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五下第3課《白楊》

五下第3課《白楊》

3 白楊

人民教育出版社

壹、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是壹篇精讀課文。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壹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誌向和奉獻精神。

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托物言誌,借物喻人;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誌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壹起。車窗外的白楊——於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親眼中的白楊——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父親心中的白楊——就是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寫非常傳神,對父子三人進行了語言描寫和神態刻畫,孩子天真爛漫,父親嚴肅而又不失親切。在心理描寫上則非常含蓄,沒有過多直接的敘述,而是以神傳情,意境深遠,通過神態的變化來體現感情的波瀾。

選編這篇課文,壹是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贊頌邊疆建設者的;三是進壹步加深對西部的了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品質;難點是體會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白楊樹從來就這麽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幹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麽直,那麽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這段話是全文體現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樣的關聯詞語,壹氣呵成地刻畫了戈壁上的白楊樹。壹方面描述了白楊樹外在的特點,高大挺秀,能頂住任何自然災害,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壹方面表現了白楊樹的精神:壹是忠誠無私,盡職盡責;二是不怕困難,堅強執著。這正是邊疆建設者身上特有的奉獻精神,聽從祖國安排,無怨無悔地紮根邊疆,無私奉獻地建設邊疆。這是人與樹的神似處,也是以物喻人的連接點。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這是壹個設問句。表白,解釋說明。壹個“也”字,說明爸爸說樹即說人。爸爸看到戈壁灘上高大的白楊樹,觸景生情,以白楊自勉,在托物言誌。勉勵自己要像白楊壹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不軟弱,也不動搖。他的表白正是無數邊疆建設者身上令人肅然起敬的奉獻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壹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壹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在課文的結尾處,作者再壹次通過父親神情的變化,來借物喻人,托物言誌。爸爸自己已紮根邊疆,獻身邊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壹樣經受鍛煉,成為建設邊疆的棟梁之才。反映了老壹輩的西部開拓者“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博大胸懷。

(2)對詞語的理解。

渾黃壹體:都是渾濁的黃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環境惡劣,沒山沒水沒人煙,只有漫天黃沙,連天和地的界限也無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筆直,挺拔秀麗超出壹般。文中用來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楊樹,在那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仍能夠長得如此高大,令人贊嘆。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戈壁、清晰、渾黃壹體、高大挺秀、大傘、撫摸、介紹、邊疆、陷入”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4.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三、教學建議

1.有條件的可讓學生在課前了解新疆建設者,如,屯墾戍邊的生產建設兵團戰士、支邊人員以及參加建設新疆的其他人員。還可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文藝作品,觀看有關影視資料、圖片等,了解當時的艱苦生活和勞動環境,感受建設者們開發西部時的豪情壯誌。

2.在閱讀時,要引導學生首先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線索。可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這篇文章寫了壹件什麽事,並畫壹畫文中直接描寫和談論白楊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楊為線索,從開始西行列車上看見窗外的白楊,到討論白楊的特點和爸爸借白楊言誌,最後畫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楊。從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初步感知白楊的象征意義。

3.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壹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設者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可讓學生先自讀,畫出自己認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並反復研讀;然後在小組和全班交流,體會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為壹的。

如這些語句:“白楊樹從來就這麽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幹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麽直,那麽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壹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壹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對這些句子,要聯系上下文,前後貫通地反復研讀,理解後抄寫下來。在討論和朗讀中,逐步清晰地認識到,在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的茫茫戈壁上,白楊樹在此生根,並長得高大挺秀,成為毫不動搖的“戈壁衛士”;在經濟、文化落後,生活條件艱苦,自然環境惡劣的西部某些地區,建設者們放棄各方面條件相對優越的家鄉,代代紮根於此,奉獻青春,是堅強不屈的“新疆戰士”。他們同樣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裏需要哪裏安家。樹似人,人如樹,二者的形象疊印在壹起,借此體會到文章在表達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誌的特點。

4.本文在人物描寫上也很有特色。對兄妹二人通過幾句簡短的對話,就凸顯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對爸爸的描寫則抓住了神情的變化,來暗寫他心理的變化、誌向與心願。第壹次是“出神”和“沈思”,因看到車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楊樹觸景生情,想到環境,想到了自己和戰友,浮想聯翩;第二次是“微笑”,因為聽到孩子關於白楊樹的爭論是那麽天真幼稚;第三次是“嚴肅”,因為他與孩子們談白楊特點,盡管孩子們還不懂,而實質是在借樹喻人,抒懷言誌;第四次是“又陷入沈思”,是由樹想到了子女,從自己想到孩子的未來;最後壹次是“浮起壹絲微笑”,是想到孩子們也將紮根邊疆,為事業後繼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強朗讀指導和評價,通過朗讀進壹步體會人物的精神。對重點段落要多讀,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可采取分角色朗讀,讀時要把人物心理活動揭示出來,如,孩子的天真稚氣,爸爸神情與心理的變化和嚴肅親切中的循循善誘。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

