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形容東坡公園的詞

形容東坡公園的詞

東坡園大門上的門環不壹般。它看起來像壹只老虎,被稱為犰狳(比安)。根據傳說,它是龍的第七個兒子,在萬津屋頂的兩端。

東坡公園(6張)

卷尾龍首,名為赤溪之吻,相傳是龍的第九子。因為“龍生九子,子不成龍”,他們在比龍的地位低下,他們的形象只能在園林建築中看到。門上的犰狳能明辨是非,急公好義,有威懾力,而接吻的嘴又寬又厚,容易咽下壹輩子。它是水性的,可以防火。屋頂兩端美觀,能滅火消災。蘇東坡深受世人敬仰,常州人更愛東坡先生。1982修建大門時,專門用龍子守護大門,日夜守護東坡先生的廉潔。

進入窯洞,面對窯洞的白墻分為場景壓制、窯洞入口為框景、漏窗為借景,以回廊相連,以綠松石花木點綴。在我們面前,這組湖石素描被稱為“三蘇源”。雖然只有這方寸之地,但也很小,很有意義。乍壹看,像是泰山和華山。

江南水鄉常州園林詩畫東坡

微型的。主峰高聳,次峰拱起,前後交錯,構成壹幅美麗的立體畫卷。細究起來,這不正是東坡“欲看三峰外煙雨,盡在掌中”的真實寫照嗎?!而這種以小見大的藝術處理,體現了主峰背後的松、梅、竹是“老寒三友”先生的曠達胸懷和豪邁情懷,與眼前的三湖三石遙相呼應。這不就是“三峰三友”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暗示“三父子壹門四篇”嗎?

穿過洞門,便是淮了。所以這個院子裏的景色和東坡有著密切的聯系,讓人有壹種懷念蘇聯的感覺。而眼前湖石上的“雪浪”二字,又把我們引向了壹個王先生愛石的佳話。相傳東坡曾在揚州得壹奇石,其紋皺如長江之波,故名“雪浪石”,終日賜於案頭盆中觀賞。後來他的書房改名為“雪浪齋”,可見先生對石頭的喜愛。他在常州花藤舊宅定居後,為了感謝杭州景山寺的長老們前來拜訪,他贈詩壹首,落款為“雪浪翁蘇軾”。為了紀念這個故事,特意在場景對面的東門放置了壹塊“雪浪石”。人見物思人,當年東坡先生愛石的情景歷歷在目。

壹去不復返的波濤沖走了所有時代的浪漫人物。

庭院裏的兩株玉蘭,花蕾像蘸了濃墨的毛筆,支撐得很牢固,長滿了玉蘭樹。乍壹看,它們像壹個圍欄森林。《誰信原花中有筆》《筆驟生花》這首詩謳歌了白玉蘭,意思是東坡出生時,母親夢見壹個高大的人送來巨款,體現了東坡日後的大文筆:“落筆驚風雨,壹筆壓四席”。宋神宗皇帝說:李白有蘇軾的才華,但他沒有蘇軾的學問。蘇東坡的詩詞書畫全面發展,壹直為國人所景仰。宮廷裏的桂花向來是“不與春花爭”的,象征著先生的自知之明,王先生在北京做官時,因為與當朝宰相王安石不同,要求自己做地方官,為避嫌不與人爭而離開京都。桂花的顏色並不鮮亮,但卻“清澈而充滿幹坤”,這正是高先生人格的寫照。我們今天佩服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逆境中幽默樂觀。可惜親朋好友都為他擔心,他卻大聲唱道:“枝頭吹柳少,人間芳草多。”流放時,他自言自語道:“羅浮山下四季春...我還不如長大做個嶺南人。”正是東坡先生這種熱愛生活、無怨無悔的哲學態度,使他的人生走過了壹個又壹個難關,從未被艱難嚇倒。

東坡書院

請看,這座雕像是蘇東坡,壹位偉大的作家。他叫石,字子瞻,名東坡。祖籍四川眉山,生於北宋三年(1037)十二月十九日。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父子二人並稱為“三蘇”,並列為“唐宋八大家”。蘇東坡的壹生充滿了曲折。他曾經在首都當過官員。因不認同王安石的變法主張,自請地方官。歷任杭州判官,密州、徐州、湖州知府,屢遭貶謫。他晚年被流放到海南。東坡生前博學廣記,才華橫溢。他的文章、詩詞、書畫堪稱千古壹絕。

宗申元豐七年(1084),49歲的東坡曾向宗申皇帝請求在常州居住,因為他在宜興黃圖村擁有土地,而當時的宜興縣屬常州府管轄。第二年,詔書允許他留在常州,並任命他為常州應永的助理特使。因此東坡與常州結下了不解之緣,曾11次前往常州。鐘健郭靖元年(1101年夏),蘇東坡被蒙古朝廷平反。東坡從海南流放回到乾州(今江西贛州)時,身患重病,想回四川眉山老家安度晚年,卻力不從心。經過慎重考慮,他決定來常州。錢,常州人,借古塘橋亭居住。同年7月28日,病逝於孫氏亭,享年66歲。

