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故事相關內容推薦↓↓↓
★魯迅的勵誌故事★
★小學國學經典故事★
★關於生活正能量的小故事★
★晨會的人生哲學故事★
★壹年級數學有趣的故事★
陳獨秀故事1
1897年8月,安徽懷寧,壹場門當戶對的盛大婚禮正在舉行。在賓朋的歡呼聲中,18歲的陳獨秀與時任安徽統帥部副司令員高的女兒高大中喜結良緣。俗話說,女大三捧金磚。作為壹個家世很好的高官,她只比陳獨秀大三歲,家世和長相都無可挑剔,而少年得誌的陳獨秀前途光明。這是壹段特別樂觀的婚姻。
起初,年輕夫婦也可以被稱為豎琴和歌曲。在過去的十年裏,高的家庭增加了三男兩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婚後,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在杭州留學的陳獨秀進行反清宣傳活動。他被通緝,最後逃到日本。回國後,陳獨秀成了高大忠眼中的“怪人”,而他的妻子高大忠則成了不折不扣的“古董”。自從母親去世後,陳獨秀很少回家。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幾乎放棄了普通人的家庭幸福。聚少離多,加上性格和才華的深刻差異,夫妻越來越冷漠。
作為壹個接受了封建傳統教育的妻子,高大忠希望丈夫能守規矩,所以對陳獨秀的行為表示排斥,甚至加以制止。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陳獨秀,偶爾回來面對的是無休止的嘮叨和責罵,這讓他更加厭惡這種包辦婚姻和老氣橫秋的妻子。導致家庭不和諧,口舌之爭在所難免。日復壹日,家不再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地方,而是在親情和冷漠之後,成為囚禁自由的監獄。
就在他們的婚姻陷入僵局的時候,有壹天,高家迎來了壹位意想不到的客人——高大中同父異母的妹妹高俊曼。高俊曼本名少數民族,妹妹10歲。她從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潑熱情。在北京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時,她特別喜歡姐夫發表的作品。帶著欽佩和仰慕,她進入了陳獨秀那裏停滯不前的婚姻生活。
陳獨秀並沒有太在意這些世俗的關系,但高俊曼時尚的穿著、燦爛的笑容、新潮的思想、不凡的談吐還是讓他耳目壹新。於是,高俊曼通過各種機會單獨接觸陳獨秀,或促膝談心,或沿著小路漫步。在緊張的關系中,陳獨秀對她新女性的壹切行為感到驚喜。在大眾看來,妹妹的到來或許會給這個家庭帶來活力。她從不懷疑丈夫和姐姐的溝通會有什麽問題。但感情是壹場燎原之火,稍有風吹草動,就無法遏制,無法撲滅。
壹顆粉絲的心,渴望沖破藩籬,找到慰藉的方向,把討論變成了約會,親情變成了愛情,情感在愛與仰慕中升華,日子每壹分鐘都難以割舍。當他們警覺到危險的時候,已經深陷對方的泥潭,無法自拔。
面對接踵而至的流言蜚語和世俗家庭的壓力,前衛的高俊曼毫不理會,而樂於打破枷鎖的陳獨秀卻對人言聽計從,批評之聲實際上讓離經叛道的兩個“造反派”抱得更緊了。在各種打壓絞殺無效後,高調“自由戀愛”被逐出家門。
1910年,帶著對愛情的憧憬,他們壹起來到杭州,正式同居。當時陳獨秀在杭州陸軍小學當老師,陪同的是衣著光鮮的高俊曼。他們參觀了,聽了秦的詩。"徜徉在湖光山色之間,他們彼此非常享受."。