對爸爸談論白楊樹的壹段話,指導學生抓住關聯詞語,體會到對白楊樹的贊美和邊疆建設者的豪情壯誌。在多次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背誦下來,然後用這些詞說壹說其他的樹,如,青松、白樺、銀杏樹;最後再讓學生用這些詞寫幾句話,誇壹誇像課文中的爸爸那樣的祖國建設者或保衛者,如,築路工人、地質隊員、建築工人、青年誌願者和軍人。

6.在字詞教學中要提醒學生註意壹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丟“土”,與“僵”在字形字義上進行區別;“陷”字右下的筆順是撇、豎、橫、橫折、橫、橫。

7.閱讀鏈接的詩歌《帳篷》,是著名詩人艾青的作品。這首詩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是對課文學習的拓展。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思考以帳篷為家的“我們”指的是誰,這些人身上有怎樣的品質,從而體會到地質隊員、建築工人們與邊疆建設者壹樣,具有服從需要、建設祖國的奉獻精神。要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推薦閱讀篇目,如,茅盾的《白楊禮贊》,楊朔的《荔枝蜜》,陶鑄的《松樹的風格》等文章,讓學生在課下閱讀,進壹步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四、教學案例

片段: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說說妳對白楊樹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楊樹非常直。哪兒需要它,就在哪兒很快生根成長。

師:是從爸爸的介紹中了解到的嗎?(出示句子:白楊樹從來就這麽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幹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麽直,那麽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大家都來讀讀這幾個句子。

生:(自由讀)

師:請同學默讀1—3自然段,畫出詞句體會壹下白楊樹的生長環境。

生:(自讀後)它生長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幾乎沒有什麽生命存在。

生:那裏天地都是渾黃的,經常飛沙走石,狂風四起。

師:(演示圖片或課件)這裏常年幹旱,並經常有沙塵暴出現,風沙壹起,遮天蔽日,簡直就是生命的禁區。可就在這大戈壁上,卻有壹點綠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楊。請同學再來讀爸爸的介紹。

生:(再讀)

師:(再次出示句子:白楊樹從來就這麽直。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大家想象壹下,白楊樹還可能生長在哪兒?請試著填進去,讀給大家聽。

生:白楊樹從來就這麽直。我們的校園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生:白楊樹從來就這麽直。城市綠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生:白楊樹從來就這麽直。祖國的邊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生:白楊樹從來就這麽直。沙漠的邊緣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師:的確,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不管是山區還是戈壁,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幹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麽直,那麽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大家對白楊還有哪些認識?

生:它很堅強,不怕任何自然災害。

師:(為學生引讀前半句,學生接讀後半句)

遮天蔽日的風沙來了,它還是那麽直,那麽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滔滔不絕的洪水來了,它還是那麽直,那麽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持續數月的幹旱來了,它還是那麽直,那麽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拳頭大小的冰雹來了,它還是那麽直,那麽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白楊樹的性格是這樣堅強,生命力是這樣頑強,讓我們讀壹讀並試著背誦下來。

生:(齊背)

師:爸爸僅僅是在介紹白楊樹嗎?不,他還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請大家再次讀書,說說妳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盡孝,可看到白楊樹,更加堅定了他紮根邊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發達地區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夠像自己壹樣成為邊疆建設者。

生:爸爸還在呼籲著更多的人,像白楊樹壹樣,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成為棟梁之才。

師:的確是這樣。盡管孩子們還不理解,我們卻通過閱讀體會到了爸爸那壹顆像白楊壹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心。讓我們再次背誦爸爸的話。

生:(齊背)

五、相關鏈接

袁鷹1924年生,江蘇省淮安人。當代著名詩人、兒童文學家、散文家。原名田復春,參加工作後改名田鐘洛。1945年7月加入中國***產黨。1947年畢業於之江大學。歷任《世界晨報》《聯合晚報》《新民報》記者、編輯。建國後歷任《解放軍報》編輯、《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等職。著有中篇小說《年青的時候》,兒童文學作品《丁丁遊歷北京城》《篝火燃燒的時候》《彩色的幻想》《保衛紅領巾》《五封信》《我也要戴紅領巾》等,散文集《紅河南北》《第壹個火花》《第十個春天》《風帆》《非洲的火炬》,詩集《紅湖集》《花環》《袁鷹兒童詩選》等。本文選自《風帆》,有改動。

新疆建設兵團新中國成立之後,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第壹代領導集體,明察新疆的歷史、地理、人文環境和經濟落後狀況,著眼於祖國的安全和統壹,新疆各民族的團結進步,高瞻遠矚,於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軍鑄劍為犁,開展大生產運動。17?5萬官兵就地轉業,組建生產建設兵團,擔任中央賦予的屯墾戍邊的使命。

兵團以轉業官兵為基礎,匯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中專畢業生、城鄉青壯年,按照“不與民爭”的原則,在天山南北的水草邊緣和與蘇聯、蒙古接壤的千裏邊境線壹側艱苦創業,把亙古荒原改造成機械化、規模化的大農場。並新建了現代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和商貿流通業,發展了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

近五十年的實踐證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存在和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壹,有利於加快新疆各族人民的團結進步,這不僅是國家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之所需,而且是實現祖國富強和民族復興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