東坡雕像

龍亭,這個亭子建在水池附近,造型奇特,似亭又似水榭。是亭臺樓閣的結合,很少見。之所以叫龍庭,有兩個原因。壹個是乾隆皇帝曾經在亭子裏召集當地文人,壹個是亭子頂上有兩條龍,所以叫龍亭。“亭子停了,人也不聚了。”它是壹種可以俯瞰、休息、遮陽、避雨的風景建築,常與山、水、綠化相結合形成景觀。亭臺樓閣形式多樣,有山亭、廊亭、水榭,還有專門為古跡設計的亭臺樓閣。屋頂形式分為單檐、重檐和歇山頂。它為遊客提供了壹個休息和欣賞園林風景的地方。

眾所周知,“疊山”和“理水”是中國園林的兩個重要建築元素,只有山和水才能構成景觀。東坡公園的“山”很多,“水”卻只有這麽多,顯得很不相稱。而心靈手巧的造園者卻巧妙地將園外古運河的水“借”入園中,充分體現了園林藝術中“借景”的技巧和藝術手法。

東坡公園水光月色。

池的南面有禦碑亭,保存著乾隆皇帝南巡時寫的六首詩。這些詩表達了他對蘇東坡的崇敬和對地方官員的指示。從1751到1784,乾隆皇帝六次巡江南,四次來昌。他們三人以此為宮,為皇太後祝壽,並邀請當地文人試奏。乾隆下江南時,道路遼闊,迎賓場面壯觀。據史書記載,每到正規州,“禦樂領路,萬人騎岸”,“文武百官引當地文人跪迎西郊,恭恭敬敬送禦車到東郊”,“沿途香案、旗幟、宣傳、燈籠、彩結、道路盡堵”。這些銘文描述了他南巡的盛況,表達了他對宋代大作家蘇東坡的贊美。打樁的崗位設在Feicranium,全城巡邏六周。老老少少都樂得稱之為天,山川風光已勾。唉,放牧無疏忽,弱者不傻。戶口少,沒有水旱災害的隱憂。(在常州府工作後,韋辛在秋天寫道。)此碑文表達了乾隆皇帝來到常州,看到這裏的美景和景色,非常高興。鼓勵地方官員勤政愛民。與此同時,當地官員也被警告要增加儲備以防洪水和幹旱。由此可見乾隆皇帝是多麽愛民。再來看這壹條:大胡子遷居霸州,浮生小道不系船。不動的活下來,到目前為止過得還不錯。那些日子,水悄悄流。緬甸很迷人,風很大,在省內徘徊。這首詩是乾隆皇帝路過船亭時寫的。

東坡公園(17張)

感覺和頭發。全文表達了對東坡高尚品格的敬仰,也警醒了自己。詩中還表達了對東坡悲慘遭遇的惋惜。

碑文,僅此而已。我們繼續吧。禦碑亭前有壹座小橋,可以看到壹座假山。小巧玲瓏,造型生動。常州自古就是人傑地靈之地,各類能工巧匠層出不窮。如清初以折假山聞名的造園藝術家葛,祖籍常州,蘇州環秀山莊、常州近園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在古代,常州有許多園林。到了清朝,還有72個。俗話說,院子裏可以沒有山,但壹定不能有石頭。石材具有自然的輪廓形狀,質地粗糙純凈,是介於園林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壹種優美的中間媒介。中國人欣賞的“石頭”不僅奇,而且醜。“這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就像壹位紳士。醜到極致就是美到極致。難聽的話全是文字。”廬山常用的石品湖,多由巖石構成,玲瓏剔透,表面多大理石和孔洞,造型優美,多為石灰巖。好的石峰可以概括為細、皺、漏、透。細指石峰整體形象纖薄多彩,性格剛烈;皺紋是指石體的起伏,可以看出明暗的節奏變化;漏指石體上有上下相連的孔洞,有連貫的礦脈;穿透指的是精致多孔的孔洞,光線通過這些孔洞來回傳遞。在壹個好的石峰上,它們往往和諧地融合在壹起,從而形成了石頭的整體審美特征。東坡西雁湖,由白石雕刻而成,長1m,寬0.5m,深0.5m。常州的何誌記載:“此池為白石砌成,池底有壹小洞。拿掉它的楔子,水就會變幹。用新水蓋,可裝十五六石,盛夏積水不腐。”只有大作家蘇麗珂·東坡才需要這麽大的西燕湖。它原本在古塘橋的孫氏亭,當地的官員和紳士都知道乾隆很欣賞蘇東坡的才華和學識,為了給萬壽亭的官員們增添壹景,討皇帝歡心,才把它搬到這裏的。在清代著名詩人洪的詩中,以“紫藤花開,古漬互腐”壹句來指西雁湖。現在,西燕湖讓更多的遊客緬懷東坡先生的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