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余光中的鄉愁是在什麽情況下寫的?

余光中的鄉愁是在什麽情況下寫的?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

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並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

雖然專業是外文,余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傑出的,當屬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因此,他被譽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壹。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壹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沈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擴展資料

1、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

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並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壹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 。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沈,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 40 余種 。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壹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其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散文如《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廣泛收錄於大陸及港臺語文課本。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於臺灣逝世,享年89歲。

2、賞析:

第壹小節,此時的作者是“少小離家”為讀書,未經世事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

第二小節,妻子是相約壹生***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壹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註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恰當運用顫音,表達壹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

第四小節,文章最後,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回腸,壹波三折。特別是最後壹句要壹字壹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余光中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母子深情(濃烈) 船票——夫妻恩愛(熱烈)

墳墓——生離死別(悲痛) 海峽——思鄉念國(深沈)

郵票雖小,牽系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同的特征,詩情層層推進升華,最後將鄉愁上升到民族和國家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