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什麽是“泛神論”?《女神》的“泛神論”思想的主要體現?

什麽是“泛神論”?《女神》的“泛神論”思想的主要體現?

泛神論

把神和整個宇宙或自然視為同壹的哲學理論。

最早提出並使用“泛神論”壹詞的是17世紀英國哲學家J.托蘭德。該理論認為整個宇宙本身具有神性,萬物存在於神內,神是萬物的內因。這個神不同於基督教信奉的人格神,也不同於自然神論者所主張的第壹因的神,它沒有類似人的屬性,不是淩駕於世界之上,而是存在於世界之內。歐洲哲學史上的泛神論大體上可歸結為兩類:壹類是具有自然主義傾向的泛神論,它把神融化於自然之中;另壹類是具有宗教神秘主義傾向的泛神論,它把自然消解於神中。這兩類泛神論在反對正統神學的鬥爭中曾起過壹定的積極作用。

由上觀之,詩集《女神》集中地體現出“五四”時期激昂奮進,毀舊促新的時代氣息,詩行中迸發出鮮明生動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無怪乎聞壹多在《女神之時代精神》中評述為“是時代底壹個肖子”。與此同時,《女神》的突出之處還表現在其藝術的創新上,其非凡的藝術想象力,鮮明而富於動感的形象及不羈的形式,無不顯示出中國現代新詩的巨大進步。

早在新詩提倡初期,想象力、形象性不足和語言直白是早期的白話詩的***同特點,許多詩是“缺少幻象的作品”,郭沫若是給新詩安上翅膀的第壹人。由於受西歐十六、七世紀泛神論及中國古典詩歌及古代哲學的影響,詩人把整個大自然都列為自己的抒寫對象,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嶽海洋、風雲雷雨、草木飛禽……構成了壹個極其壯闊的形象體系。所有的壹切都在詩人靈動的思緒中流動,大自然被人化了,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體,如“雷霆是妳呼吸的聲威,雷雨是妳血液的飛騰”;詩人筆下人與大自然融為壹體,從泛神論思想出發,詩人把宇宙世界看成壹個不斷進化、更新的過程,從宇宙萬物中看到“動的精神”和創造的“力”,從而賦予其形象以飛動的色澤:“無限的大自然……到處都是生命的光波”,“山在那兒燃燒,銀在波中舞蹈”,“力喲!力喲!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律呂喲”,不壹而足,這壹切形成了《女神》形象的特有形式:壯闊性、奇異性與飛動性。

與那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及雄奇的風格相適應,《女神》采取了自由詩的形式,對於詩歌形式的創造,郭沫若壹方面強調“形式方面我主張絕端的自由,絕端的自主”,同時又認為“情緒的世界便是壹個波動的世界、節奏的世界”,“這兒雖沒有壹定的外形的韻律,但在自體是有節奏的”。由此可知,《女神》在總體上是保持著壹種自由的形式,詩行與每行的字數都不固定,押韻也沒有統壹的規律。但在特定的某首詩中,都要求格律的某種統壹。如《晨興》中,全詩三節,分三行,句末押相近的韻,這在格律上相對地嚴謹、整飭。而在《女神》中的大部分詩,都是情緒自然消漲的內在韻律與某種程度的外在韻律相結合,於自由變動中取得某種程度的和諧、整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