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使至塞上賞析

使至塞上賞析

 賞析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奉命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此詩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壹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首二句交待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詩於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後壹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壹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後枝葉幹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征蓬”。這壹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飖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象本詩中聽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並不同於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鬥爭有關。壹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於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詩在表現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於詩人,是正比,而“歸雁”於詩人則是反襯。在壹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象蓬草壹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五、六兩句寫景,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壹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壹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壹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壹絲雲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壹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壹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壹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壹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坤雅》:“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

另壹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壹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壹座山頭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壹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於選取這樣壹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於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最後兩句以事作結:詢知都護此時所在,詩人的使命也即將完成。詩的收束,順其自然。

這首詩雖是紀行,但或抒感慨,或敘異域風光,壹路寫來,自然天成。“長河”,“落日”壹聯極其出色,歷來被傳誦為寫景的名句。

註釋

[1]問邊:慰問邊塞將士。

[2]屬國:典屬國的簡稱,代指使臣,這裏是王維自指。居延:東漢有居延屬國。據《元和郡縣誌》:居延海在甘州張掖縣東北(今屬內蒙)。

[3]征蓬:隨風飄飛的蓬草。

[4]蕭關:在今甘肅固原東南。候騎(讀ji計)騎馬的巡邏兵。

[5]都護:都護府的最高行政長官,詩中指河西節度使。燕然:山名。後漢車騎將軍竇憲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詩中指河西軍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