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鄉情散文:我的壹把仁兄弟

鄉情散文:我的壹把仁兄弟

在山東特別是魯南地區,尤其是廣大的農村,不管妳在家種地還是在外上班,也不管妳是窮人還是富翁,男爺們要是沒有壹把仁兄弟,那還是怪新鮮的事兒。我在上中學時就拜了壹把仁兄弟,至今像親兄弟壹樣感情真切、友情親切、來往密切。

仁兄弟就是從小的發小、玩伴、夥計,或者後來的同學、同事、朋友,三觀壹致、情投意合、情趣相通、有***同的目標追求、有***同的理想抱負,想固定壹種長久來往的關系,然後學著三國裏的劉、關、張,通過壹定形式,論出誰大誰小,磕頭結拜而成的壹種兄弟般的關系。仁兄弟是壹種比發小更真、比玩伴更牢、比同學更親、比同事更久、比朋友更近的特殊關系,它是親情友情的揉合和濃縮,不是兄弟,勝似兄弟,通常八人為壹把,也有少於八人的,視情而定。

仁兄弟在其他省份有沒有,我沒有認真考證過。但在我的老家,卻是壹種比較盛行的鄉土文化。起初,我壹直以為我們那兒離梁山近,深受水泊梁山的好漢們影響,動輒兄弟相稱,甘願兩肋插刀。後來我查資料才知道,拜仁兄弟其實是魯南地區流行的壹種民間習俗,起源可以追溯到解放前的抗日戰爭時期,且有人作過專門的考證。因棗莊地區當時是全國著名的礦區,鐵道遊擊隊成立之前以劉洪、王強為首的壹幫好漢,就是在臨城(今薛城)、棗莊壹帶的礦區自發與日本人鬥爭。解放前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只知道搶錢,不想著礦工的死活,煤礦開采條件極差,缺少先進安全的采礦設備,經常出現各類安全事故。當時礦工們的生命是沒有保障的,活了今天沒明天,但迫於生計又不得不幹,於是礦工們就自發團結起來,結拜為異性兄弟,預備萬壹哪天自己傷亡了,好有結拜兄弟照顧自己的妻兒老小,就這樣仁兄弟文化現象壹代壹代傳下來了。現在,棗莊地區的煤礦早已實行了現代化采煤設備,安全事故幾乎為零,但這種鄉土文化卻傳承下來並輻射到周邊地區,成為壹種民俗文化。

拜仁兄弟雖是舊習俗,但並不是落後的文化,也不是該摒棄的陋習。壹把仁兄弟既不是不正常的團團夥夥,更不是低級趣味的酒肉朋友。它體現了魯南人的大義、仁義、忠義,有著幹兄弟、把兄弟、盟兄弟等不同的稱呼,但都離不開“兄弟”二字,是壹種典型的儀式親屬,是壹種危難時互幫互助的模擬親屬。“壹人有難,八方支援”,在我們老家農村常常指的是仁兄弟之間相互幫助。其實真正的支援也是壹種來往,“來而不往非禮也”,別的兄弟有難自己真心幫助,自己有困難時其他兄弟才會伸出援手。而仁兄弟只是把這種互幫的形式固化下來,又多了真實的感情而已。

壹個頭磕下去,沒有血緣關系的幾個兄弟就多了份沈甸甸的責任、多了份厚實實的情誼。平時還要“溫把子”,就是互相輪流請大家小聚,目的是維系兄弟感情長長久久。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哪家有個急難之危,仁兄弟往往和親兄弟壹樣,義不容辭地相幫。尤其是白事,仁兄弟是當仁不讓的主力,跪棚、路祭、哀奠,作用直和親兒子相差不大,讓老人風風光光地安息,這在我們魯南壹帶是地道的鄉土文化。

時光退回到我初三快畢業的時候,經過三年初中的住校生活,同學間的友情濃厚了很多,但也開始了原始的分層。學習好的成為競爭的關系、學習差的成為互勉的關系,愛打球的成為球友,愛寫詩的成為詩友,愛打鬧的成為朋友。我在初中時智商壹般、情商較低,憑著壹副忠厚老實的形象當過班長、任過團支書,也是有壹些交心的朋友的。有壹天,平時在大通鋪上睡在壹起的成賓、增遂、迎華、長勇找到我,說要拜仁兄弟。當時我們年齡小、又是學生,對仁兄弟我是既神往、又擔心,怕老師批評、怕家長反對、怕影響學習。但這幾個同學雖有的學習好、有的文藝高、有的愛熱鬧,但性格相近、情誼篤深、值得長交,我們便在臨畢業前的某壹晚,相約拜把子去。

地點選定在離學校近的南界河村孫明家。孫明的父親是壹位老師,對我們到他家拜仁兄弟不但不反對,還給出了十二分的支持。老人家做了壹桌好菜,殺了壹只公雞,把那雞血滴進酒裏;堂屋擺上香爐、點上高香、獻上貢品,讓我們跪在香案前壹人喝了壹口血酒,然後磕頭。年齡大小是早已排好了的,我年齡最大,跪在最前,後邊依次跪下去,朝香案先磕三個頭,再向孫明的父母磕頭,再互相磕頭。這壹頭磕下去,我們就成了異姓兄弟,純真的同學感情就多了份厚重的親情,我們之間也多了責任和義務。我們弟兄湊錢給老大買的帽子戴在我的頭上,意思是以後我要多動腦帶好兄弟;給老小買的鞋子穿在了成賓腳上,他年齡最小,以後要多跑腿;其他兄弟壹人壹條皮帶,意為互相拴在壹起,互為壹個整體。

拜仁兄弟的過程很復雜,儀式古老而神聖,甚至帶有壹絲絲電影裏演的幫派的意味。但其實並不是封建思想,它要的就是壹種鄭重的儀式感。面對香案祭品,兄弟作揖跪拜,從此兄弟之情便賦予了生死可托的神聖感。“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壹種厚重的儀式讓我們知道結成兄弟不是隨便的,兄弟之間的情誼延伸也不是簡單的,就象劉、關、張三人結義,壹旦結拜就要心心相印,互幫互助,永遠走下去。至今,我們弟兄幾個都事業有成,仍互來互往。由於工作關系,我們分散全國各地,有在新疆油田小有成就的,有在上海遨遊搏擊商海的,有在蘭州紮根西北的,有在老家建功立業的,但我們時常惦念、彼此掛念,偶有機會便相聚壹堂,哪家有事便真心相幫,感情上互相慰藉、事業上互相促進,三十多年過去,仍舊情深意厚、兄弟情深、手足相連。

但現在也確有個別年輕人讓仁兄弟感情不再純樸,有吃吃喝喝的,有結夥拉幫的、也有為了利益爭吵的、更有經濟糾紛散夥的,讓仁兄弟這壹鄉土文化變了味。但仁兄弟這壹特有的鄉情應該傳承、這壹特有的文化應該延續。我們追求的應該是濃濃的兄弟情、純純的兄弟份,清清的兄弟誼,而不是充滿銅臭味的不正當交往,當幹部不能以仁兄弟拉幫結派、在農村不能以仁兄弟禍害鄉鄰、到商海不能以仁兄弟坑蒙拐騙,在 社會 不能以仁兄弟耀武揚威。

要像我的這把仁兄弟,情真意切、感情篤厚;只有情義切、沒有江湖氣,只有互牽掛、沒有利紛爭。如兄弟、似朋友、像親人,天南海北牽著心、城市鄉村連著魂。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系刪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