新歡短暫,舊愛長久。面對丈夫的背叛和姐姐的掠奪,在家鄉恪守婦道的高大忠承受著錐心之痛卻又無能為力。他只能忍辱負重,照常去孝順和照顧孩子。她沒有大吵大鬧,也不想把自己的家醜暴露在公眾面前。她只是窒息,整天關著門。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陳獨秀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高俊曼陪他回了安徽。不久,他們的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1913、二次革命失敗後,面對追殺,陳獨秀不得不再次逃離家鄉。在逃命的那些年裏,高俊曼從未放棄,飽經風霜,承擔起所有家務和撫養孩子的重任。只是動蕩的生活摧殘了她的身體。她患有肺結核,整天咳血。但她不後悔。真正讓她害怕的是陳獨秀對家庭關系的偏執。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高大忠的兩個兒子來此謀生。作為姑姑和繼母,高君曼想把孩子接回家住宿,沒想到陳獨秀堅決拒絕,並稱她“婦人之仁”。見陳獨秀如此不近人情,兩人開始爭吵,後來,竟然動了手。
因為久病不愈,從1922開始,已經遷居北京的陳獨秀開始對高俊曼冷淡,盛傳他另有所美。內心驕傲的高俊曼怎麽可能受得了這樣的待遇?絕望的他帶著孩子在1925搬到了南京。從那以後,他們分開了,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
1930年9月,高大忠在家鄉走完了人生的第55個春秋。高俊曼帶著兩個孩子為妹妹哀悼。時光飛逝。20多年過去了,家裏人還是討厭她。壹年後,孤立無援的她舊病未愈又添新病,最終在南京病逝。
在陳獨秀的壹生中,易* * *有過四段戀情。高俊曼走後,逐漸喜歡上了壹位女博士石誌英,並公開同居。在他晚年窮困潦倒的時候,壹個相差30歲的女人潘蘭珍陪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1942年,陳獨秀在重慶逝世。臨終之際,他或許終於明白了夫妻同甘共苦,不離不棄的意義。然而,面對陳獨秀的感情往事,這對美麗的高氏姐妹,雖然性格完全不同,卻有著相似的悲劇命運。
陳獨秀的故事2
1879 10 10月9日,陳獨秀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幾個月後,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從小就是壹個沒有父親的孩子。
父親不在時,他的祖父負責陳獨秀的教育。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教育,在他心煩意亂的時候就打陳獨秀,但陳獨秀無論如何都沒有哭。老爺爺基本上對這個孩子很失望,認為這是他家的不祥之兆。
其實是他爺爺想多了,後來陳獨秀讓這個姓氏載入史冊。
祖父對陳獨秀影響很深,他中毒太深。
他小時候的經歷被直接抄襲了。當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他把祖父對待自己的手段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對幾個孩子特別嚴格。比如,為了讓孩子磨練意誌,他們讓兩個兒子睡在圖書館的地板上,自己出去打工謀生。
出身家庭的影響。
1896,陳獨秀考上了秀才。
1897年8月,成為秀才的陳獨秀得寵,被家人選中,嫁給了壹個叫高的官員的女兒高曉嵐。
1899年,陳秀彩發表反清言論,直接被學院開除。
兩年後的1901年,陳秀彩沒有停止他的反清宣傳活動,清政府看不下去了。他被通緝,於是從安慶逃到日本,到東京師範學校上速成班。
陳獨秀的故事3
就在他們的婚姻陷入僵局的時候,有壹天,高家迎來了壹位意想不到的客人——高大中同父異母的妹妹高俊曼。高俊曼本名少數民族,妹妹10歲。她從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潑熱情。在北京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時,她特別喜歡姐夫發表的作品。帶著欽佩和仰慕,她進入了陳獨秀那裏停滯不前的婚姻生活。
