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泉州胡阿祥名稱的由來

泉州胡阿祥名稱的由來

泉州古街巷胡阿祥

泉州市區中山中路左側(承天巷對面),有壹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它連接徐厝和新鹿城,直通新華路。現在很多人統稱它為“花巷”。

唐代泉州紫城有四門。南門叫“重陽”(後改為鄭路),這條胡同在它的西邊。經過宋、元、明三代,泉州城不斷擴張,成為壹個市場中心。

盡管時光流逝,朝代更叠,這條著名的古街依然存在。弄堂歷史積澱和人文景觀豐富,唐代重陽門(南鼓樓)環繞,宋代泉州振德修曾兩次在此修建甄姬亭、吳真人女弟子仙姑宮、明代觀之南湖部右侍郎顧婆的府邸,五代劉付成、明代晉江的郡園。

他們都過得很愉快。由於城市的變遷和世界的興衰,大部分都成為過去,但神秘迷信的傳說和民間流行的故事卻廣為流傳至今。

(壹)胡阿祥的演變

唐宋時期,泉州刺桐港已成為東方港口,海外商人漂洋過海來到泉州從事商業活動。當時的全州縣很小,只有四個城門,政府規定外地人只能在城外居住或交易。當時南門(重陽門)西還沒有花坊。有壹座曹城,位於今西街匯通巷南端。這裏至今仍有壹座供奉觀音的曹行宮,名為曹馬市,實際上就是以前的童淵巷。

史的市曹正式設立,是縣市下層士紳共同居住的地方。商賈雲集於此,各種宗教,九流皆有。衣服攤、鞋店、菜場客棧、名小吃、說唱和講往事、書攤、賭攤、賣占蔔和夢、茶館、酒鋪比比皆是。南宋時,壹個浙江人來這裏開了“龍家”木梳店,遠近聞名。當時被譽為“泉州的木梳,福州的虱篦”。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當時汴京的繁華,也可與泉州曹州相提並論。過去的戲裏,有個縣令把木槌重重地敲在書桌上,大喊:把XX帶到城裏,砍頭!說明在古代這裏還是殺人的地方。

到了元代,全州縣繼續向南擴張,但仍沿襲宋朝的做法,壹切對外業務都在城外進行。據《泉州府誌》記載,元代“城之要津,莫聲南關(德吉門)各國商賈,天下貢品,無不雲集。”禁止政府在該市從事商業貿易。重陽城下有人,重兵把守,西側有官宅,供守軍士兵居住。大部分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族和色目人。當時,人們把他們駐紮的胡同叫做“蒙古胡同”,這是胡阿祥最早的胡同名稱。

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分化歧視政策,將南宋遺民列為最底層的民族——南方人。南方人的控制極其嚴格。為了防止南方人反抗,三戶人家只能用菜刀,還得養活壹個元兵。民族壓迫造成了江南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紅領巾起義。統治中原近100年的元朝政權滅亡了。

由於元政府對創業不太重視,泉州很多文人棄學下海經商,這也是當時泉州對外貿易發達,成為東方第壹大港的原因之壹。

元末明初的丁格以後,由於民族隔閡和報復,這條巷子不再叫“蒙古巷”,而用閩南話叫“蒙米鍋巷”,也就是俗稱的“麥米鍋巷”,關於巷子的名字,編了壹個感人的民間故事。

此前,泉州壹位知府在睡夢中,夢見自己走進壹條小巷,進了壹位老婆婆家。他看到她大廳的桌子上有壹些碗和蛋糕供祭祀用。這時候縣令餓了,就把它們吃光了,然後回到衙門。當他醒來時,這是壹個柯南的夢!

醒來後,夢裏的情景歷歷在目,於是知府隱姓埋名,到了夢裏的巷子裏,進了壹戶人家。他看到的和夢裏的場景壹樣。他吃的碗餅本來是給她兒子的祭品。經詢問,他得知老婦人兒子的死期恰好是他出生的那壹天。縣令以為自己是老太婆的兒子,回來投胎,於是產生了孝心。裁判官懷念他的孤獨,繼續在經濟上幫助她,直到老婦人去世。

不管這條巷子叫“夢米果”還是“賣米果”,“蒙古巷”才是它的專有名詞。

清末民初,泉州紮花手工藝逐漸在此安家。他們主要出售婚禮、葬禮和慶典用的熟花。

泉州女子發型紮成“發髻”,用發簪固定在腦後,上面還有戴花的傳統。花雖然漂亮,但容易雕謝,而熟花(仿真花)經久耐用,顏色鮮艷,使用方便,深得女性的欣賞。

泉州人過年時,需要用“三祭”、“米果盒”和各種食物祭祀祖先,並在祭品中插入春枝、銀枝。“春”字在閩南語中是“剩余”的意思,銀枝象征來年能發財。在婚禮、葬禮和慶典上,女性也有在頭上戴花的習慣,以示好運。因此,泉州的傳統紮花工藝源遠流長。

清末民初,王阿城開的萬盛花店入駐弄堂,萬源、金鳳緊隨其後...1924南鼓樓拆除,蒙古巷拓寬,巷內花店40余家,成為賣花專業巷。當人們想買花時,他們如期而至。蒙古巷名稱逐漸淡化,“花巷”成為新巷名僅約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