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讀萬卷書,就是努力學習,使自己的才能勝過別人。走萬裏路,就是要讓自己的所學在生活中體現出來,同時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古人把“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作為壹種追求,因為這兩者都能開闊人的眼界,增長人的見識和能力。
“走”被理解為邊做邊學。人類進化始於行走。從樹上到地上,妳學的第壹件事就是走路。散步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食物,尋找壹個安全的休息場所,同時也開闊了視野,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在和父親治水的時候就意識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水原則。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並通過周遊列國來治國安邦來證明他所學到的東西。李時珍、徐霞客、凱爾·波洛、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走”寫出了偉大的作品或做出了偉大的發現。可見,“行萬裏路”比“讀萬卷書”重要得多。
比較壹下“讀書”和“旅行”的關系:“讀萬卷書”就像人們透過壹扇窗戶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如果真的想得到知識和能力的金山,還得走出去“旅行萬裏路”。
讀完《萬卷書》,只有“走萬裏路”,出去看壹看,體驗壹下書中描寫的場景,妳才會發現書中所講的還不到經歷的千分之壹,同時也會理解作者對這個場景的感受,並與自己的感受進行比較,從而放大知識層次。只有這樣,閱讀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讀書就像壹個放大鏡。不管妳讀的知識是真是假,都會被放大幾倍(當然,讀的越多,放大倍數越大)。
作為老師,讀書壹直是被崇拜的,比如“讀書如寫作”、“書中有黃金屋,書中有顏如玉”,無形中或多或少有壹種貶低“行”的思想。知識分子從書到書,幾千年了。可見,教師群體脫離實踐太久了,大部分教師都被社會孤立了(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教師這個職業自然被“神聖”到了不可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會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而要得到社會的理解,首先要融入這個社會。“萬裏路”互相補貼,綜合利用。
也指讀書多,旅遊多的人。
希望能幫到妳,O (≧ V ≦) O。
上去吧,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