陳獨秀並沒有太在意這些世俗的關系,但高俊曼時尚的穿著、燦爛的笑容、新潮的思想、不凡的談吐還是讓他耳目壹新。於是,高俊曼通過各種機會單獨接觸陳獨秀,或促膝談心,或沿著小路漫步。在緊張的關系中,陳獨秀對她新女性的壹切行為感到驚喜。在大眾看來,妹妹的到來或許會給這個家庭帶來活力。她從不懷疑丈夫和姐姐的溝通會有什麽問題。但感情是壹場燎原之火,稍有風吹草動,就無法遏制,無法撲滅。
壹顆粉絲的心,渴望沖破藩籬,找到慰藉的方向,把討論變成了約會,親情變成了愛情,情感在愛與仰慕中升華,日子每壹分鐘都難以割舍。當他們警覺到危險的時候,已經深陷對方的泥潭,無法自拔。
面對接踵而至的流言蜚語和世俗家庭的壓力,前衛的高俊曼毫不理會,而樂於打破枷鎖的陳獨秀卻對人言聽計從,批評之聲實際上讓離經叛道的兩個“造反派”抱得更緊了。在各種打壓絞殺無效後,高調“自由戀愛”被逐出家門。
陳獨秀的故事4
陳獨秀在《施安自傳》中寫道:“我從小就是壹個沒有父親的孩子。記得小時候家住安徽懷寧縣。我記得有個嚴厲的爺爺,有個能幹慈愛的媽媽,有個阿彌陀佛的大哥哥。”
陳獨秀還寫道:“我記得我年輕的時候,我家住在安徽懷寧縣。”。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和他的祖父壹起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他的課程包括《聖紫晶》、《百家姓》和《遊學瓊林》。再大壹點的時候,他學了四書五經。這位爺爺對兒孫管教很嚴,被稱為“白胡子爺爺”。鄰居家的孩子壹哭,只要壹說白胡子爺爺來了,就不哭了。陳獨秀在《施安自傳》中這樣描述他的童年:
我爺爺從六歲開始教我讀書,壹直教到八九歲。我從小就有點小聰明,但是這種小聰明害了我。他從來不關註我大哥讀書,卻看上了我。他恨不得我壹年讀完四書五經才心滿意足。四書五經剛好夠用。我最怕《左傳》。幸好這位爺爺可能不知道“三禮”的重要性,不然就要了我的命。我背不出來,惹他生氣打架還是小事;最讓他氣憤的是,他氣得幾乎發狂,咬牙切齒。太可怕了,無論我被打得多慘,我都沒有哭過。他不止壹次憤怒而悲傷地罵:“這個小東西,長大後壹定是個殺人不眨眼的窮兇極惡的強盜。真是他家的不幸!”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陳獨秀是壹個很聰明的孩子,也是壹個很固執的孩子。他讀了聖紫晶的《左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對他未來的生活和工作非常有用。
1889年,陳獨秀的祖父去世。家裏請過“幾個老師”,他“不滿意”。當他十二三歲的時候,他不得不由他的大哥紀萌教他閱讀。紀萌是政府的進貢學生,也是壹名學者出身的學士。用陳獨秀的知識來教他,還是可以的。陳獨秀在《石安自傳》中說:“大哥知道我不喜歡八股。除了復習經典,我還讀了新教的《昭明文選》。每次讀它們我也頭疼,漸漸讀起來有味道了,更看不起八股了。”那時候不學四書五經,看不起八股文,簡直就是叛教。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認為,壹個秀才唯壹正確的道路就是走科舉仕途,考秀才,舉人從中,做秀才,做狀元;有了名氣,才能升官發財。陳家也不例外。
