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奇怪的地方看到奇怪是湖州人的本事。
據考證,我國淡水魚養殖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湖州在這段歷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空間。
壹些專門研究魚文化的人說,中國有兩個魚文化的祖先節日,壹個是範蠡,壹個是楊俊成。
他們不是湖州人,範蠡是河南人,楊俊成是江蘇南靖人,但長期在湖州生活養魚,讓他們成了“老爺爺”。
滅吳後,隨泛舟太湖,曾在今河養魚,後在南潯挖塘養殖,創制了外河養魚法,並撰寫了世界上最早的淡水魚養殖專著《魚文化經典》。
《魚文化》壹書已佚,但北魏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有記載。
楊俊成是三國時代的人。據湖州民間傳說,他最早人工養殖了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四大魚類。
據可靠史料記載,湖州早在唐初就已經開始大量養殖四大家魚。
這些歷史證據和傳說都集中在湖州,絕不會是偶然現象。
湖州對中國淡水魚文化史的貢獻,體現在菱湖鎮。
南潯區下轄的這個鎮,有2000多年的養魚歷史。以其“桑吉魚塘”養魚法,開創了中國傳統養魚法,構成了中國淡水魚養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桑魚塘”是指壹種種桑養魚的生產方式,生態良性循環。蠶沙蠶蛹餵魚,塘泥給桑田提供肥料。
這種傳統養魚方式的新穎之處在於,歷經千年仍不合時宜,對中國北方乃至世界的養魚產生了巨大影響。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地球物理基金會確定菱湖桑吉魚塘是中國唯壹的生態復合農業模式,值得在發展中國家推廣。同時,菱湖還被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魚類培訓中心選為桑吉魚塘教學基地。
據筆者了解,1982年,中國水產養殖總公司撥款2萬元在浙江省湖州市組建菱湖漁業技術服務公司,負責培訓和派出技術人員支援北方淡水商品魚養殖;1983年,第壹次向菱湖派出532名魚類技術人員,分赴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新疆、內蒙古、寧夏等省。
據介紹,菱湖的養魚技術人員走到哪裏,低產魚塘就達到高產。
據統計,上世紀末,除西藏和臺灣省外,菱湖有1萬養魚戶承包了全國各地1.232萬畝水面養魚。
此外,20人訪問了10多個國家和地區,指導淡水魚養殖。
在壹份給總統的研究報告中,美國環境質量委員會曾說:“目前大部分淡水水產養殖歸功於中國、中國和亞洲的池塘養殖”。
如今的菱湖,擁有654.38+萬畝魚塘,6萬畝桑園,是中國唯壹壹個面積最大的“桑園魚塘”。
近年來,菱湖淡水養殖走出了“四大家魚”模式,發展了河蟹、青蝦、巨蝦、甲魚、鱸魚、黃鱔、河鰻等30余種名特優水產品,其中不少產品已創下品牌。
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菱湖養魚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菱湖養魚的另壹件怪事是,漁民被國家派到北京,在中南海等壹些重要水域為中央養魚。
在去北京的漁民中,沈菊生是最值得註意的。
77歲的魚專家1955進京,在頤和園、中南海、北海養魚。
老沈1980退休後,兒子沈立成接手,繼續在中南海、紫竹院、龍潭湖養魚。
據說中南海每次拉網捕魚,都少不了沈立成。
吃魚的美味讓人對湖州刮目相看:湖州人吃魚非常講究,自古就區分淡水魚的鮮美等級,形成了“白魚最好,鱸魚次之,鱖魚第二”的民間說法。
以鮮魚為例。大部分人只要魚活著就滿足了,但湖州人要求很高。他們還註意魚被抓的時間:被抓久了,魚就受驚了。這叫“失魚”。雖然是活的,但不新鮮。
所以湖州人吃魚都是在江河港灣養鮮魚,現在殺了。
南宋奸臣賈思道喜歡吃湖州活魚,於是當地官員命令漁民發明壹種“活水船”,以保證魚運到臨安後仍能照常新鮮。
用流動的活水運魚是古代湖州人的壹大創造。
湖州人不僅註重新鮮,還會選擇季節和品種,這讓吃簡單的魚變得異常復雜。
但是,好吃是因為精致。
有多好吃?迷住了很多大學者。
唐代詩人張寫過壹首詩《漁歌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宋代蘇東坡也曾寫道“茼蒿滿地蘆芽短,是河豚欲上之時”。
看似壹場戲,其實字裏行間,已經有壹張貪婪的臉;在蘇東坡的另壹首詩裏,斯文簡直被拋在腦後:“五二瘦,欲飛,未先去談。”
湖州的“魚香”很多。1979他們還做了“百魚宴”,用了二三十種淡水魚和各種蝦蟹做了五百多道菜,讓人吃得日新月異。
1993年《百魚宴》獲第三屆全國烹飪技術大賽團體金獎;1995年“百魚宴”在臺灣省中華美食展上獲得特別金獎,在加拿大華人餐飲業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被稱為中國“壹條龍烹飪技藝”。
魚,在外地人看來很平常的東西,也被湖州人做成藝術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