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寫作背景是什麽意思

寫作背景是什麽意思

寫作背景簡單的說來就是作者當時所處的壹種社會環境,所處於什麽樣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寫出了這種文章或小說。

著名作品的寫作背景:

1、魯迅《阿Q正傳》的寫作背景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個身心受到嚴重戕害的落後農民的典型。他無家無地無固定職業,以出賣勞力為生,備受殘酷的壓迫與剝削。但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卻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

阿Q從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輕自賤,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環境裏的典型性格。阿Q的階級地位決定他歡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認識糊塗,精神麻木,結果被篡奪了革命果實的封建地主階級槍斃示眾。

魯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為目的,遵循現實主義原則,通過藝術描繪,深刻地指出:即便阿Q這樣不覺悟的農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終潛藏著革命的可能性。農民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力量,啟發農民覺悟,是極其重要的問題。

小說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階級矛盾和“精神勝利法”產生的歷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和不徹底性,表達了作者“改造國民性”的思想觀點。

2、朱自清《背影》寫作背景

《背影》是朱自清1925年寫下的壹篇散文名篇,記述的是1917年他在北大讀書時的經歷。寫作的緣由作者在《背影》的文末已經有所交代,是因為父親給他寫的壹封信。信中父親提到近日身體不好,恐怕大限將至,令作者心生感觸,所以才揮筆寫就。

1925年,正是民國軍閥割據時代。當時的世界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國際國內形勢波雲詭譎。老百姓和知識分子身處這樣壹個大動蕩、大混亂的背景下,生活朝不保夕,對命運前途的展望壹片黯淡。朱自清是壹個外圓內方的人,表面溫和、待人敦厚,但內心卻有自己的氣節與堅持。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壹個“愛平靜愛自由的個人主義者”。同年10月,朱自清寫下這篇質樸感人的敘事抒情散文,記述了八年前和父親在浦口車站分別時的情景,表現了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抒發了自己在生活困頓、精神壓抑的境遇下對父親深切的懷念之情。

3、徐誌摩《再別康橋》寫作背景

此詩作於徐誌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壹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壹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壹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

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壹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壹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壹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

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4、魯迅《吶喊》寫作背景

《吶喊》是魯迅早期小說創作的壹個結集、《吶喊》中***收小說 14篇,作於1918--1922年間,本世紀最初25年是中國現代史上的壹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也是壹個充滿尖銳復雜的矛盾和鬥爭的時期。

這壹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是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時代的壹切命題都歸結為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殖民統治,以及最終結束封建勢力在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領域裏的統治地位。因此。反帝反封建就成了時代的中心問題,也是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任務。

5、余光中《鄉愁》寫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並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

雖然專業是外文,余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傑出的,當屬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因此,他被譽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壹。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壹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沈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