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壹生
杜甫,字美,唐朝元年(公元712年)生於河南珙縣。父親叫閑,是奉天縣的縣令。祖父名判,武則天時代,任食司壹員。曾祖父依藝,最後當過珙縣縣令。杜祖籍湖北襄陽,後於代遷居珙縣。
杜甫祖上最突出的是杜甫的第十三祖杜宇,擅長各種學問。春秋時期撰有《左氏家書》,魏、吳、蜀三足鼎立時為大將,征伐吳國,史稱“杜武庫”。杜甫繼承了遠祖奠定的傳統,深深地把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作為自己的終身原則。
祖父杜·沈燕留下了杜甫詩歌的傳統。在初唐文壇,沈燕、李喬、崔融、蘇為道並稱為“文章四友”。他們不僅寫得好,而且以五言詩聞名。杜甫壹直以祖父為榮,後來在蜀國的《致蜀國高僧秋哥》中也稱贊他。
杜甫生於玄宗即位那年,父親杜甫在外為官,母親在杜甫年幼時去世,幾個弟妹都是繼母陸所生。杜甫小時候生病,沒有母親。四歲的時候,他住在洛陽建春門仁風的姑姑家。有壹次杜甫和姑姑的兒子同時得了重病,姑姑全力以赴照顧他卻犧牲了兒子。這種偉大而充滿愛的親情深深地烙在了杜甫的心裏,培養了他正直的氣質。
杜甫七歲時寫了第壹首詩。他在《莊遊》壹詩中說:
七歲時,我認為我很強壯,我唱鳳凰。
九年的書,字都很大,有的還被做成了書包。
他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有了書生的風範,和壹些書生意氣風發。
開元十九年杜甫二十歲時,開始了他的吳越南遊之旅。從開元二十三年到開元二十四年,他看遍了六朝留下的所有文物,在姑蘇臺思考當年吳越爭霸的歷史,在西陵古驛站尋訪玉洞,追尋秦始皇的下落,從而體會到對往事的深深留戀,這讓杜甫“憤懣失意,卻又目光短淺”。
開元二十三年,他回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以第壹名落榜。但杜甫似乎抱著壹種灑脫的打算,不計得失,繼續旅行。
就在這壹次,我來到了古老的齊魯趙巖,享受緬懷過去的樂趣,而杜先當是山東沂州的司馬,所以我可以在此行中拜訪我的父親。
這壹時期,從開元二十四年25歲到天寶四年34歲,是《莊祐》中描述的“89年的幸福年”。杜甫在周與蘇元明相識,蘇是古代詩人。二人同遊齊趙,暢談文史,成為摯友。後來蘇元明53歲去世,杜甫曾經寫過壹首詩【八哀詩】來悼念這位好朋友。
杜甫在齊旅遊時,寫下了《登州塔》和《王越》兩首好詩。杜甫七歲開始寫詩,但作品已經失傳。今天杜甫詩集的作品,就是他來周寫的兩首詩。
從齊魯回到洛陽後,杜甫三十歲。在洛陽和偃師縣之間的首陽山腳下,他建了壹個家,叫魯魂莊,此時娶了楊。楊是司農楊儀的女兒,夫妻關系十分融洽。尤其是安史之亂後,他們* * *在流放中嘗盡了許多苦頭。每次分別,杜甫總有很多想家的作品。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杜甫留在洛陽,遇到被高力士等人誣蔑並被逐出朝廷的李白。當時李白四十四歲,比杜甫大十壹年,文名已傳遍天下。杜甫,其時尚是未知的,會與李白交往的渴望和尊重。杜甫對李白當時的人和詩非常向往,於是跟隨李白,結識了當時同樣失意的高適(44歲),壹起遊歷梁、宋。他們每個人都有很多作品來描述這種生活。杜甫寫了《憶往昔》、《永別了心》,李白寫了《梁園之歌》、《城南之戰》,高適寫了《東頌》、《琴臺詩》。