陳獨秀的母親總是用親切的話語規勸他:“兒子,妳壹定要好好學習。等妳以後好好讀完了,為妳爸爸爭口氣,那就是妳的恥辱了。妳爸爸學了壹輩子,也沒考上!”壹方面,我媽嚴令教八股革命,我弟看不起八股,不肯學。紀萌被夾在中間。直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陳獨秀才17歲。離縣考只有壹兩個月了,孟繼才硬著頭皮對陳獨秀說,“考試期近了,妳得讀八股文!”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我們只好順其自然。他對弟弟的不相容反應敏捷,向母親做了壹些虛假的報告,以博取母親的喜悅和寬慰。縣裏考試,自然排名很靠後,大學考試到期,師傅出的題目是“魚鱉打不過食木”。經過考試,陳獨秀居然考了第壹名。他在《石安自傳》中這樣描述:
對於這樣壹個不合理的話題,我也用了不合理的文章來處理。我選取了《康熙字經》中所有難懂的鳥獸植物古文和荒誕古文。不管不管三七二十壹,牛頭不對馬嘴。馬的嘴裏塞滿了科舉論文,他正在收拾試卷準備交卷。山東的大師傅親自過來收我的卷子。他翻看了我的卷子大概兩三行,說:“停,不要!”聽到這裏我真的很震驚,不知道自己陷入了多大的災難。簡單看完整篇文章,他睜大眼睛,把我從頭到腳看了壹遍。他問我為什麽十幾歲,不考幼兒。我說童生今年十七歲。他點頭說:“我還年輕。回家好好學習吧。”我回家把稿子交給大哥。看完稿子,大哥皺著眉頭,沈默了壹個小時。我這種情況,參加考試已經是敷衍我媽了,沒什麽大不了的。這個時候看到大哥那樣失望,讓我有點難受。誰也想不到,我這壹篇看不懂的文章,竟然騙過了看不懂的師傅,讓我得了第壹名,這讓我更加鄙視科舉。
截取是測試八股文的壹個例子。陳獨秀的論文現在找不到了,但當時的考官普遍博覽群書。如果真的像陳獨秀說的“不管三七二十壹,牛頭不對馬嘴”,大師也不會把他當第壹名。陳獨秀從小就是天才。他能把《文選》和《康熙正典》裏的飛禽、走獸、植物、荒誕的古文,放到壹篇文章裏,這才是大師把他放在第壹位的真正原因。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八月,陳獨秀第壹次離開母親,前往南京參加鄉試。同行的還有他大哥,他老公,安慶的同學。陳獨秀對科舉和八股不感興趣。他在《世安自傳》中說,他只是想“考個舉人,好讓我將來專心做點正經學問”,並補充說:“至於寫字,我喜歡碑文。我大哥壹直勸我學亭式。心裏真是好笑。我已經下定決心考個舉人,再也不想考了。我們兄弟感情極好。雖然他們的意見中沒有什麽不沖突的,也沒有什麽按照他的話去做,但他們始終保持著溫和的態度,拒絕口頭反駁他,以免傷害兄弟姐妹的感情。”無奈之下,只好硬著頭皮挺過了這場劫難。在《施安自傳》中,是這樣描述的:
在八月的第七天,我們將參加入學考試。我帶了壹個考試籃,壹個書箱,文具,食物,壹個做飯用的鍋爐,油布,壹輩子都盡力了。要不是我大哥幫我拿試卷,我早就被擠死在人群裏了。他壹進考棚,三魂就嚇跑了兩個半魂。每個長度超過10英尺的角都有幾十或幾百個細胞。這些牢房和現在的警察牢房壹樣大,但要低得多。長人站在裏面低頭。這就是當時科舉出身的長輩以嘗過“短房”為榮的“短房”。當然,低矮的房子三面凹凸不平的磚墻從來沒有抹過石灰,裏面的蜘蛛網和灰塵都滿了,清理起來很容易。坐進去,在妳面前放壹塊板子,哪怕是壹張桌子。當妳起床時,妳不必坐在那裏睡覺。壹個小號裏總有壹兩個空號,是這個小號的公共廁所,考場專用術語叫“屎號”;不鬧鬼,不把自己的缺德事寫在試卷上,或者用墨盒潑在試卷上,就貼了,然後進去第二局。如果妳不幸坐進了“屎號”,三天臭不可聞,做了壞事還會被批評。那年八月中旬南京的天氣還是酷熱難耐。大家都掛起了篷布遮擋陽光,門正對著高墻。中間只有壹個半人可以進出。壹條長長的小巷籠罩著壹絲微光。所有人掛上篷布後,連壹絲光亮都沒有露出來。空氣簡直無法流通。對面墻上每個人都拿著做飯用的鍋爐,每個人都在做飯。另外,天氣晴朗。我對烹飪壹無所知。我總是吃半熟或煮熟或煨九天的面條。有壹件事讓我印象最深:第壹次考試的時候,我看到徐州有壹個胖子,頭上紮著壹條大辮子,光著身子,腳上穿著壹雙破鞋子,手裏拿著壹張試卷,在壹條像火壹樣的長巷子裏走來走去,上下搖著頭,用壹種奇怪的聲音念著他那篇得意的文章,使勁地打著大腿,貼了上去。這個題目會在中間!"
