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壹開始武將是很受重視的。春秋戰國時期,是壹個世仇和戰亂的時代。諸侯國為爭奪土地連年征戰,統治者普遍“尚武”。到了漢代,由於官員升遷制度的出現,社會風氣開始強調。到了唐代,社會風氣再變,“尚武”精神興起,出現了王昌齡、岑參、高適等邊塞詩人。他們寫的詩大多描寫了壯麗的邊塞風光和軍事戰役的場面,表達了對軍旅生活的向往。中唐著名詩人李賀寫道:“人何不取吳鉤,集五十州於關山?請暫時去淩煙閣,如果妳是學者萬戶侯的話”。表達了讀書不如建功的理想和信念。進入宋代後,“重文抑武”之風盛行,軍隊由文人指揮。
“好漢不當兵”,既與重文輕武有關,也與“兵”的來源有關。在古代,有些士兵是監獄裏的囚犯。比如牧野之戰,城內兵力空虛,商周臨時武裝俘虜抗擊周軍,並承諾如果打退進攻就赦免或赦免。在宋朝時,他們中的壹些人是社會上的流氓和遊民,整天無所事事,走投無路時不得不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