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壹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麽寫教案需要註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鄉愁教案4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愁教案 篇1二、熟習課文,指導朗讀。
1.學生試讀這首詩。
2.放《席慕蓉詩歌朗誦》磁帶,指導學生正確朗讀,在反復朗讀中體味、感悟詩的意境和情感:詩的節奏和舌音劃分如下:
鄉 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壹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裏的/揮手別離
別離後
鄉愁/是壹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讀課文。
1.詩中運用廠哪些形象來表現抽象的鄉愁?
明確:月夜的笛聲、霧裏的揮手別離和沒有年輪的樹這三種形象采表現鄉愁。
2.第壹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氛圍,飽含著詩人何種情愫?
明確:營造出-種緩慢低回淒清的氛圍,指出故鄉的生活在詩人心中的感覺,“看月亮,思故鄉”,表明自己的故鄉情結。
3.第二節寫故鄉的面貌,詩人連用了兩個虛實結會的比喻。請問哪個比喻是虛,哪個是實?它們是怎樣組合起來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故鄉的面貌-壹模糊的悵恫--霧裏的揮手別離
(虛) (虛) (實)
詩人首先以虛寫虛,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壹種模糊的悵憫,並參進了通感手法,寫出了詩人離別故鄉後悵惘的心情。然後詩人又以實註虛,把故鄉的“面貌”和“悵惘”的心情比作“霧裏的揮手別離”這-非常具有畫面感、形象性的場景,突出自己離別故鄉時的依依不舍。比喻獨特新穎,意蘊豐富。
4.第三節的比喻有什麽特征?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這是壹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現實中並沒有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這種不可能的事情來作比,只是為了說明:鄉愁在心中永遠揮之不去,與己同在。這是詩歌藝術中“無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5
鄉愁教案 篇2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儲備點:
1、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2、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培養點: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體驗點: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並立誌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分析本詩獨創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探究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步驟:
壹、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壹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擡頭凝望窗外明月)同學們,看這幅畫,妳們會想到誰的詩句呢?這首詩是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學生回答)對,這首詩是著名的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家鄉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當我們壹旦離開它,總會生起或多或少的鄉愁。今天我們再壹起來學習臺灣著名學者余光中的〈〈鄉愁〉〉,體會其中的情意好嗎?
二、板書課題,作者簡介:
余光中,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臺灣,是當代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壹、 研習新課:
(壹)聽讀,整體感知。
1、播放〈〈鄉愁〉〉配樂詩朗誦錄音。
2、同學們聽了以後,有什麽感受?請說出來大家討論。
3、教師適當評點後,範讀課文,讓學生再次體會詩中悲憤而激昂的感情基調。
(二)品讀,體會詩的音樂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請同學代表讀課文,集體糾音。
2、結合練習三劃分全詩節奏。
3、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三)解讀,品味詩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裏,鄉愁壹直縈繞在詩人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
2、鄉愁本是壹種抽象的東西,但很多詩人卻把它寄托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過“明月”寄托鄉愁,那麽這首詩是通過什麽來表達鄉愁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結合上文,說說妳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產生的聯想,它們是如何表現鄉愁的?
(四)課堂互動。
(學生針對本課不懂的問題發問,由學生來回答,老師適當點撥。)
(五)延伸拓展,深化積累。
1、“鄉愁”從古到今都困擾著羈旅他鄉的遊子們,因而也成為文學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壹,我們學過的作品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這個主題的?妳能背出來嗎?