陳獨秀以親身經歷描述了大清南京城考的場景。他帶著巨大的勇氣走出了這個汙穢的考場。《世安自傳》說:“今將中之君,使我目瞪口呆。”這兩個頭銜中,我不看他,他卻想到了所有候選人的奇怪現狀;從那些奇奇怪怪的情況,聯想到這些動物的成功,國家和人民會有怎樣的苦難;所以就聯想到蔡倫的所謂大典,簡單來說就是每隔幾年就把這些猴子和熊搬出來開個動物展;所以和所有國家制度都有關聯,恐怕都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我終於覺得梁啟超的課在時事報紙上說的有壹定道理!這是我從選惡派轉向梁康派的最大動力。
他的行為粉碎了他母親、大哥和陳家的希望。陳獨秀說:“他們真沒想到,我把康黨、亂黨、* * *產黨壹個個搞出來,把他們嚇壞了,而不是做舉人、做學問、做狀元。”
陳獨秀的故事5
小時候,陳獨秀是個奇怪的孩子。不管怎麽挨打,他從來不哭,這讓他嚴厲可怕的爺爺幾乎氣瘋了。爺爺不止壹次憤怒而悲傷地罵:“這小東西將來長大了,壹定是個殺人不眨眼的窮兇極惡的強盜。真是家庭不幸啊!”爺爺看人很有眼光,這個孩子長大後真的成了20世紀中國的盜火者普羅米修斯。
1903年,25歲的陳獨秀留學日本。當時,清代湖北留日學生的學監余姚腐敗頑固,極力壓制進步學生。壹怒之下,三名血氣方剛的青年闖入姚的房間,將他按倒在地。張繼抱著他的腰,鄒容抱著他的頭,陳獨秀揮著手,哢嚓壹聲割斷了姚的辮子。對陳獨秀來說,這壹刻很有象征意義——他壹生走的路就選在了這把剪刀裏。他畢生奮鬥的,就是剪掉國魂裏的“辮子”。
頭上的辮子好剪,靈魂裏的辮子不好剪。所以,這條路是壹條悲劇的路。辛亥前後的十幾年,陳獨秀背著雙肩包,打著傘,走遍了江淮壹帶,到處尋找革命同誌。在很多活動中,他以辦報辦刊為核心。1904年創辦《安徽日報》,編輯、排版、校對、發行、郵寄,都是他自己幹的。三餐吃粥,臭蟲飽,不苦。他辦了幾十份報紙和期刊。“我辦雜誌十年了,民族思想都變了。”這沒有什麽可誇耀的。新文化運動前夕,陳獨秀是新派獨樹壹幟的思想領袖。當時蔡元培、胡適、魯迅的影響都遠遠落後於他。陳在《消除三害》壹文中,指出中國的三害是“官、兵、政”,真是壹針見血,比韓非的“五誤”更中肯。50年代的所謂“三害”,只能算是笑柄。陳還說,“社會的脊梁應該站出來,組織有政治主張和良知、依靠國民作後盾的政黨,消滅沒有政治主張和良知、依靠特種部隊作後盾的政黨。”他開始意識到政黨的重要性。但是,他本質上是壹個性情中人,是政黨所不能容忍的,即使是他自己創造的政黨。
陳獨秀在北大讀文科大四的兩年,是他壹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這期間最驚險的壹幕發生在1919年6月11日的新世界屋頂花園。那天晚上,陳獨秀41歲的獨立高樓裏,滿是袖子,給下層露臺看電影的人發傳單。這是前無古人的舉動,愛惜羽毛的教授以後不敢效仿。想象壹個最高學府的文科學長,應該衣著光鮮,溫文爾雅,端莊賢淑,最好是賈政那樣的。陳的所作所為是出格的。但陳說:“我先生若有學問而不能應用,則為中國舊式學者,非二十世紀新青年。”他壹生都在自稱“新青年”。
入獄後,陳獨秀的痛苦迅速觸動了國人的心靈。中國第壹次把歷代的文字獄、迫害、殺戮全部由知識分子壹人承擔,與大眾無關。這壹次,大眾與知識分子密切相關。李心柏在《每周評論》上發表了壹首短詩《陳淮獨秀》:“照他們看來,我們普通人是受苦的。/按照妳的看法,他們在受苦。/他們不想受苦,所以妳受苦。/妳在為我們受苦。”這首沒有被關註的小詩,蘊含著相當豐富的信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定位自己?詩中的人稱轉換巧妙地解釋了知識分子的立場:妳-他們-我們,痛苦是“妳”必須承受的。
1921年7月23日,陳獨秀在中國大學被默認當選為_ _。遠在廣州的陳聽到這個消息後應該是什麽感受?興奮,驚訝,冷靜,懷疑,恐懼?8年後,1929年11月15日,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於開除陳獨秀黨籍的決議。陳聽到這個消息是什麽感覺?這種政治遊戲規則,不是陳這種“俠義剛強,豪情萬丈,風波頻發”的狂人所能理解和操作的。陳獨秀只能是陳獨秀,絕不可能形成“陳獨秀黨”或“陳獨秀黨”。後來他的托洛茨基學生又把他開除出托洛茨基黨,也在情理之中。
