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壹、正面描寫:直接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心理和行動。
(壹)肖像描寫(外貌描寫):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形傳神,表現人物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
(二)動作描寫(行動描寫):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體現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寫中有重要地位。)
(三)語言描寫:表達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處時代的特點。
(四)心理描寫:是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心理活動。揭示人物內心,刻畫人物性格。
(五)神態描寫:是對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寫,可以側面表現人物的心理,從而突出人物性格
二、側面描寫:從對其他人物、事件的敘述和描寫中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性格,或通過別人的評述來描寫人物,即以“烘雲托月”的手法,來達到以“虛”寫“實”的目的。所以側面描寫又稱間接描寫。
(壹)環境描寫
1、自然環境描寫:襯托人物心情;渲染某某氣氛;引出下文或為後文做鋪墊埋伏筆;點明時令、地點、人物;表現人物關系;表現人物性格;承上啟下。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壹,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發展。
2、社會環境描寫:從狹義上講,社會環境是指人物活動的處所、背景、氛圍等;從廣義上講,是指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人際關系的總和。
(二)周圍人物的反應、評價等。
擴展資料:
古詩詞的六種描寫手法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壹,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發展。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高考常見的描寫鑒賞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種:
(壹)側面描寫———襯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壹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裏春。
這首詩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報春的特征,主要運用了襯托、對比的手法,襯托是通過描寫甲來使乙表現得更突出的方法。襯托分映襯和反襯。
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臺壹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就是用天臺之高映襯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寫江中之月“唯見江心秋月白”襯托琵琶聲的引人入勝,“別時茫茫江浸月”襯托人物淒涼的心情。
(二)各種修辭手法
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詞的上闋,作者在借景抒情過程中所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設問和比擬,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大體和其他文體中的修辭作用壹樣。
(三)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詩人描寫景物非常註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
(四)正面描寫———虛實結合
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詞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設想別後的情景:壹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壹彎殘月高掛柳梢,想像中別後的淒涼景象倍增眼前斷人腸的離愁。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虛”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轉化,可以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
(五)正面描寫———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壹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
(六)正面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壹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壹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壹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壹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