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紅色詩歌全集及其翻譯

紅色詩歌全集及其翻譯

我辭職回家,就像從枝頭落下的花,但這不是壹件無情的事,化作春天的泥土,還能起到哺育下壹代的作用。——清代龔自珍《紀海雜詩五》不是無情物,化為春泥護花。浩浩蕩蕩的離別傷感向夕陽西斜延伸,遠離北京,騎著馬鞭向東,感覺是人在人間。

我辭職回家,就像從枝頭落下的花,但這不是壹件無情的事,化作春天的泥土,還能起到哺育下壹代的作用。古詩詞300首,初中古詩詞翻譯及註釋翻譯100,敘事,抒情,愛國,誌向早教。

離別的浩蕩悲傷從北京向遠處的夕陽延伸,他的鞭子向東壹揮,感覺壹個人在世界的盡頭。

我辭職回家,就像壹朵從枝頭落下的花,但也不是壹件沒心沒肺的事。變成了春天的土壤,也能起到培育下壹代的作用。

“落紅不是沒心沒肺的事,化作春泥更護花。”賞花落花絕非無情,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新花。【落紅:落花。這些花大多是紅色的。所以落花也叫落紅。

詩人以物感同身受,以落花出新意,向我們展示了壹種瑰麗的境界:“落紅非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詩人看來,作為個體,落花的生命是終止的;但它壹旦化為春泥,就能保護和滋養新的花朵,它的生命將延續到下壹代身上,體現出生命的真正價值——它終將孕育出壹個絢麗燦爛的春天!落花的這個喪字在哪裏?這分明是壹首新生命的歌!

詩人借花化春泥,表達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兩首詩也蘊含著“落紅”看似無用,但從另壹個角度看,卻能化泥為花,仍有價值和作用的哲理。它包含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有用”和“無用”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關鍵在於觀察者的視角以及自身的價值和作用。

欣賞這首詩是《紀海雜詩》中的第五首,描寫詩人離京時的心情。雖然帶著“浩蕩的悲哀”,但表示還是要為國家和人民做最後的努力。

這首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的情感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精神。壹方面,離別是傷感的,畢竟在北京生活多年,故人如雲,往事如煙;另壹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我已經逃離了枷鎖,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去做別的事情了。這樣,離別的悲傷與歸來的喜悅交織在壹起,既有“威武離別”,又有“鞭指東方”;既有白晝,又有西方,還有廣闊的地平線。這兩幅畫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是詩人那天心情的真實寫照。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聲,很自然地融入了意象隱喻中的討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如是說也如是做。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多次上書江西駐滬總督梁章鉅,共商國事,並希望加入幕府獻計獻策。可惜詩人不久就死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法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可惜了。

“落紅不是沒心沒肺的事,化作春泥會更護花。”詩人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向抒發報國之誌。而反過來用陸遊的話:“散成泥,碾成塵,唯有香依舊。”落紅,本來指的是花枝上開出來的花,但也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哪怕化為春泥,也願意培育出美麗的春花來生長。不是為了獨特的香味,而是為了保護花朵。說明詩人雖脫離官場,但仍關心國家命運,不忘報國之誌,以此來表達他至死關心國家的熱情;充分表達詩人強烈的感情,成為代代相傳的名句。

這首小詩把政治抱負和個人抱負結合起來,把抒情和議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復雜感情。論詩,龔自珍曾說“詩與人合壹,人外無詩,詩外無人”(《蜀唐海秋詩》)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創作背景賞析這首詩寫於1839(農歷己亥),是詩人的代表作。那壹年,詩人辭了職回到南方老家,後來帶著家人到了北方。在往返途中,他創作了這首堪稱絕唱的大型絕句詩。這組詩回憶了所見所聞,追憶了過去,抒發了自己的感情,藝術地再現和反映了他們在生活、思想、朋友、官方記錄和著述中的豐富經歷,標誌著詩人晚年認識社會和批判現實的能力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鴉片戰爭前夕,該詩頗有憂國之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辭職的決心,報效國家的信念和使命,獻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它基調樂觀,形象生動,充滿藝術魅力。

這首詩是作者最著名的傑作之壹。其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表達了從北京回到南方的傷感,二是表達了他雖已辭官,但仍立誌報國,透露出作者深刻而豐富的思想感情。

詩中的“落紅”和“化為花”是歷來傳唱的經典名句。它們壹方面表達了詩人的心聲,另壹方面也可以是廣義上崇高道德境界的絕佳寫照。詩人為了表達豐富的離愁別緒,用“浩浩蕩蕩”壹詞來形容“離愁別緒”,不僅強化了“愁”的含義。也體現了詩人狂放深沈的內心思想和人格特征,是這裏典型的詩人。接下來的壹句“唱鞭”對以往詩局的運用恰到好處,形成了兩種相互呼應的藝術效果,仿佛妳能感受到詩人此時此刻在這壹場景中的心情。最後,他用筆壹轉,用生動的比喻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使全詩渾然壹體,感人肺腑。