1932年10月15日晚,生病在家休養的陳獨秀最後壹次被捕。被捕後,新疆省主席金、湖南縣長何鍵以及國民黨省、市、縣、鄉的許多“黨部”紛紛致電中央,要求“嚴懲”、“極刑”、“速處”。與此同時,江西瑞金以《陳獨秀在上海被捕即使領袖被取消》為題,出版了《中華蘇維埃* * *和中華民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國》。這可能是30年代初兩黨唯壹擁有的* * *知識。兩個自稱革命的政黨都想除掉這個“中國革命史上的大彗星”(在傅斯年),這實在耐人尋味。《紅色中國》發表了許多社論,說“陳獨秀脫黨後,向資產階級投降當了走狗,充當了‘反革命先鋒’”。《中央日報》也發表社論,宣稱“任何反對顛覆國民黨企圖的人都是叛國”。相映成趣。
“漫漫長路,白發汙紅塵。大海有多大?龍怎麽馴服?”陳獨秀是革命家,而不是政治家。政治家是沒有人情味、沒有人性、沒有心肝的,而革命者則是單純、天真、固執、頑強的俠士學者的結晶,也就是葛蘭西所說的“哲學的實踐者”。陳在法庭上慷慨陳詞:"自弱冠以來,他壹直反抗清朝皇帝、北洋軍閥、封建主義、帝國主義,並叫囂著改造中國,實現自由社會。"他的熱情從來沒有冷卻過,難怪比他小很多的胡適羨慕他的“年輕”。學生傅斯年談世界大勢,悲觀地說:“十月革命本來是人類命運的偉大轉折,但現在法西斯的黑暗勢力將遍布世界,所謂紅色變得比黑色勢力更黑暗,造謠、誹謗、殺戮...我怕我們人類會走到最後的下場!”陳堅定地說:“即使整個世界都隱藏在黑暗中,只要我們幾個人不向黑暗屈服,我們就可以相信我們有能力清除天空。”
《獨秀文存》是本世紀中國最具吸引力的藏品之壹。1939年,等人勸陳去延安。當時中央想把陳弄到延安,不讓他在外面鬼混。但陳拒絕了。他說大昭死了,他死了很久了。黨中央沒有壹個可靠的人。“如果他們開會,我該怎麽辦?”不歡而散。中國領導人沒有讀過杜存,也沒有看透陳獨秀:誰也不能“養”他。同樣的道理,今天我們又能指望千千萬萬“養大”的文人寫出什麽樣的字呢?
晚年在江津的生活很悲慘,但很自由。蔣介石的資助被他拒絕,胡適讓他去美國寫自傳的建議也被拒絕。他只接受了同事和北大學生的幫助。陳晚年做了兩件事:壹是重新評估壹切價值觀,“徹底推翻我以前的看法”。老年人通常知錯不改,陳獨秀則相反。他對自己早年信奉的“主義”進行了徹底的反思和清理。這種否定自己的勇氣是最珍貴的。
另壹項工作是語言學的研究。陳的最後壹本書是《古代陰陽互用倒表》。二十世紀下半葉,語言學成為人文學科中的顯學,觀念的突破首先在語言學中實現。壹些偉大的思想家是語言學家,如維根斯坦、海德格爾、福柯、羅蘭·巴特和哈貝馬斯...陳獨秀選擇語言學,並不是陶淵明式的,尋找壹條合適的道路,尋找壹個溫暖的桃花源,而只是像他爬上新大陸的屋頂,散發傳單的行為。天地大氣動蕩,只有真正的“龍”才能體會。整個20世紀,中國人過著“蝸居”的生活。有多少人可以被稱為“龍”?
陳獨秀故事優秀範文相關文章:
★陳獨秀故事五選。
★陳獨秀主要事跡。
★陳獨秀身上有哪些故事?
★五篇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範文精選。
★大復興之初評論5篇。
★黃繼光讀書筆記優秀隨筆5篇。
var _ HMT = _ HMT | |[];(function(){ var hm = document . createelement(" script ");hm.src = "/hm.js?8 a6b 92 a 28 ca 051cd 1 a9f 6 beca 8 DCE 12e ";var s = document . getelementsbytagname(" script ")[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