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軾
由於提交人與當局意見不合,他被排擠到密歇根州當地方官員,他非常沮喪。同時,他已經七年沒見過哥哥了,非常想念。各種各樣的想法都通過這個詞表達出來。
1.看著最後壹片的月亮,我滿腦子都是閑適蓬勃的思緒,腳踏實地的我,優雅而又雄心勃勃的我。
前四句接連不斷,問月問年,猶如屈原的《田文》,妙不可言。
唐代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稱蘇軾、李白為“兩個謫仙”。蘇軾自己想象自己的前生在月中,於是想到了“乘風回家”。
但是天與地,幻想與現實,出生與入世同時吸引著他。
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瘋狂地愛著這個世界,覺得有兄弟有親人的人間生活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分明的人生境界,勝過雲步月上,天上宮闕冷空。雖然在塵埃裏,但是胸超寬超亮。
2,下壹塊懷孕了。人生不是沒有遺憾的,悲歡離合是其中之壹。
蘇軾很兄弟。他和蘇浙西寧從潁州分開四年(1071)六年了。
蘇軾原是杭州的法官,又因蘇轍在濟南做書記,特要求北遷。我仍然沒有機會在密歇根見面。
“短距離不相見,同在千裏之外,人生無別離,但情重”(瀛洲幼時),但蘇軾認為,人有喜怒哀樂,就像月亮的沈浮,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的,無須悲傷。
最後用理智送來了感情,用* * *來安慰彼此賞月。離開此生的遺憾,從友好的感情中得到補償。
人生不求長久相聚,但求兩顆心相融,明月* * *是壹種美好的境界。
這首詞的第壹部分是獻給生活的,第二部分是善於生活的,表現了蘇軾對生活的熱愛和曠達的情懷。
此詞是作者的代表作,將宇宙與人生的問題融為壹體,將官場的思考與哥哥的記憶滲透到賞月之中,想象瑰麗而不忘現實生活。
該詞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感悟深刻,用瀟灑之筆書寫,神來之筆,不假,自在,所以流傳了九百年。
《水滸傳》第三十回,我寫了八月十五,“我可以對著月亮唱壹首關於中秋的歌”,我唱的是“壹個東坡學士的中秋水調歌。”
可見宋元之唱。宋代胡載道:“中秋詞出東坡《水調歌頭》,余詞皆廢。”(《苕溪漁隱從化》)評價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