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鳥》,《詩經·秦風》的壹篇。為先秦時代秦地漢族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十二句。是諷刺秦穆公以人殉葬,痛悼“三良”的挽詩。此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雙關語的運用,增強了淒慘悲涼氣氛,渲染了以人為殉的慘象,從而控訴了人殉制的罪惡。清陳繼揆《讀詩臆補》評之為“惻愴悲號,哀辭之祖”,誠然。《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黃鳥
題解:哀悼殉葬秦穆公的三位賢臣。
原文
交交黃鳥①,止於棘②。誰從穆公③?子車奄息④。維此奄息,
百夫之特⑤。臨其穴⑥,惴惴其栗。彼蒼者天⑦,殲我良人⑧!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⑨!
交交黃鳥,止於桑⑩。誰從穆公?子車仲行④。維此仲行,
百夫之防⑾。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楚⑿。誰從穆公?子車針虎④。維此針虎,
百夫之禦。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譯文
交交黃鳥鳴聲哀,棗樹枝上停下來。是誰殉葬從穆公?子車奄息命運乖。
誰不贊許好奄息,百夫之中壹俊才。眾人悼殉臨墓穴,膽戰心驚痛活埋。
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赴泉臺。
交交黃鳥鳴聲哀,桑樹枝上歇下來。是誰殉葬伴穆公?子車仲行遭禍災。
誰不稱美好仲行,百夫之中壹幹才。眾人悼殉臨墓穴,膽戰心驚痛活埋。
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化塵埃。
交交黃鳥鳴聲哀,荊樹枝上落下來。是誰殉葬陪穆公?子車針虎遭殘害。
誰不誇獎好針虎,百夫之中輔弼才。眾人悼殉臨墓穴,膽戰心驚痛活埋。
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葬蒿萊。
註釋
①交交:鳥鳴聲。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交交,通作‘咬咬’,鳥聲也。"黃鳥:即黃雀。
②棘:酸棗樹。壹種落葉喬木。枝上多剌,果小味酸。棘之言"急",雙關語。
③從:從死,即殉葬。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姓贏,名任好。
④子車:復姓。奄息:人名。下文子車仲行、子車針(zhēn)虎同此。
⑤特:傑出的人材。
⑥"臨其穴"二句:鄭箋:"謂秦人哀傷其死,臨視其壙,皆為之悼栗。"
⑦彼蒼者天:悲哀至極的呼號之語,猶今語"老天爺哪"。
⑧良人:好人。
⑨人百其身:猶言用壹百人贖其壹命。
⑩桑:桑樹。桑之言"喪",雙關語。
⑾防:抵當。鄭箋:"防,猶當也。言此壹人當百夫。"
⑿楚:荊樹。楚之言"痛楚"。亦為雙關。
賞析壹:
《黃鳥》描寫秦穆公死時,以大量的活人殉葬,其中子車氏的三兄弟都被殉葬。詩描寫三兄弟殉葬時的情景,表現了對三壯士的哀悼和惋惜,也表現了對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的無比憤怒和強烈抗議。詩以黃鳥止於棘樹不得其所,暗示了子車氏之子殉葬的不得其所,這樣的能勇士臨穴也“惴惴其栗”,正在控訴殯葬的殘酷。詩的寫實性很強,《左傳》文公六年曾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賞析二
《黃鳥》是諷刺秦穆公以人殉葬,痛悼“三良”的挽詩。
《左傳·文公六年》載:“秦伯任好卒(卒於周襄王三十壹年,即公元前621年),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據此,不僅詩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詩年代亦有據可考。《史記·秦本紀》亦載其事:“繆(穆)公卒,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車)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殉葬,是奴隸社會的壹種惡習,被殉的不僅是奴隸,還有統治者生前最親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從死,就是壹例。《黃鳥》壹詩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為奴隸無疑。
詩分三章。第壹章悼惜奄息,分為三層來寫。首二句用“交交黃鳥,止於棘”起興,以黃鳥的悲鳴興起子車奄息被殉之事。據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的解釋,“棘”之言“急”,是語音相諧的雙關語,給本詩渲染出壹種緊迫、悲哀、淒苦的氛圍,為全詩的主旨定下了哀傷的基調。中間四句,點明要以子車奄息殉葬穆公之事,並指出當權者所殉的是壹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從而表現秦人對奄息遭殉的無比悼惜。詩的後六句為第三層,寫秦人為奄息臨穴送殉的悲慘惶恐的情狀。“惴惴其栗”壹語,就充分描寫了秦人目睹活埋慘象的惶恐情景。這慘絕人寰的景象,滅絕人性的行為,使目睹者發出憤怒的呼號,質問蒼天為什麽要“殲我良人”。這是對當權者的譴責,也是對時代的質詢。如果可以贖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願的啊!由此可見,秦人對“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針虎,重章疊句,結構與首章壹樣,只是更改數字而已。
