴格的等級制度。服裝上用的圖案是“十二章”,禦冕上可以印上所有的花冠,公爵9個,侯爵7個。圖案不僅用於裝飾,還可以用於太陽、月亮、星星、山脈、龍、中國昆蟲、宗彜、海藻、火、粉米、比目魚和蠑螈。
每個紋章對應壹種美德,太陽對應光明,月亮對應寧靜,星星對應廣闊的分布,山脈對應穩定,龍對應方便,昆蟲對應輝煌,宗彜對應美麗。
漢服發展到魏晉,服飾風格可以概括為清秀灑脫。在唐代,正如詩中“雲欲衣花美,春風吹檻露富貴”,給人以富貴華麗的感覺;而宋服則含蓄嚴謹。
嚴格來說,服裝包含兩個內容——衣服和配飾。以上內容主要是指衣服,但配飾種類更多。“服裝”和“飾品”通常是壹起出現的。例如,商朝貴族有佩戴玉飾的習慣,統治者甚至制定了壹套玉佩佩戴制度來區分階級和等級。
郭沫若曾說:“衣服是文化的象征,衣服是思想的形象。”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融合,中國的傳統服飾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中國的服飾文化體系。
③建築文化。中國傳統建築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獨特的體系和特點。它與西方建築、伊斯蘭建築並稱為世界三大建築體系。
中國最早的史前建築誕生於距今約65,438+0,000年前的新舊石器時代之交。在原始農業出現的時候,是因為定居的需要而出現的。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壹”思想對其產生了重要影響。
季承在《園冶》壹書中提出的傳統造園的基本原則是:“高爽為軒,窗為空鄰;汪洋千頃,四時壯闊。武無處陰,淮陰在庭;沿堤插柳,房前屋後種梅。結毛,荀學派之長源;障礙金山屏,列聳翠。雖是人作,卻是向天開。”它強調建築與自然完全融合的狀態。以蘇州園林中常見的花窗為例,季承在書中稱之為漏磚墻。漏雨磚墻用在花園中,改變了墻面的現實,兩側相鄰的空間仿佛被分隔開來,景色若隱若現,層次豐富,如圖。
再比如徽派建築,也叫徽派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壹,如圖。在選址上,村落壹般依山傍水,房屋往往面向街巷;在建築的外部造型上,層層疊疊的馬頭墻高於屋頂,有的中間高兩頭低,黑白分明,勾勒出住宅建築墻體和天空的輪廓,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和節奏感。
④地域文化。無論是南北月餅之爭,還是蘇州園林與徽州古村落的比較,都關系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重要分類,即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在壹定的地域環境中,文化與環境融合而形成的獨特文化。
方言最能代表文化。方言是壹方水土造就的語言和文化,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方言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
在山西晉南,新娘進門時不能直接從地上走,而要走在鋪在地上的紅布袋子上,稱為“傳袋”,“袋”與“代”諧音,意為“傳宗接代”。
不同地區的民間信仰也會有所不同。媽祖是中國沿海地區流傳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始於宋代,成於元代,盛於明代,盛於清代,盛於近代。出海前,人們要先祭祀媽祖,在船上拜媽祖寶座,祈求順風平安之福。民間信仰有地方特色,離開這個地方就不再有意義。
刺繡這壹中國古老的手工藝藝術,也因為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成為地域文化差異的體現。以秦嶺淮河為南北分界線,可分為南繡和北繡。南繡以蘇繡、湘繡、蜀繡、越繡為主。北方刺繡主要是地方刺繡,如京繡、魯繡、邊繡和晉繡。不同地區孕育出不同的刺繡風格,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如圖。
地域文化的差異促使我們在設計具有地域屬性的文化創意產品時,首先要了解當地的文化,這樣設計才能被本地區的消費者認可,被遊客接受。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豐富多彩,為我們的創意設計提供了很多文化元素。但是,只有不斷提高設計師自身的文化素養,才能準確地解讀它們,並以準確的方式和恰當的載體表達和傳達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