之後三人分手,高適南遊楚國,去山東,李白在紫晶宮修了壹座禪院,杜甫專程去拜見北海太守李詠,壹起遊歷了麗霞亭和鵲山湖亭。後來,杜甫去山東看望他的弟弟杜英。李白此時在他的家鄉魯郡。他聽說杜甫要來,就急忙迎上去。杜甫用真摯的感情寫了壹首歌[獻給李白]。
生動地描寫李白的豪情。這年冬天,他們在魯郡東城分手,再也沒有見過面。
無盡的情感顯示了杜麗和她的深厚友誼。而他們相遇時的互光,也是文學史上的輝煌時刻。
杜甫和李白的郊遊雖然過癮,但杜甫畢竟不是李白,求仙的生活終究不適合他。他壹心壹意關心的是“尊君堯舜,然後移風易俗”。這壹理想和抱負促使他放棄放蕩的趙奇和在天寶與李白同遊五年的樂趣,回到長安。這壹年杜甫三十五歲。
次年春,唐玄宗頒布人才敕令:凡在文藝領域精通壹門以上藝術者,可由地方推薦到中央參加專門考試。杜甫和袁捷都應該被邀請參加選拔考試。誰知,李避刻文士,付大臣救考,使所選之人皆敗,後對玄宗說“野無剩賢”。杜甫就這樣被剝奪了做官的機會,而當玄宗不理朝政時,李對的專制政治腐敗時期越來越情緒化。
被困長安仍在等待良機的杜甫,決定贈詩給達官貴人,並邀人引用。其中壹個是《贈魏集》給尚書左丞(副丞相),強調他“思千裏從老馬,等餓鷹來喊”,第二個《贈魏二十二韻》更急。但還是沒有效果。
盡管不斷努力,但壹無所獲。對於這樣的自我,只有吉煒給予善意。在表達了他的感激之後,他補充說他不能再等了。所以我想逃離首都,避開世俗,在舒適的世界裏漫遊。
杜甫對自己文筆和政治才能的自負和自信,強烈地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動的力量,而他的使命感又因他輝煌的家世而加重,表現出他求仕的熱情。
天寶十年,四十歲的杜甫恰逢玄宗郊廟大典,於是抓住時機,寫了壹篇《三禮》以表謝意。這壹次,他沒有賣弄文字,而是勸玄宗廢除奢靡的祭祀,為恢復簡樸的政風建功立業。玄宗看了這篇短文,邀請杜甫等候試約,可惜沒有被告知錄取。
由於玄宗長期執政,習慣於荒淫宴飲,把朝政托付給貪權好物的弄臣,百姓遭受殘酷剝削。此外,壹系列戰役失敗,百姓貧下中富,造成壯丁傷亡。杜甫覺得苦不堪言,忘記了自己的苦難,開始為無辜的人民鳴不平,寫了許多同情人民的作品,從壹開始就反對贈答詩或美景詩,產生了許多社會現實主義的詩歌。如【軍車店】:
車輛轟鳴,士兵歡歌,士兵和箭都綁在腰上。
我的父母,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和孩子都跑去看他們,當他們行進時,灰塵遮住了天空,他們看不到鹹陽橋。
他們跟著妳跑,哭著,拉著妳的袖子,哭到天上去了。
路人問兵怎麽去的兵,只說花名冊招募很頻繁。
有的人十五歲去黃河以北駐軍,哪怕四十歲去西部邊境開荒。
他們出發時,市長為他們纏好頭巾,回來時頭已發白。
無數的邊防戰士流血犧牲形成了海水,黃武邊防的理念沒有停止。
妳沒聽說在華山以東的200個州有數百個村莊被植被覆蓋。
盡管強壯的女人們都致力於耕作,但壹千英畝的土地上什麽也沒有。
中國男人能面對最激烈的戰鬥,狗和雞也壹樣。
無論向他們提出什麽要求,軍人敢去擴展他的仇恨嗎?
譬如今冬,不休辟西卒。
縣長緊急催人納稅,稅從何而來?
我們知道生兒子會帶來壞運氣,生女兒會好得多。;
女孩也可以嫁給最近的鄰居,男孩會戰死沙場。
妳見過海青頭嗎,那些被遺棄的白骨?
