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由來是什麽?
明清時期,北京是壹個方方正正的城市,東南西北分明。“東市富於西市,北市窮於南市賤”的說法,出自清末學者唐嫣的《天誌偶記》:“京師有‘東富西貴’之說,貴胄居西市,倉庫皆在東市。”言下之意,因為王公貴族都住在西城,所以被稱為“西城貴”;國倉集中在東城,故稱“東城富”。
《天誌的壹個偶然故事》是壹本記錄北京風土人情和奇聞軼事的書。作者唐嫣,出生於八旗家庭,從小生活在北京。他還在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任教,對北京的歷史和軼事了如指掌。這本書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東市富,西市貴”的說法當然不是漫無目的的。
首先我們來看《東城賦》。
說“東區有錢”有兩個原因。
壹方面,東城聚集了大量的國家倉庫。當時清朝在京設置了13個大倉,分別是米露倉、南新倉、老太倉、福新倉、方行倉、海運倉、北新倉、萬安倉、邰方倉、裕豐倉、儲集倉、本裕倉、豐溢倉。這13倉庫中,有7個位於東城。
另壹方面,東城是北京的金融中心。北京的“四大行”,即恒行、恒利、恒和、恒遠,都在東城。清末,洋人在京開設了許多銀行,如英國的匯豐銀行和麥格理銀行,美國的花旗銀行,法國的瑞士瑞信銀行東方銀行,中法銀行,日本的正金銀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比利時的華寶銀行,都設在東城。
再看《西城貴》。
“到了北京才知道這位官員年輕。”在清朝的首都,王公貴族雲集。大部分都是在西城蓋房子。著名的恭王府、春王府、青王府、順王府、鄭親王王府、莊王府、李王府、克勤王府都聚集在西城。
清史學者馮其利在《北京清宮訪談錄》中提到,清朝時期,北京有132座王府,其中70座位於西城。
那麽,“窮北市賤南市”的由來是什麽?
我們先來看《窮北城》。
清朝時的北城,也就是現在的鐘鼓樓地區,屬於居民區。普通窮人住在這裏,當然屬於壹個又窮又破的地方。
再來看《南邊便宜》。
清朝時,程楠有壹座立交橋,曾經是京城平民最繁華的娛樂場所。出現了“飲酒擊鼓,許多遊客不記得家”的盛況,到處都是“三教九流,五行八功,各種雜耍,各種吃相”。然而,聚集在天橋上的雜耍者屬於“廉價產業”,這給了程楠壹個“廉價”的名字。
除了“東市富西市貴,北市窮南市賤”之外,還有壹種說法叫做“南市茶,北市水”。
除了三教九流的天橋,程楠還開了很多加工茶葉的茶館。清代京城有吳裕泰、、吳、王、王元昌、正興德六家茶館,其中四家開在程楠。因此,程楠的茶非常有名。
眾所周知,好茶需要好水。好水從哪裏來?北城。
清朝時北京沒有自來水。皇宮的飲用水來自西山的玉泉,老百姓只能靠打井打水。奇怪的是,北京很多地方的井都是苦井,出的水又苦又澀。只有北城的德勝門、安定門壹帶,井水甘甜可口。
“南城有茶,北城有水”的說法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