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名:《隴西行四首·其二》
作者:唐代·陳陶
詩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翻譯:
誓死要橫掃匈奴個個都奮不顧身,五千身穿錦袍的精兵戰死在胡塵。
真憐那無定河邊暴棄的粼粼白骨,還是少婦們春閨裏思念的夢中人。
擴展資料《隴西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內容寫邊塞戰爭,詩歌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虛實相對,宛若電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詩情淒楚,吟來潸然淚下。詩人***寫了《隴西行四首》,此處賞析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煉概括的語言,敘述了壹個慷慨悲壯的激戰場面。唐軍誓死殺敵,奮不顧身,但結果五千將士全部喪身“胡塵”。“誓掃”、“不顧”,表現了唐軍將士忠勇敢戰的氣概和獻身精神。漢代羽林軍穿錦衣貂裘,這裏借指精銳部隊。部隊如此精良,戰死者達五千之眾,足見戰鬥之激烈和傷亡之慘重。
接著,筆鋒壹轉,逼出正意:“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這裏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系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征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
知道親人死去,固然會引起悲傷,但確知親人的下落,畢竟是壹種告慰。而這裏,長年音訊杳然,征人早已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卻還在夢境之中盼他早日歸來團聚。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這詩的跌宕處全在三、四兩句。“可憐”句緊承前句,為題中之義;“猶是”句蕩開壹筆,另辟新境。“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裏人”,壹邊是現實,壹邊是夢境;壹邊是悲哀淒涼的枯骨,壹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壹個“可憐”,壹個“猶是”,包含著多麽深沈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