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誠實守信的古詩或詩歌

關於誠實守信的古詩或詩歌

1. 關於誠實守信的古詩句

關於誠實守信的古詩句 1. 關於誠信的詩句

看夜宴了嗎?

現代葛優說過:“我泱泱大國以誠信為本!”

東漢王充講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海嶽尚可傾,口諾終不移”的詩句。近代魯迅先生說過:“誠信為人之本。”

弘壹大師說過:“內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誠,乃立於天人合壹與性善論之上,無道乃誠也。”

西方人說:誠信是最好的競爭手段。

中國人說:無信不立。

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樂府詩集》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俠客行》

海嶽尚可傾,口諾終不移.-----李白

凡作人貴直,而作文貴曲。 ——明·袁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2. 有關誠信的古詩5首

有關誠信的古詩有:宋·王安石《商鞅》、三國·曹植《君子行》、唐·盧照鄰 《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唐·李白《酬崔五郎中》,唐·元結《自箴》等。

1、宋·王安石《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壹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白話釋義:從古至今,管理百姓在於講信用,說到做到。商鞅就很講信用,以壹言為重,以百金為輕。

妳們這些變法的反對派怎能隨便指責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順利推廣?2、三國·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白話釋義:經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在李樹下面,不要舉手整理帽子,免得別人懷疑妳偷瓜摘李子。借以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註意避開容易發生嫌疑的地方。

3、唐·盧照鄰 《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若有人兮天壹方,忠為衣兮信為裳。白話釋義:有遠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誠和信用作為衣裳。

4、唐·李白《酬崔五郎中》海嶽尚可傾,吐諾終不移。白話釋義:大海可以幹枯,山嶽可以倒塌,許下的諾言始終不可改變5、唐·元結《自箴》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

白話釋義:妳如果是道德完美,壹定是忠誠、耿直的人。擴展資料誠信名詞概述《禮記·祭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

《北齊書·堯雄傳》: 雄 雖武將,而性質寬厚,治民頗有誠信。《新唐書·曹華傳》:“華 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愛重士大夫,不以貴倨人,至廝豎必待以誠信,人以為難。

葉適 《太府少卿李公墓誌銘》:故參知政事 吳興 李公 ,以誠信質直事 孝宗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三十日》:壹位大領袖倒不在乎每宴壹次客,壹定要來壹套大演說的。

誠信已孚,思想已移諸實踐,不說話比說話還要偉大。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誠信。

3. 有關誠信的詩句

1.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禮記·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2.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言:言談。物:實際內容。

行:行為。恒:恒心。

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 5.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

明·薛瑄《讀書錄》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壹概以真誠為準則。 6.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唐·韓愈《原道》正心、誠意:使心思純正,意念真誠。將:打算。

有為: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必須真心誠意。

7.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文士以德行為修養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唐·韓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9.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宋·蘇轍《三論分別邪正劄子》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 10.至誠則金石為開。

《西京雜記》卷五至誠:極大的真誠。金石為開:像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被感動了。

謂真誠最能感染人。

擴展資料:

中西方誠信不同的地方: 由於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中西方在誠信之道上,不同之處有:“原善說”與“原罪說” 中國人的誠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說”的基礎之上,儒家認為人類生而具有善性,具有仁愛的“良心”,只要通過自身修養即可求得誠信之道,認為誠信源於人類的“良知”。

西方的誠信之道則是建立在“原罪說”的基礎之上,基督教認為人類生而有罪,所以種種災難隨著原罪而來到人間。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萬物的終極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人類道德的最終根源。

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認為,我們“只有照著信心而生活,而且我們只能夠這樣做,以我們的信心與祈禱,盼望那給我們以信心之上帝會幫助我們。”他認為信仰源於神。

奧古斯丁以《聖經》中的“誠信即智慧”為根據,宣稱信仰既高於理性,也高於知識,只有信仰才能給人類以真理,使人類道德完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誠信。

4. 誠信的古詩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誠是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誠信是壹切道德賴以維系的前提,誠信是壹切成功和渴望成功的人們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誠信是文明社會的基石。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壹方,忠為衣兮信為裳。

——盧照齡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中)馮玉祥 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 ——(日)松下幸之助 有其言,無其行,君子之恥也誠,乃信之本;無誠,何以言信?誠而有信,方為人生不誠則有累,誠則無累。

5. 關於“誠信”的古詩句有哪些

1、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釋義不要把金玉當成寶物,而忠誠與信用才是寶

出自《禮記·儒行》。

2、不足於行者,說過;不足於信者,誠言。

釋義行為不實在的人,說話壹定誇誇其談;不誠實守信的人,往往裝成誠懇的樣子來說話。

出自《荀子·大略》

3、不誠實誠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

釋義沒有真誠所涉及不到的,用真誠提高自己以養就能規範,從真誠去處理事情就能完美。

出自(宋)楊時《二程粹言·論道篇》。

4、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釋義誠是自然規律,追求誠是做人的規律。

出自《孟子。離婁上》

5、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釋義說話辦事,信誠在先;欺騙與胡說,那怎麽可以呢?

出自《弟子規》。

6、非直諒多聞之人,不能得直諒多聞之友。

釋義不是正直、信實、知識淵博的人,不能得到正直、信實、知識淵博的朋友。

出自(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7、華而不實,恥也。

釋義只開花不結果實,令人感到羞恥。比喻徒有漂亮的外表,無實際內容。

出自《國語·晉語》

8、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釋義人的真誠所達到壹定程度,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又稱“精誠所加,金石為虧”。

出自(漢)王充《論衡·感虛篇》。

9、君子誠以為貴。

釋義有修養的人把真誠看得非常重要。

出自《禮記·中庸》

10. 君子壹言,快馬壹鞭。

釋義壹句話說定,不再反悔。

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六·道明禪師》。

11、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釋義失去糧食,失去兵器,也不能失掉信用。

出自(元)關漢卿《獨赴單刀會》。

12、受人之托,終人之事。

釋義既然接受別人委托,就要把事情辦好。

出自(元)高則試《琵琶記》。

6. 有關誠信的古詩句

吳起守信

朝代:明代

作者:宋濂

原文: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譯文

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飯。老朋友說:“好啊,等我回來就(到妳家)吃飯。”吳起說:“我(在家裏)等待您壹起進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還沒有來,吳起不吃飯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吳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來了,才同他壹起進餐。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他堅守信用到如此程度,這是能使軍隊信服的緣由吧!要想使軍隊信服,(作為將領)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7. 關於誠信的古詩,

李白 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合下,白首太玄經。 白居易促織不成章,提壺但聞聲。

嗟哉蟲與鳥,無實有虛名。與君定交日,久要如弟兄。

何以示誠信,白水指為盟。雲雨壹為別,飛沈兩難並。

君為得風鵬,我為失水鯨。音信日已疏,恩分日已輕。

窮通尚如此,何況死與生。乃知擇交難,須有知人明。

莫將山上松,結托水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