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涪江水利概況

涪江水利概況

涪江上遊水量豐富,年均徑流量48.4億立方米。水電儲量654.38+0.45萬千瓦,可開發容量50萬幹瓦。到目前為止,開發利用率還很低。江油以上水資源開發中,除現已恢復的武都引水工程外,無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開發程度只限於沿河修建堰渠,灌溉附近河谷地區的農田,建設小型電站。平武縣境內涪江幹流及其主要支流火溪河、平通河有500多條渠堰,長11萬立方米,灌溉面積不到3萬畝。到1989年南壩水電站建成,江油以上涪江幹支流已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只有1.1.2萬千瓦(含戶用微型電站)。涪江上遊的水資源開發遠遠不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和城鄉人民生活的要求。

涪江中遊是全省水資源開發利用較好的地區之壹,兩岸平原臺地農田灌溉基本上已由引水渠堰或機械提水灌溉來保證。已有400多年歷史的綿陽會澤墊和三臺永成堰,有效灌溉面積分別由建國前的1.1.000畝增加到7萬畝和9萬畝。70年代末,射洪縣在涪江右岸修建了前鋒渠,設計有效灌溉面積11.7萬畝,至今受益。水電資源開發也比較早。1944年,三臺涪江主要河流上的第壹座引水式電站在柳林灘建成。中遊建有永安、東風、螺螄池、洪江、龍鳳等水電站。

涪江下遊水利水電資源豐富,年過境水量6543.8+0000多億立方米,僅潼南、合川兩縣水電儲量就達30萬幹瓦。涪江下遊大部分蜿蜒於U型谷中,洪枯水位變化較大,沖積階地壹般高出水位20米左右。涪江流域的水資源開發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代是水利建設的高潮。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在涪江支流開江上遊的安縣茶坪河上修建了斷腳堰。同年,在安昌河上遊右岸的黃圖鎮修建了雲門堰。據清乾隆《安縣縣誌》記載,雲門巖灌溉農田3000余畝,民國《安縣縣誌》則稱灌溉農田2000余畝。現在這個堰還在,總灌溉面積4200多畝。“唐貞觀六年(632),在梓潼河上遊修建綿陽柏林鄉土堰。後來淤塞,清嘉慶二年(1797)重修。建國後重建,灌溉近千畝。同期,在羅江鎮開江右岸修建了邙江堰,在江油馬角壩資江上修建了裏仁渠。

到了7世紀末,隨著盛唐的到來,涪江上遊的水資源開發也由支流發展為幹流。《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唐武帝後,懸巴西四年,巴西綿州郡,南六裏有廣濟北,引百余頃農田灌溉。範懸拱四年,不知何故,令夏侯開渠。”這是涪江幹流最早的引水工程。

明末清初,在平武至遂寧的涪江幹支流上,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1680左右,在平武縣涪江幹流上修建了長春閆平和高東堰。古城河堰等7座引水堰,從涪江引水1000多畝灌溉農田;在江油,涪江的主要支流平通河上,瑤姬、永豐、鎮揚、七窩、馬葭、雷明、龍州、松潘等導流堰在明末先後修建,灌溉農田約365,438+0.4萬畝。清初,涪江的幹流和支流是平通河和通口河。梓潼河上。近50座大小導流渠堰相繼建成,江油縣涪江流域引水灌溉面積最高時達8萬多畝。綿陽市重建洛水堰,修建鞏俐堰、會澤堰、廣濟堰,灌溉農田2萬多畝。三臺縣修建了永成堰、永和堰、車健堰,射洪縣灌溉了數百畝田地。遂寧市建成蘇家、永濟堰等水澆地1000多畝。隨著涪江水資源的開發,開發方式也從取土築堤開溝到引水,到砌石築壩,穿山打洞。射洪廣漢壩,建於公元1760年,是在涪江支流武安溪上修築石壩,在左岸堰頭挖隧道引水,填築射洪縣太和鎮3000多畝壩田。廣漢延渠引水隧洞高2m,寬1m,長60m,是四川省最早的引水隧洞。民國時期,涪江水利也得到了大規模開發。1939左右,江油、綿陽、三臺、射洪、遂寧等地相繼新建和改建了女兒堰、龍溪堰、正澤堰、元恭堰、永成堰、大墩堰、克亭堰、四聯堰等壹批導流明渠堰。但直到建國前,涪江水資源的開發仍局限於幹流及主要支流沿線的平壩地區。此外,許多渠堰工程年久失修,沿河灌溉面積只有1.654,38+0.2萬田。

1958年,射洪縣千峰渠引水工程開工,設計引水流量7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117000畝。中江、遂寧、潼南、安嶽、永川等縣市開工建設1958中型水庫5座,有效蓄水量近1億立方米。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人民渠第六、七期,經過近20年的建設,於1982基本完工。至此,涪江左岸支流邕江兩岸654.38+0多萬畝農田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建國以來,涪江下遊低水位丘陵地區修建了壹批中小型水庫和機電灌溉工程。潼南、合川兩縣在涪江流域已建成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70座。電力灌溉站近200座,涪江幹流上單臺55幹瓦以上的電力灌溉站只有45座。有效灌溉面積達到841.3萬畝,是建國前的20倍。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發展,涪江上遊的綜合性大型水利工程——武都引水工程,控制了從涪江中遊左岸到射洪六縣市近200萬畝農田的江油灌溉,每年可向嘉陵江流域輸水2.5億立方米。

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0座,小型水庫1,764座,跨流域輸水渠道2條,各種引水抽水工程5000多處,無數的塘堰工程像天上的星星壹樣閃閃發光。柳城各類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30億立方米,人民渠六期、七期每年引閩江水近5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600多萬畝,城鄉生活用水和防洪也有了很大改善。

