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韓都的信息
阿瑟·蘭波(1854 ~ 1891)(又譯阿圖爾·蘭博)是法國詩人。他以其神秘的詩歌和傳奇的人生吸引了眾多讀者,成為法國文學史上最引人註目的詩人之壹。
蘭博生活在壹個動蕩的時代,也是壹個人才輩出的時代。1854 10 10月20日,亞瑟·蘭波出生在香檳省沙勒維爾市的貝雷戈沃伊街。他父親長期在國外服役,喜歡冒險。蘭博六歲時,他離開了家。而母親則是刻板、孤僻,對孩子要求很嚴格。家庭不和造就了蘭博矛盾的靈魂,這對他未來的命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小時候喜歡把自己打扮成先知。當他十幾歲時,他展示了壹個令人震驚的介紹阿瑟蘭波,壹個詩人。後來他多次不辭而別,去了巴黎,渴望流浪。這個被繆斯女神的手指觸摸過的孩子,14歲開始寫詩,19歲完成了壹季地獄。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裏,他完成了作為壹個偉大詩人的全部作品,用文字實現了他“我想成為任何人”的幻想。在期待已久的巴黎,蘭博遇到了得到魏爾倫賞識和推薦的魏爾倫,從此成為壹名詩人。
今天,蘭博被認為是象征主義的代表,甚至被稱為“第壹個朋克詩人”和“垮掉派的先驅”。他的作品也對超現實主義和意識流小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真實的蘭博卻很難歸類,因為“他是許多流派的父親,而不是任何壹個流派的親戚”。蘭博在16歲之前寫下了著名的詩歌《歐菲莉亞》。據說他參加了巴黎公社運動,留下了許多充滿為法國抗戰時代而戰的詩篇。但巴黎公社失敗後,青年詩人非常失望和憤怒,他們狂放不羈,不得不與現實中的壹切決裂,包括詩歌。他告別了舊作中那些浪漫的表達和吟唱,試圖通過“融萬物、香、聲、色、思、念”將詩歌的語言變成“靈魂與靈魂的對話”。在1871這兩封著名的通靈者的信中,蘭博表達了他對詩歌創新的看法:“在難以言喻的痛苦和折磨下,他應該保持他所有的信仰,超越人類所有的力量,他應該成為所有人中的壹個偉大的病人、壹個偉大的罪人和壹個偉大的被詛咒的人——同時,他也是壹個最深刻的學者。”此後,作為“通靈者”的蘭博創造了壹種尋求潛意識和幻想力量的自由詩風,他的《元音》和《醉舟》成為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品。在他的最後兩首散文詩《彩畫集》和《地獄的壹個季節》中,蘭博依次以“任何人”的身份出現,導演和表演,提問和回答,在身心的矛盾中探索存在和超越。天才是個人主義者,他們有非凡的自我意識。但此時的蘭博已經完全釋放了自我意識,勇敢地逃離了某種依賴。他可能是第壹個表達極端自我意識的天才,所以他想成為誰就可以成為誰。
這時,蘭博成了魏爾倫最好的朋友,他們形影不離,壹起在國外漫遊。然而,在旅途中,兩人發生爭吵,最終釀成悲劇。魏爾倫被蘭博射殺入獄。手臂受傷的蘭博裹著繃帶獨自從比利時的壹家醫院走回家。在他沮喪和失望的時候,他呆在家裏,埋頭寫作,以排遣憂郁。《地獄壹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兩個月後,這首不朽的散文詩發表了,蘭博宣布告別詩歌。從此,這位19歲的詩人停止了寫詩。在歐洲流浪了幾年後,12輾轉亞非多個國家,轉行。直到1891才回國,但截肢後去世,享年37歲。
後來,壹位傳記作家解釋了這位“有強烈表演欲”的天才詩人不可思議的晚年生活,認為蘭博從小就喜歡被人關註,甚至不怕做出瘋狂和極端的手勢。穿著奇裝異服、留長發、舉止粗魯是壹種方式,選擇有同性戀傾向的詩歌並把它們寄給魏爾倫是壹種方式,與魏爾倫的驚人戀情也是壹種方式。當他在被魏爾倫槍殺兩個月後出版《地獄壹季》時,寫作也被視為壹種方式。蘭博沈迷於不斷變化的生活,所以堅持不懈地試圖成為“任何人”,但不願意也無法呆在任何地方。
蘭博的傳奇為後世樹立了壹個生存與反叛的典範。20世紀後,“蘭博家族”成為專有名詞,崇拜和模仿蘭博的群體越來越強大。二戰結束後不久,美國著名作家亨利·米勒預言,在未來的世界裏,蘭博型將取代哈姆雷特型和浮士德型,其趨勢是分裂更加深入。在1968的反叛時代,在巴黎反叛的學生寫下了蘭博關於革命街壘的詩——《我願意成為任何人》《關於蘭波的壹切,或者壹無所有》!青春的靈魂如此相似,自由的生活永遠不會滿足於平庸的生活。即使蘭博轉向現實生活,即使“雅皮士”最終回歸主流,“成為任何人”仍然是他們夢想的翅膀和實踐的根本,他們是新世界的創造者。
我被天空中的彩虹送進了地獄,
幸福是我的災難、我的懺悔和我的蛆蟲;
我的生命如此廣闊,我不會只致力於力量和美麗。
——阿瑟·蘭波《地獄的季節,言語煉金術》
主帖獲得的天涯評分:0
|||樓主|
樓主發言:1圖片:0 |添加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