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拼音版全文是:
清明時節雨紛紛(qīng míng shí jiē yǔ fēn fēn),
路上行人欲斷魂(lù shng xíng rn yù dun hún)。
借問酒家何處有(jiè wèn jiǔ jiā h chù yǒu),
牧童遙指杏花村(mù tóng yáo zhǐ xng huā cūn)。
第壹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賞析: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沈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和酒的熱流之中。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壹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