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作目標
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是指在保持流域、區域生態平衡,減輕自然災害,確保國家和地區生態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內劃定的特殊保護區域。“十五”期間要力爭建立8-10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
2.重點區域
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重點區域包括:長江、黃河源頭區;瑪曲、若爾蓋等重要水源涵養區;塔裏木河、黑河等荒漠綠洲生態系統維護區;鄱陽湖、洞庭湖、三江平原天然洪水調蓄區;陰山北麓防風固沙區等。
二、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試點的基本條件
1.處於跨省域和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的重要生態功能區,且出現了嚴重退化,必須采取搶救性保護措施;
2.具有壹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影響重大;
3.地方黨委、政府領導重視,有積極性;
4.環保機構健全,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5.有壹定工作基礎,在規劃、科研、監測等方面做過基礎工作。
三、報送程序和材料要求
1.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擬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組織考察、論證,進行初選,並向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初選意見;
2. 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擬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申報名單,將申報名單連同擬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簡要報告報送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擬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簡要報告應包括:
(1)建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必要性和意義;
(2)自然、社會、經濟概況;
(3)建設目標、任務、措施、步驟;
(4)保障條件。
文字在2000字以內,簡明扼要。
四、試點的審批與管理
1.國家環保總局局將組織專家考察、論證,並公布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試點名單。
2.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試點的地區,要成立以當地省、自治區人民政府主管領導為組長的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領導小組,統壹領導試點工作,並下設辦公室,掛靠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3.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計劃部門組織編制試點規劃,並監督實施。
4.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規劃編制完成後,由省、自治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當地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征得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組織專家審查同意後,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5.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管理,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成立或指定管理機構,負責日常管理工作。
濕地狀況 中國現有濕地面積6594萬公頃(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濕地的10%,居亞洲第壹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濕地約為2594萬公頃,包括沼澤約1197萬公頃,天然湖泊約910萬公頃,潮間帶灘塗約217萬公頃,淺海水域270萬公頃;人工濕地約4000萬公頃,包括水庫水面約200萬公頃,稻田約3800萬公頃。據初步統計,中國濕地植被約有101科,其中維管束植物約有94科,中國濕地的高等植物中屬瀕危種類的有100多種。海岸帶濕地生物種類約有8200種,其中植物5000種,動物3200種。內陸濕地高等植物約1548種、高等動物1500多種。中國有淡水魚類770多種或亞種,其中包括許多洄遊魚類,它們借助濕地系統提供的特殊環境產卵繁殖。中國濕地的鳥類種類繁多,在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濕地內就有31種,占54%;全世界雁鴨類有166種,中國濕地就有50種,占30%;全世界鶴類有15種,中國僅記錄到的就有9種。
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 截至2002年底,在長江等七大流域***建立535個濕地類型保護區,面積1600萬公頃,使近40%的天然濕地以及33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在保護區範圍得到了較好保護。為保護珍稀瀕危水禽,中國已將11種水禽列為國家壹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將22種水禽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對部分珍稀、瀕危物種,除在保護區內就地保護外,還進行了人工繁育工作。已建立了揚子鱷、中華鱘、達氏鱘、白鱘、白鰭豚、大鯢及其它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或繁殖中心。安徽省揚子鱷繁育中心的揚子鱷種群已達8000多條。在世界淡水豚的研究領域中,中國關於白鰭豚的科學研究工作處於領先地位;揚子鱷、中華鱘、胭脂魚等物種的人工繁殖已取得成功;大鯢、海龜、山瑞等物種的人工馴養以及其它相關科研領域裏的壹些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濕地調查和科學研究 國家林業局會同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就濕地調查、分類、形成演化、生態保護、汙染防治、合理開發利用與管理等領域開展了多方面的科學研究,開展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初步掌握了濕地資源狀況。對沼澤、湖泊、紅樹林、珊瑚礁等生態系統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在壹些珍稀水鳥的地理分布、種群數量、生態習性、飼養繁殖、致危因素以及保護策略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通過開展鳥類環誌工作,對中國鳥類特別是水鳥的遷徙活動有了深入了解。
摘自《200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