新的鬼魂在那裏哀號,舊的在暴風雨的黑暗的天空中最響亮。
這首詩講的是士兵出征,家裏人哭著給他們送行。這是壹個悲慘的場景。杜甫被稱為“詩史”,因為他的所有詩歌都是歷史記錄,深刻而真實地描述了唐代的邊防征兵和人民的苦難。
盡管杜甫通過這裏的社會狀況不斷地批判時局,但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感情去謀職。直到天寶十三年,仍未能謀得官職,生活十分貧困。不僅成年人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衣服,而且孩子們經常挨餓和哭泣。滿腹辛酸的杜甫,打算住在都渠,做壹個鄉民,於是在城南的都渠建了壹間小屋,把妻兒從洛陽遷到這裏定居。此時,他寫詩時常自稱“少陵夜老”、“淩渡布依”、“淩渡夜客”。杜甫此時才四十三歲,在荒郊野外的生活還不能安定下來。他經常自殘,寫詩,諷刺百姓的疾苦和朝廷的愚昧。
從天寶六年,杜甫到長安尋求發展,到天寶十三年,在失望和悲傷中離開長安。在此期間,他忍受了八年的貧窮、饑餓和疾病,眼見官勢錯亂,權貴腐朽,生活盡毀,卻又無能為力。他真的是“我們的首都充滿了多管閑事的人,而妳是孤獨、無助和貧窮的”,他內心的負荷難以形容。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以奸臣楊除君側之名,率二十萬大軍南下,於十二月十二日攻占東都洛陽。杜甫和他的家人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逃亡。
半夜了,我們還是要走在荒山野嶺中。再加上深山多雨,道路泥濘。杜甫壹行齊頭並進,最後把家安在漳州西北三十裏的羌村。此時,蘇宗在靈武(公元756年)登基,希望蘇宗能復興唐朝。所以當洪水退去後,他去了靈武與武鶯會合。不料杜甫中途被賊軍俘虜,送往占領的長安。好在他不是顯赫的官員,沒有被胡人重視。如果其他被俘官員被帶到洛陽,他們被迫投降或為安祿山工作。
忠臣杜甫在長安期間,思念在漳州的家人,極度焦慮,在月夜思念妻兒。
蘇宗在德第二年,杜甫46歲,還困在長安。在壹系列失敗的消息後,他對世界感到悲傷。杜甫思念在漳州的妻子和在山東平陰的哥哥。他寫了壹系列的信,如《憶幼子》、《對月壹百五十夜》、《寄幸》等,其中《春望》非常有名。
這首詩既是壹種憂國情懷,也是壹種想家情懷。
幸運的是,安祿山在今年正月被養子安慶緒殺死。蘇宗利用賊軍動搖分裂,南下鳳翔。杜甫開始計劃如何逃出長安,到達鳳翔。經過驚心動魄的旅行,他終於在5月16日到達。肅宗感受到了他的忠義,下令任命壹名官員為諫臣。杜甫第壹次成為直師官,非常高興。他在[舒懷]中寫道“淚流滿面。”但他上臺後,以諫的方式激怒了蘇宗。閏八月初壹,杜甫閑著沒事,打發到漳州歇息。回到漳州後,他寫了壹首《遲來的口號》,描寫自己夜裏翻山越嶺,看大雁落水寒,想起白頭故鄉的心情。【羌村三歌】剛到家,看到的是壹片荒涼淒慘的景象,家人百感交集。“北伐”就是回憶各種離開天子回國的情況。
杜甫在羌村與家人同住時,官軍得到了回紇軍隊的支持,最終於10月18日收復洛陽,12月23日肅宗回到長安。杜甫也是攜家帶口抵達長安,寫下了《洗盡兵馬》《離別晚歸》《宮左院夜遊》《曲江杜宇》等多首愛國詩篇,但還是得不到蘇。