(學生背誦,肯定學生課外的學習和積累。)
2、在〈〈鄉愁〉〉壹詩中,作者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等,請妳也仿照這個句式說壹、二句話
(老師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並及時給予中肯評價)
(六)再次朗讀課文,然後課堂小結。
1、全班再次誦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課堂小結:
同學們,人們常說:“甜不甜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正因為如此,文學史上才留下了那麽多感人至深的抒發“鄉愁”名作,那麽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做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呢?下面讓我們壹起欣賞歌曲〈〈誰不說俺家鄉美〉〉邊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鄉愁》
2、以愛家鄉為話題寫壹篇作文,文體不限。
鄉愁教案 篇3教學目的:
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
教學角度:
語言品味課
教學過程:
壹、 導入
回憶、背誦寫“鄉愁”的古詩詞導入。
二、 朗讀
1,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註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2、朗讀指導。語調深沈;語速舒緩;感情真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愁》,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幕容的《鄉愁》,師生***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三、 品味
1,找出第壹首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這壹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說出來。
可能的以下說法:
“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發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鄉愁是……”這壹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壹種回環往復、壹唱三嘆的旋律。
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壹句式體現了音樂美,而“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3,品味詞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鄉愁》
4,遷移
綜觀這兩首詩,都不自覺地用了“鄉愁是……”這壹句式,每壹首詩中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第二首詩中鄉愁是壹支清遠的笛,是沒有年輪的樹。
(請學生依照詩作中的“鄉愁是……”這壹句式也來寫壹寫鄉愁,可以是壹句話,也可以是多句。)如
鄉愁是壹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壹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
鄉愁教案 篇4壹:訓練重點
詩歌賞析能力的訓練
二:課時安排
1、課時:壹節課
2、課型:比較·品味課
三:預習要求
1:查字典、詞典,掃清文字障礙
2: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了解背景
四:教學主要過程
教學板塊之壹:通讀,了解詩歌大意
1:結合對預習的檢查,讓學生通讀本詩
教師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2:了解大意,請同學談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3:教師點撥:
兩首同題“鄉愁”詩,真是壹種愁情兩首歌。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旋律,吟詠著同壹個主題——這就是思鄉情意,別鄉愁緒,道盡遊子懷戀故土情。
教學板塊之二:練讀,品味詩歌的意蘊
1:全班活動,教師指導兩詩的朗讀技巧
教師指導:要把壹首詩歌讀好,必須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註意音的修飾、調的把握、速的調控、情的滲透、節奏的明晰,在對詩歌意象想象的基礎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發之於聲,見諸於音。
(依據圖表,進行朗讀練習)
2:同學朗讀練習,在朗讀的過程中品味詩的意蘊
教學板塊之三:誦讀,用聲音表現詩歌的情感
1:個人讀,同學品評優劣得失
2:分組讀,全班齊讀,***同感受詩歌的意蘊
教學板塊之四:比較賞析,獲得豐富的感受
1:比較兩詩,加深理解
先用圖表事例,要求學生討論作答。(大屏幕顯示)
教師進壹步簡明分析
1.余光中的《鄉愁》
(壹):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
小時候壹長大後壹後來壹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二):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特征:
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這是壹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三):表達鄉愁的對應物:
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壹後來的墳墓—壹現在的海峽。
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壹層層加深。
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壹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壹,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壹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壹種回環往復、壹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壹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2.席慕蓉的《鄉愁》
(壹):三節詩大致按時間的先後順序來寫:
第壹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有喜悅,有憂愁;
第二節寫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
第三節寫離別後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三節詩,三個畫面,意境深遠,被籠罩在鄉愁的悵惘中不能自已;鄉愁在心中永遠揮之不去。詩作到此,戛然而止,壹縷鄉愁卻傳給了讀者。
在 思想意蘊深度的開掘上,席詩不如余詩主題有明顯的升華。
2:吟詠朗誦,反復品味
依據詩中的具象物,自己運用想象、聯想,加深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線,當堂背誦
教學板塊之五:拓展閱讀,增進理解
(大屏幕顯示)
《聲聲慢》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黃鶴樓》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五:課堂 小結
詩歌語言淺顯,重在體味其中的意蘊。通過比較,加深理解。
[板書設計]
利用大屏幕顯示,作為板書。
[創意說明]
全詩語言精粹,句式靈活,結構整齊。看起來清爽怡人。這樣的美文,不讀難悟作者構思之巧、選詞之精、情感之豐,不讀,難以領略詩歌意蘊之厚、音韻之美。
於是就以朗讀訓練為主來進行這節課的教學。
以朗讀來組織教學,五個教學板塊思路層層推進,要求步步攀升,體現出訓練目標的單純性;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僅有幾處簡潔的指導和精粹的點評,學生占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習得朗讀的技巧;本設計淡薄了對詩歌構思、主題、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對字、詞、句、修辭的顯性積累,以讀代講,以讀帶思,體現了詩歌需要“歌”的特點。
詩本淺顯,講之再三,不過了了;況且,詩言誌抒情,非壹言半語可道明;故作“比較”的設計,冀以在比較中讓學生多思、多品。
於是就冠以閱讀·比較課。
利用多媒體進行授課。詩以配樂朗誦作為示範,以散文《鄉愁》的MTV作為 導語和背景音樂;利用大屏幕投影作為板書。充分利用視聽手段為教學服務,對學生進行多種感官的信息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