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來顧炎武的古詩翻譯介紹如下:
詩人為了躲避清廷的追捕,不得不四處奔逃,同時又要不斷地更換地點。他輾轉於蘇州、昆山、嘉定壹帶,有時因為有人泄密,只能在壹處住上幾天;有時因為遠離鬧市,卻可以在壹個地方生活幾個月。
開篇就抒寫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偶來湖上已三秋,便可棲遲老壹丘。”詩人有壹次流浪到江南水鄉,立刻就被風景秀麗的湖山景象所吸引,於是決定在此住上壹段時間。
“已三秋”三字,表達了詩人非常喜歡湖邊寧靜和優美的環境;“老壹丘”三字,意指在壹座小山旁度過余生,也委婉地表達出作者流連忘返之意。
接下來進壹步抒寫詩人的湖邊生活,詩人雖然生活艱辛,卻感到非常滿足,只要有青山碧水相伴,也就心無他求了。“赤米”是指壹種劣質米,與“白鹽”二字形成了句中對,後面的“青山、綠野”亦是同樣手段,盡顯作者的詩歌功底。
“猶自足、故無求”,反映了詩人為了完成復明大業,不怕各種艱難險阻,更是甘願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哪怕吃糠咽菜,也無怨無悔。
頸聯引用古人的故事,“柴車向夕逢元亮,款段乘春遇少遊。”詩人在此隱姓埋名,與鄉鄰們相處和睦,時間久了也就喜歡這裏的壹草壹木。他甚至還感覺可以在精神上與陶淵明(字元亮)相遇,在此過著壹種桃花源似的悠閑日子。
詩人有時騎著壹匹駑馬外出踏青,恍恍惚惚中好像碰見了漢代才子馬少遊。款段,指駑馬,此處暗指詩人過著壹種極其窮困的生活。“少遊”,即馬少遊,乃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弟,他淡泊名利,知足求安。詩人想象自己與這位前賢偶遇,借此表達不願與清廷合作的心跡。
結尾化用典故,表達出作者矛盾的心情,“鳥獸同群終不忍,轍環非是為身謀。”孔子有壹次讓他的學生子路去打聽渡口的位置,恰好遇到兩位隱士正在田裏耕作。
他們希望孔子不要去管那些天下大事,不如與他們壹起在此隱居。孔子於是嘆息地說,人無法與鳥獸***處,我還要繼續追求自己改革天下的夢想。
“轍環”,本指孔子周遊列國而車轍往復,這裏引申為詩人為了抗清大業而不停地奔波。作者引用孔子的典故,表達了壹種不願放棄鬥爭的願望。
顧炎武的這首七律抒寫委婉,用典自然,開篇表達出歸隱之意,結尾卻彰顯出矛盾的心情。或許是因為詩人覺得太累了,所以便在精神上與陶淵明契合,又在恍惚中和馬少遊偶遇,都反映出作者渴望過上安逸和快樂生活的願望。
可是詩人胸懷壯誌,又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當他想到孔子的困境時,於是又開始振奮精神,希望繼續自己抗清復明的事業。顧炎武的這首七律看似平淡,卻承轉自如,才子果然才華卓越,堪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