杜甫在化州上任後的第二年春天,回陸渾莊老家看望他,想起弟弟流散在國外,感慨萬千。二月,從陸渾莊回化州,途經新安縣。此時天氣長期幹旱,饑荒發生,社會壹片混亂。從新安到石昊再到潼關,杜甫看到的都是老、弱、窮、荒。他把沿途所見寫成著名的“新安官”、“潼關官”、“石昊官”,合稱“三官”。再加上後來的《新婚別》、《辭舊》、《無家可歸》,這首詩充分表達了人民的疾苦,以聖人的胸懷理解了人民的憂患。
杜甫路過新安縣時,看到官員們正在點兵。這個縣沒有壯丁,所有18歲以上的男人都必須當兵。家境富裕的男人有父母送走,家境貧寒的瘦弱男孩獨自哭泣。杜甫看他們哭得很傷心,就安慰他們說服務不會太累,長官也很好。雖然只是對所見所聞的忠實描述,但足以讓妳鼻子發酸。
回到愛荷華州,那是壹個幹燥的夏天。秋天,饑餓無處不在,人們的感覺是悲傷的。杜甫感到力不從心,決定棄官江湖。幾經思量,杜甫打算遷居周琴,去萬水千山,這輩子再也不回山海關了。西進周琴極大地改變了杜甫的詩風。他除了更貼近百姓,描寫平時生活外,還吸收了西南歌謠和方言,形成了著名的“吳體”。
杜甫懷著對朝廷的絕望踏上了去周琴的道路,他在周琴的生活相當平靜和穩定。在寧靜的日子裏,他依然以詩為重,不忘體恤百姓,發揮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和正義感,時而抒發自己的秋客情懷,思念兄弟朋友。月夜憶兄弟,是思念故鄉已久的嫂子。
杜甫在周琴住了三頓飯。住了不到四個月,他收到了銅鼓密友的來信,試圖描述銅鼓良好的生活環境。杜甫決定帶著家人壹起走。旅途崎嶇,很難遠行。陸地上的奇山怪水怪石使人們的生活非常悲慘,這引發了杜甫的內心感受,並在《周琴遊記》中寫下了十二部作品。
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同壹個山谷後,發現事與願違,生活還是很艱難。我邊哭邊唱【銅鼓縣甘源七首】。從這幾首詩中,我們看到杜甫走在荒山中,兒女呻吟,手足分離,山中白狐黃狐毒蛇驚,看第壹首就感受到他的悲涼之情。
被同谷窮逼,杜甫實在待不下去了。他於12月前往成都,壹路上,他繼續帶著詩歌旅行,形成了與周琴相似的十二組詩歌。12月底帶著豐富的物產來到成都,生活逐漸穩定。
杜甫壹家到了成都,暫時安頓在西郊草堂寺。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開墾了壹畝地,蓋了壹座草堂,又向朋友要了許多樹苗,種在他家周圍。教堂建成後,壹個有才華的人真正過上了平靜的生活,沒有了周琴和銅鼓那種絕望的怨恨,漸漸變得豁達,而在【《春夜喜雨》】,妳可以感受到養育壹切的天然寵愛。
此時的杜甫依然思念家鄉,牽掛著弟妹的生活和國家的未來,但在自然的平和和深厚的人情中,他的心智漸漸恢復了。
去年四月,玄宗、肅宗相繼辭世,杜甫好友調回長安,杜甫派到綿州驛站,臨別反復賦詩,【在車站送別嚴將軍】。
詩中流露了很多依依不舍的感情,感嘆自己不得不壹個人回到草堂,過著孤獨的生活。沒想到兩人剛分手,四川徐就知道他們要造反,成都大亂。杜甫歸途受阻,暫時投奔子洲,然後帶著妻兒來到子洲,壹家人暫時住在那裏。
戴德元年,杜甫52歲。余子洲聽說唐軍收復河南、河北,非常激動,寫下【黃河兩岸被皇軍收復】。
這首詩充滿了淚水和喜悅的淚水。亂世離鄉,天下太平,可以攜家帶口回鄉的時候就來了。但杜甫重返洛陽的願望至今未能實現,因為當時雖然恢復了中原,但回鶻的囂張氣焰在洛陽長安甚囂塵上。
