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歌的藝術特點
蘇軾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其詩歌有著鮮明的特點。
其壹、說理中顯趣味——壹理趣取勝。宋代詩歌的壹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說理,而蘇軾卻是壹說理大家。所謂理趣,大體上就是詩中所含之理富於生機與靈氣,即宇宙、社會、人生的哲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詩人眺望廬山,看到山嶺連綿,峰巒環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橫看、側看、遠看、近看,視覺不同,看到的情況各不相同。於是作者想到,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就因為身在廬山之中,只看見廬山的壹個局部,或被某中現象所迷惑。這也就告訴我們:凡是主觀片面,各執壹端,都不能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想見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從搞出全面洞察。全詩融景物、感情、哲理於壹體,是壹首不朽的哲理詩。
蘇軾詩的理不是直截了當的說出來,而是通過形象表現出來,讓讀者通過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聯想後,然後悟出壹些新穎而深邃的哲理。又如他的《和子由澠池相會》: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這首詩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前四句比喻生動奇妙,單行入律,壹氣呵成,後四句再以所聞所見所憶的情景深化“雪泥鴻爪”的感觸,使前後兩部分緊密相連、虛實相生。全篇帶有普遍性的人生體驗,蘊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動人深情又發人深思。
其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蘇軾的詩既具有杜甫詩的現實主義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羈的浪漫主義風格,其現實主義精神首先表現在他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對窮奢極欲的統治者的不滿。他的《李氏園》揭露了官僚貴族兼並土地的罪行,他們為了建築“美園圃”不惜“奪民田”,“破千家”。蘇軾的《荔枝嘆》揭露了官僚為了“宮中美人壹破顏”,不惜造成“驚塵濺血流千載”的醜態與罪行。
蘇軾的現實主義精神其次表現在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心上。蘇軾主張抗擊遼和西夏,在他的詩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聖朝若用西涼薄,白羽猶能效壹揮。”(《祭常山回小獵》)“臂弓腰箭何時去,直上陰山去可汗。”(《答陳季常惠壹揞巾》)表現了他願意效命疆場的豪情壯誌。
蘇軾時常關心邊事,因此,每當他得知邊境告捷,常常表現出由衷的高興。如:“漢家將軍壹丈佛,詔賜天池八尺龍。似聞指揮築上郡,已覺談笑無西戎。牧臣不見天顏喜,但驚草木放(壹作皆。)春容。”(《聞洮西捷報》)寫熙寧五年(1072)洮西大捷。又如元皊二年(7087),擒獲吐蕃首領鬼章,蘇軾寫詩稱頌道:“堅壘千兵破,連航壹炬燒。擒奸從窟穴,奏捷上煙霄。”但他也清醒地告誡說:“羌情防報復,軍勝忌矜驕。慎重關西將,奇功勿再要。”(《獲鬼章二十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