詩中前兩個抒情的敘述,在無限的情感中表現出豪放自由的精神。壹方面,離別是悲傷的。畢竟在北京生活多年,故人如雲,往事如煙。另壹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是逃離了令人窒息的牢籠,可以在外面的世界做點別的。這樣,離別的悲傷與歸來的喜悅交織在壹起,既是“威武離別”,也是“鞭長莫及”;既有斜照的日光,也有廣闊的地平線。這兩幅畫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是詩人那天心情的真實寫照。

詩的最後兩句用荷花做比喻,表明自己的心意。

這首詩把政治抱負和個人抱負結合起來,把抒情和議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復雜感情。

欣賞第二作者當時憤然辭職,離開親友,滿腹心事。“浩浩蕩蕩”壹詞除了表現悲傷之外,還包含著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當政者的憤怒、對人民生活的擔憂等各種復雜的思想感情。

"巨大的悲傷離開了白天。"離別的悲傷已彌漫天地,難以禁止。更何況夕陽西下,詩人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如果用短語結構分析其意義,以“離愁”為中心詞,那麽“威武”就是“離愁”的定語,“白日斜”就是“離愁”的補語。《白日放晴》的意思是作者帶著悲傷回到南方,因為悲傷困在胸中,所以他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太陽就要落山了。這裏選擇“白天”而不是“夕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不謀而合,也隱喻了當時國家逐漸衰落的社會現實。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詩人往往喜歡把夕陽作為壹種自然現象,壹種轉瞬即逝的青春象征,來表現相思之苦或離別之痛。“手牽手在河梁上,徘徊在黃昏”(《古詩》);“我將在浮雲中想起妳,所以在夕陽中想起我”(李白《送別朋友》);“思來想去,千裏煙波,暮光沈沈,蒼穹茫茫”(柳永《雨霖鈴》);“夕陽在,柳暗花明”(辛棄疾《摸魚》)。“把鞭子向東嗚嗚叫,意味著世界末日”。“唱鞭”指的是詩人的鞭子,“東指”指的是此行的目的地——故鄉(浙江)。“天涯”就是離家還很遠。在舉起鞭子的地方,前方是天涯海角,離首都越來越遠。元代馬致遠《景甜沙》寫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造人。古道西風瘦子。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龔自珍的多層次描寫法,類似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是龔自珍的“鞭指東方,意為世界末日”並沒有直接說自己是“斷腸人”。

按理說,龔自珍不滿禮部衙門毫無生氣的生活,毅然辭去禮部主任壹職,準備回老家杭州辦點事,獨留京師,有的只是壹種與舊勢力的決裂感和恨意,不該有浩蕩的悲涼。唐代詩人劉藻在《西遊記》中寫道:“無故渡桑幹水,惟望並州為故鄉。”他說,因為搬到了更遠的地方,連招待所都成了自己的家鄉。不同的是,龔自珍雖然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但他從小生活在北京,在禮部等機構做了十幾年的北京官,北京早已成為他的第二故鄉。雖然龔自珍主動請辭,但她辭職的原因,客觀上是因為她深陷枷鎖,生活貧困,別無選擇,不得已而為之,被迫離開北京,走出京城。所以《浩蕩離愁》裏包含了壹點仕途的嘆息,無奈和政治思想上的孤獨。龔自珍當時與淩霄關系密切。《紀海雜詩》中有十分之壹的主題與淩霄有關,其中有壹首說他陷入了“紅如相思,綠如愁”的愛情。雖然淩霄不在首都,但在這種情況下,他告別了過去的生活,含淚不願離開悲傷。可見,龔自珍“離愁”的內涵是豐富的、復雜的、多方面的。

黃昏時飛舞的花朵驅散了詩人的憂傷。未竟的事業,時光飛逝,青春壹去不復返,夕陽西下,我這壹次出了京城,可能回不來了。詩人作為描寫落花的專家,更愛“探春”,更愛“送春”,更愛花,或許更愛看花落。他曾在《西郊落花之歌》中說,飛來的海棠花是飄著留在人間的。如昆陽戰晨無敵;八萬四千天女若洗臉,此處倒胭脂。”“我還聞到凈土有四寸深,在黑暗中看特別迷人。”想象壹下“安得樹花不盡,雨過天晴,花開花落有360天之久。“他對落花做了那麽多精彩的比喻,但現在,詩人突然覺得自己像壹朵落花。告別京都後,詩人乘馬車出了京城,應付不了無盡的落花,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官場的爭鬥,沈重的氛圍,令人窒息的人性,貧窮的生活,詩人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與落花完全融為壹體。

