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個成語是“蟬不知雪”,蟬往往六七月份生,到秋天便會死去,是等不到冬天的。所以,蟬鳴多在夏末之際,古人也以蟬鳴作為秋天到來的信號。
蟬通常在濃密的樹蔭下鳴叫,能聽見蟬鳴之處,也多為僻靜之地。所以,文人也常通過寫蟬鳴來襯托環境的幽靜,聽蟬鳴也體現了文人的生活情趣。
最典型的例證就是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出驚動了在樹枝上棲息的鳥,蟬鳴讓夜晚顯得更加的寂靜,這首《西江月》是描寫田園風光的詞,展現恬靜的生活之美和詞人對山村生活的樂趣。南朝王籍在五言詩《入若耶溪》中,就用“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兩句以動襯靜,以蟬噪和鳥鳴來寫山林之幽靜。
再如,唐代詩人姚合在《閑居》壹詩中描寫自己的閑靜生活,“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此處也正是以蟬聲來襯自己住所之幽靜,現自己閑居之心。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就將蟬與秋聯系在壹起。潘安在河陽做縣令時,寫下“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徐陵在《山池應令詩》寫道:“猿啼知谷晚。蟬咽覺山秋”;薛道衡的《夏晚詩》中也有“高天澄遠色,秋氣入蟬聲”之句。
最早寫到蟬的詩歌出現在《詩經》裏。《詩經·七月》中寫道:“四月秀葽,五月鳴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四月份草長得很茂盛,五月份可以聽得見蟬鳴。《詩經·蕩》中也寫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這句的意思就是說蟬鳴如沸水壹樣,擾亂人的思緒。這裏的蜩、螗指的都是蟬。
先秦時,寫到蟬的詩歌多寫其鳴叫。等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將蟬入詩已不單單是描寫其聲音,而是對聲、形、生活方式等進行多方面描寫。如南北朝時期範雲的《詠早蟬詩》“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霄液,飛音承露清。”此詩就對蟬的多方面進行了細膩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