本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雙關語的運用,增強了淒慘悲涼氣氛,渲染了以人為殉的慘象,從而控訴了人殉制的罪惡。清陳繼揆《讀詩臆補》評之為“惻愴悲號,哀辭之祖”,誠然。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個奴隸之死卻只字未提,則此詩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惡習,春秋時代各國都有,相沿成習,不以為非。《墨子·節葬》篇即雲:“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不過到了秦穆公的時代,人們已清醒地認識到人殉制度是壹種極不人道的殘暴行為,《黃鳥》壹詩,就是壹個證據。盡管本詩作者僅為“三良”遭遇大鳴不平,但仍然是歷史的壹大進步。(秦惠民)
賞析三
《左傳·文公六年》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秦穆公,名任好,嬴姓,春秋時秦國的國君,春秋五霸之壹。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繼位當年就親自帶兵討伐茅津(今山西芮城東)的戎人,開始了擴張疆土的事業。前647年,晉攻秦,雙方在韓原大戰,秦軍生俘晉惠公。前628年,“崤之戰”,秦軍三帥被晉俘獲,“匹馬只輪無返者。”前626年,與晉軍再戰,再次失敗。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壹雪崤戰之恥。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前621年,秦穆公死。任好壹生真可謂戰鬥的壹生,可能是壯誌未酬的遺憾,讓他對自己軍隊的深深地依戀竟至於昏昧,讓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位以壹當百的國之勇士及壹百七十余人從死。秦穆公對人才的戕害,刺痛了已經被綁架與戰車之上的國人的心,於是就有了《黃鳥》篇。
每讀到“交交黃鳥,止於棘;交交黃鳥,止於桑;交交黃鳥,止於楚……”仿佛就看到了幾個孩子圍著剛從雀巢裏掏來的幼雀,看著,嬉笑著,爭相撫弄著。不遠稍高處是在剛發生的這場錯誤的愛中失去幼雛的雀群,它們驚恐的尖叫著,焦急的徘徊著,蹦跳著,慢慢接近在那些頑皮的孩子的手上掙紮著的幼雀,雀群越聚越大,叫聲也更嘈雜淒切了。終於孩子們被激怒了,劈裏啪啦,石塊木棒齊投了過去,“哄”壹陣翅膀掀動空氣聲,叫聲也嘎然而止,雀群疾速飛落到不遠的高樹上,略停,馬上又尖叫著聚攏來。如此往復,直到孩子們散去不知將雛兒帶到什麽地方去了。
黃鳥,鄭箋為黃雀。黃雀,多結群棲息於林中,鳴聲嘹亮,婉轉動聽。與常見的麻雀雖不同,但“結群棲息,結群掠食谷物”很相近。
《秦風·黃鳥》以“交交黃鳥,止於棘……交交黃鳥,止於桑……交交黃鳥,止於楚……”興比,清學者馬瑞辰認為:詩以黃鳥止於棘、止於桑、止於楚,為不得其所。興三良從死,為不得其死也。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黃鳥所宜止。《小雅·黃鳥》“無集於桑”是其證也。
我認為馬說不確。壹、“交交黃鳥……”興中有比,壹群交交哀鳴的黃鳥喻百夫之禦的三良恐怕不太合適。同樣,下文中“臨其穴,惴惴其栗”決不是描寫不懼死之士。以壹當百的猛士從死不會惴惴其栗,只會為死不得其所而悲愴。二、馬說“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黃鳥所宜止。《小雅·黃鳥》“無集於桑”是其證也。”《小雅·黃鳥》中有語:“ 黃鳥,黃鳥,無集於楮(音楚,葉似桑),無啄我粟……黃鳥,黃鳥,無集於桑,無啄我粱……黃鳥,黃鳥,無集於栩(即櫟lì樹),無啄我黍...”其中楮、桑、栩是田邊的樹,楮、桑、栩及粟、梁、黍的變換再現了雀群由此樹到彼樹,由此田到彼田,樹上田裏與農夫打遊擊掠食的情景。這幾句的意思大概是:黃鳥啊黃鳥,請不要再聚集到田邊的楮樹上,不要再啄食我的粟了……黃鳥啊黃鳥,請不要再聚集到那面田邊的桑樹上,不要再啄食我的高粱……黃鳥啊黃鳥,請不要再聚集到田邊的樹上,請不要再啄食我的口糧……可看出,黃雀正是依仗楮、桑、栩這樣的安全平臺與農夫糾纏不休。“無集於桑”恐怕不能支持“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黃鳥所宜止”的論斷。
“交交黃鳥”即交交哀鳴的雀群喻興國人之悲傷,與文中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的悲哀呼號相浸染。“止於棘……止於桑……止於楚……”通過描述雀群方位的變換,表現群雀失子,驚而疾鳴,驅而不去,從棘飛到桑,飛到楚……其恐慌徘徊不肯離去。在戰爭中求生存的秦人,對自斷手足,棄國人於不顧的野蠻殺殉驚懼、無奈、躁動和絕望與黃雀比有過而無不及。我想這位具有悲憫情懷的詩人,壹定多次見到雀群失子。當其目睹殺殉場面時,兩種場景交互疊加,由鳥到人,由人到鳥,亦人亦鳥,合二為壹。突現了弱者對強權的無奈,譴責了強權的無知及其對弱者的傷害。詩中充滿了詩人對人生苦難的思索。( 江東柳林 )
《國風·秦風.黃鳥》全文解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