“落紅不是沒心沒肺的事”,這裏的“落紅”二字。它在全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繼承了“浩浩蕩蕩的悲涼”,詩人的悲涼既有“浩浩蕩蕩的悲涼”的點綴,有“日光斜照”、“天涯”的襯托,又有不時掠過的動態“落紅”的托舉。這壹筆隱藏在詩中,所以《落紅》既是對別離愁內涵的補充,也是壹個轉折,使全詩從別離愁中解脫出來,走向更低層次,為全詩主題的升華做鋪墊。這時,詩人正在考慮保護花朵。“落紅”是落花的意思。整句話的原意是說樹上掉下來的花瓣不是無情的東西,而是附著在表面,腐爛成泥,化為有靈性的靈魂,養出來年的春花。作者把自己比作自然的循環法則,說自己雖然辭職了,但還是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這句富有哲理的話,傳達了詩人“即使不在其位也要謀政”的可嘉精神,表現了詩人無與倫比的決心,成為千古名句,激勵了許多人“坐在老馬上,立誌千裏。”落花絕不是無情的浪費。詩人辭掉禮部主任,就是為了去自己的家鄉掌管書院,召集弟子講學,把自己的學業和思想傳遞給學生,用變革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憧憬來啟迪他們,為國家和人民盡自己最後的壹點力量。花落根,化為春泥,可孕育新的春天,色香可獻給後來者。詩人受到無窮無盡的自然法則的啟發。自然界中,花開花落,本來就是風吹雨打造成的,根本沒有什麽情感可言。落紅不能說是“有情之物”,也不能說是“無情之物”。只有詩人把自己的生命體驗和落花完全結合起來,把感情搬到落花上,落花才有人情,從而成為有情之物。落花有情,表現在醞釀壹個新的五彩繽紛的世界——“化作春泥護花。”至此,詩人終於抓住了飛花般的紛亂思緒,擺脫了煩惱,上升到壹種莊嚴而神聖的境界,具有了時代的使命感。“化作春泥更護花”是華飛的孤獨,也是詩人與腐敗官場決裂、與黑暗勢力鬥爭的莊嚴而神聖的誓言。為了國家和人民,為了花朵,我將投身於化作春泥。

古代詩人描寫落花,壹個是怨天尤人,怨東風,嘆歲月,對著落花嘆息。“流水春去,是天地”(李漁《浪淘沙》);“花從水漂到水,壹種相思,兩處閑情”(李清照《壹枝梅》);《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據今葬花之人說,他葬花時認識誰?”杜牧的《金谷園》甚至把落花比作墜樓之美:“繁華事散香塵,流水無情;日落東風怨鳥,落花猶似落樓。”風吹花落無聲的自然場景與美人墜樓聯系在壹起,將枝頭落下的粉紅花瓣與粉紅女郎墜樓相提並論,蘊含著美人如花,美人不吉利,美好的東西壹旦失去的感嘆,諷刺了《石沖》中“金谷園”的悲慘結局,將落花與美人墜樓相提並論,多少有些傷感,充滿了強烈的感傷情懷。另壹種把落花描寫成自然風景,也不乏昂揚的精神。“花瓣隨風飄來,遠離流水”(劉昚虛《雀替》);《春城花滿》(韓逸《寒食記》);“花還在春”(俞樾的詩),還有孟浩然的《春曉》和“但今憶那夜,那風雨,不知折了多少花”只看到童心和浪漫意趣,不傷春意,不愛惜花。有的生機勃勃,有的在沒落中表現出極大的興奮。但無論是“春城花滿天飛”還是“花還在春”,都略遜於龔自珍的“落紅非無情物,化作春泥護花”。哪怕化作春泥,也願意培育出美麗的春花來生長。不是為了獨特的香味,而是為了保護花朵。說明詩人雖脫離官場,但仍關心國家命運,不忘報國之誌,以此來表達他至死關心國家的熱情;充分表達詩人強烈的感情,成為代代相傳的名句。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 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學家,改良主義先驅。27歲升官,38歲進士。曾任內閣秘書、宗仁院主任、禮部主任。他主張革除弊端和外患,全力支持林則徐禁絕鴉片。他在48歲時辭職,回到了南方。次年,在江蘇丹陽雲陽書院猝死。其詩主張“改法”“改畫”,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敗,充滿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第壹班”。著有《定安文集》,文章300余篇,詩歌近800首。今天收藏的是龔自珍全集。名詩紀海雜詩***315。龔自珍

國之命早已是國之心,卻未能盡到國之憾,留下骨灰作為惡靈仍待國家補償滅敵。真心希望投身於國家的危機,把高官們掛在心裏。報國無門,空白分割。樓裏壹夜雪,鐵馬裏秋風散。忘辭鳳凰,報效國家,走龍庭。妳心中有壹個比海還深的誓言。妳會把中國變成陳箓嗎?皇帝的兒子在殿列賜了列侯,大將軍裴穿光走出宮來。目睹這場災難除了讓我滿腦袋都是雪之外,什麽也沒教會我。是翁知國如兵,墻裏壹草壹木知名。回京的老臣,壹個人生活,在秋冬之間的寒冷季節,來聽這澎湃的!去了那個與世隔絕的國度,想家卻很久。當四匹馬進來時,我的先生回憶起鞋子的聲音。陳蘇說,有壹個方法,防禦在於四個野蠻人。危難之際見臣節,天下大亂,忠義之士。故國悲,新亭淚,天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