武都水利工程由武都水庫和武都引水工程組成。武都引水工程是涪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選擇的壹期開發工程之壹。取水口位於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鎮上方三公裏處的登龍橋,位於幹流上遊,取水高程570.5米,設計流量60立方米/秒,灌溉賈府河與梓潼河中遊228.5萬畝耕地。壹期工程已建成,灌溉涪江至梓潼河6544萬畝。武都水庫位於武都引水樞紐上遊墨音洞河段,流域面積5807平方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46.7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658米,采用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19.1m,總庫容5.59億立方米,有效庫容3.55億立方米,裝機容量65438+。是調節幹流中下遊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的綜合性水利工程。被小平同誌譽為“第二個都江堰”的武都引水工程,是川西北工農業生產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水源工程,是四川省“建設另壹個都江堰”戰略目標的重點工程。該工程因取自江油市武都鎮涪江而得名。武引工程經歷了三起兩落,50年代規劃設計,1958開工,1960因壓縮基建停工,1978復工,1980因國民經濟調整再次停工,1987復工,歷時30年。包括:武引壹期灌溉工程、武都水庫工程、武引二期灌溉工程包括武都水庫及二期灌溉工程、武引二期灌溉工程、涪江留下風景區等。涪江水電資源豐富,幹流及支流水電儲量372萬千瓦,可開發水電資源總量654.38+0.33萬千瓦。江油上遊及支流年均徑流量達9654.38+0.8億立方米。自1.953以來,涪江上遊規劃了鐵龍堡、南壩、武都、豐草灘、貴溪5個控制性綜合利用水庫工程。總庫容22.45立方米,有效庫容1.744億立方米。除滯洪、調峰、調洪外,還可建設5座總裝機容量58萬千瓦、出力20萬千瓦的中型水電站。支流霍溪河,可開發五級,總裝機容量31萬幹瓦。幹流江油以下水電儲量654.38+0.38萬幹瓦,采用低壩引水或低水頭河床開發。規劃265.438+0梯級,裝機容量37.4萬千瓦,保證出力654.38+0.77萬千瓦。

從1944開始到1988,涪江幹流水力資源開發建設了平武南壩、大坪、三臺永安(原柳林灘電站)、射洪東風、螺螄池、遂寧小白塔、龍鳳、潼南等8座梯級電站。裝機37臺,容量* * * 6.7萬千瓦。此外,綿陽開元、三臺文峰、潼南安珠三級水電站和射洪螺螄池水電站正在建設中。建成後,涪江幹流將有12座水電站,裝機容量16.3萬千瓦。支流將建壹批小水電站,裝機容量近3萬千瓦。

射洪縣柳江通航工程是涪江幹流梯級開發總體規劃中的31級,也是射洪縣涪江開發規劃的四個步驟。水庫正常蓄水位314m,相應庫容9500萬立方米,總庫容65438+9200萬立方米。電站額定水頭12.5m,額定引用流量418m3每秒,裝機容量48mw船閘設計能力近期為34萬噸,遠期為65萬噸。根據涪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和本項目的特點,劉舒電航項目的開發任務主要是發電和航運,同時也起到美化沱牌酒城水生態環境的作用。2013-10開始。涪江是四川省最早用於防洪的河流之壹。據記載,涪江中下遊的防洪堤早在公元835年的唐朝就已建成。以江油為例。18世紀中葉,建中大壩朱軾河堤修建於1781年,建中大壩大壩大壩河堤修建於1793年,建武都城盤宮河堤修建於1794年。綿陽的防洪起於1195年的宋朝,射洪金華的防洪大堤建於1199年,由宋朝判刑的王勛主持。射洪縣所在的太和鎮地勢低窪。"城墻位於河東岸的山邊."1734建鎮後,修築土墻防洪。自1891起,在渡口修建了竹籠卵石堤。綏寧縣劉地建於1543。1199年,王勛在三臺、射洪修建的涪江大堤,高5米多,壹級馬道,復式斷面。公元1548年,明朝綏寧縣令小用木樁填充地基,修築了200多英尺的護堤。清朝1737年,射洪縣莊修築金華鎮東門外堤,“鑄鐵款待二十四鎮,水不成問題”上述堤防所采用的壩段、材料和防沖措施,已形成現代堤防防護的雛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涪江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沿河兩岸和河中間的堤壩建設了大量的防洪抗洪工程。

1976之前,江油縣中壩鎮沿江重點堤防只有17.7公裏,防洪標準低,無法有效防禦涪江洪水。1976後,對原堤防進行加固,疏浚淤積河道,拓寬泄洪斷面。按照50年壹遇的防洪標準,中壩至張明鎮沿河新建防洪堤25.8公裏。建成後經受住了1978年9月2日和13年7月0日兩次大洪水的考驗,有效地保護了大面積農田不受洪水侵襲,使特鋼公司、江油電廠、氮肥廠等廠礦在兩次大洪水下安然無恙。

射洪、蓬溪、遂寧沿江地區,歷史上經常受洪水侵擾。建國以來,陸續修建了壹些防洪堤和救生平臺,但標準較低。1981年後,射洪、遂寧城區建成7.5公裏混凝土上斜墻防洪堤,可抵禦50年壹遇洪水,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截至目前,長江沿岸兩縣壹區已建成94項重大防洪工程,其中堤防長度達41km。在60個水壩上建造了55個救生平臺。

新中國成立40年來,涪江幹支流沿線新建和改建防洪工程數千處,各類防洪堤總長近千公裏。僅中下遊堤防就有156.28公裏,在綿陽到潼南的100多處河堤上修建了102個防洪救生平臺。無數的防洪救生工程,為長江沿岸的幾十個城鎮,上百萬畝的農田,無數的廠礦,以及汛期江中孤島上的居民提供了極大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