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蕭紅的墓邊占口
教學過程:
第壹,新課程的引入
自1917年2月胡適的八首白話詩在《新青年》上發表後,白話詩迅速引起轟動,優秀的白話詩不斷湧出。當時在北京大學當老師的沈的《月夜》就是其中之壹。在壹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這首詩,中國最早出版的這壹小群現代詩才可以說是真正展現了現代性。那麽,這首詩到底寫了什麽?我們壹起來讀吧。
二,新課程教學
目標指引1:月夜
1.了解作者,把握寫作背景。
沈(1883-1971),原名,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時期,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沈與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誌。1917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混亂的時期,但也是思想文化最具生成性的時期。新詩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誕生的。
新詩的“新”首先在於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對“科學”和“民主”的追求,個體的覺醒,思想的解放,個體的獨立,成為這個時代的普遍追求。
總之,中國人是有主體意識的。中國傳統詩歌中沒有“我”(指獨立存在的意識)(屈原除外),只有在新詩中,如《月夜》,“我”才大量出現。因此,《月夜》不僅是新詩誕生的標誌,也是真正新文學誕生的標誌。
2.大聲朗讀詩歌,理解象征意象和主題。
(1)這首詩描繪了壹幅月夜的畫面。請用妳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張月光下的照片。
晴:霜降吹,月色明。在結霜的冬夜,不屈的大樹和獨立的“我”並肩而立,充滿了美好的寓意。
教學技巧
抓住詩中景物的特點,寫出來。
(2)這是壹首很隱晦的詩,看似紀實,只是簡單的描述和記錄了當時的某個場景,但這不就是對當時現狀的描述嗎?請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談談妳對這首詩象征意象和主題的理解。
清晰:象征意象:這首詩反映了五四以前的壹個社會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個社會面。“樹”象征著壹個古老的概念,傳統、穩重、根深蒂固、固執、迂腐。“並肩而立”是理念的共存。“不傾”就是掙脫束縛,固執己見,追求獨立。“我與壹棵大樹並肩而立,但我不倚它”象征著詩人堅強的性格和奮鬥的精神。
主題:在寒冷中永不妥協,在孤獨中永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壹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探索真理的意識。
目標引導二:蕭紅墓邊口述
1.簡單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現代詩人。1929年4月,第壹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讀了壹段時間,故有“雨巷詩人”之稱。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我寫下了《獄中之墻》、《我用破損的手掌》、《等待》等詩歌。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幼英,是壹位人生經歷坎坷、創作成就斐然的現代女作家。小紅的老家在黑龍江省呼蘭區。她從東北出逃,很早就入關了。1932開始文學創作,投身抗日洪流。她在1935發表了自己的成名作《生死場》,後期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
戴望舒和蕭紅有著深厚的友誼。1940 65438+10月,兩人在香港第壹次見面,卻立刻壹拍即合。太平洋戰爭爆發,蕭紅生病卻無法得到正常治療。她死於極度混亂的香港,享年365,438+0。這對當時在香港也堅持抗日的朋友戴望舒自然是壹個很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被日本人俘虜釋放後,去蕭紅墓前祭拜時寫的,意思是隨便唱的。
2.大聲朗讀這首詩,體會詩中的情感表達。
(1)走六個小時的孤獨長途。
明晰:“六小時”意為時間的長短,“遠距離”意為距離,強調“六小時”“遠距離”是現實的,更含蓄地指詩人與逝者深厚真摯的友誼。“孤獨”既是詩人當時的實際感受,也是詩人長期心境的真實寫照,是詩歌最重要的情感基調。
(2)在頭上放壹束山茶花。
澄明:不說“墓旁”而說“頭旁”,包含了詩人哀嘆早逝、希望她還活著、幻想她只是睡了壹會兒等豐富復雜的感情。
(3)我等著,長夜漫漫。
明確:“長夜漫漫”,寫這個“等待”是漫長的,痛苦的,難以忍受的,也意味著蕭紅的人生在這個長夜中毀於壹旦。
(4)妳在撒謊聽海濤的八卦。
澄明:“闕”字的意思是,雖然詩人和他的朋友們永遠地分離了,但逝者有他自己的寧靜和穿透世界的哲學。聽著《海濤閑話》,大海陪伴著逝者,雖然依舊孤獨,但靈魂超脫而平靜,訴說著作者的人生感悟。
這首詩的語言簡潔精煉,富有質感,充滿暗示;情感表達冷靜內斂,卻又深沈平實深刻,委婉浸潤激情是戴望舒的詩之壹。
第三,黑板設計
品味新詩月夜之美:意境之美。
蕭紅墓: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