老家回不去了,成都亂後也沒什麽可依靠的,只好留在子洲。當時的子洲是我們川東、川西使節的駐地,也是官員往來的必經之地。杜甫不得不送他們相見,於是有了許多酬謝的詩句。過了很久,壹家人終於在宗光德二年回到了成都草堂。這時,杜甫得到好友吳言的建議,投身仕途,並向朝廷推薦,使他可以回到成都衙門工作,開始他的副官生活。但他終究受不了緊張而拘謹的工作,幾次請求嚴武讓他辭職回草堂。之後,他寫了壹首詩給嚴武[我派興風去送龔燕]。
杜甫回報他對野外生活的滿意,並希望嚴武能來喝酒和寫詩。不久,作為杜甫頂梁柱的嚴武突然去世,他的內心更加渴望回家。五月,他離開蜀國,在蜀國待了五年半,他的心情被記錄在【去蜀國】。
看到壹直憂國憂民的杜甫,在彌留之際驀然回首,卻又充滿了對生活的厭倦和感慨。
嚴武的死使杜甫壹家失去了依靠,陷入困境,不得不收拾行囊,重新踏上漂泊遷徙之路。他們駛進長江,在去雲安的路上寫了《在外壹夜》。
寫的是出國旅遊的心境,夜景轟轟烈烈,風起雲湧,而我卻身患慢性疾病,生命像小沙鷗壹樣漂浮在天地間。
杜甫到了雲安,病重,開始休養。直到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身體逐漸好轉,他才離開住了半年的雲安前往夔州。夔州位於瞿塘峽附近,與漢初公孫述修建的白蒂城相連。杜甫壹家定居在半山腰的房子裏,這裏景色壯麗,令人嘆為觀止。西郊武侯祠是杜甫孜孜不倦的地方,寫了【八陣圖】。
這壹期,杜甫還寫了關於夔州特殊異域風情的詩:負薪、雷、火等。
身體不好的杜甫,躺著閉目養神的時候,非常容易陷入回憶。除了壹些感慨時局的作品外,大部分都是追憶往昔經歷的詩篇,如追溯到安史之亂的【夔府之書懷四十韻】;《送別》和《往事遊》是對李白和高年輕時在梁宋遊歷經歷的回憶。莊友七歲開始學詩。這是壹部自傳,講述了漫遊吳越趙奇、逗留長安、安史之亂、逗留巴蜀等經歷。
這年秋天,杜甫遷居夔州西閣。起初,他覺得風景新奇,作了許多名篇,如【秋興八首】、【將軍五首】、【詠懷古跡五首】。《秋興八首》主要描寫的是住在峽中,懷念長安的心情。它的八首七律詩組合成壹組,每首詩都有相互組織的關系。這種有章的詩,在杜甫的詩中是獨創的。杜甫在夔州的兩年間,寫了大約430首詩,占他現存作品的七分之三,他的詩歌達到了成熟的水平。
直到大歷三年(公元768年),57歲的杜甫才決定離開夔州,與家人從白帝城乘船到瞿塘峽,在江陵與弟弟杜關會合。但由於江陵官員的善變情懷,他無法久留,回到潭州,以船為家,以采集草藥在魚市出售為生。【江漢】表現了當時孤獨寒冷的生活。
杜甫在潭州過年,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因潭州刺史之亂被殺,只好投靠衡州。杜甫長期生活在水上,他的風痹癥越來越嚴重。最後他倒在船上,寫了壹首三十六韻的長詩【在有風疾的船上,枕書三十六韻,贈湖南親友】,描寫自己的困窘和疾病的危險。詩寫完後,杜甫突然死在湘江的船上。此時是大歷五年冬,杜甫五十九歲。
杜甫家當時沒錢把杜甫的靈柩運回老家,只好定居嶽陽。43年後,杜甫的孫子杜也斯把它帶回洛陽附近的偃師,葬在首陽山下都沈燕墓旁。壹代大詩人,壹生壹事無成,事業孤獨,老了還在河上漂,結束生命。這些慘淡的狀況越來越令人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