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學習《詩經》,得邊讀詩邊讀史,這樣才能把有些詩讀明白,比如《擊鼓》。
春秋時的衛國多昏聵荒唐之君,自從衛懿公玩鶴喪國之後,衛國徹底陷入流離戰亂之中。齊桓公也確實有春秋“霸主”的氣魄,他伸出援手,慷慨相助,幫助衛國打走了夷狄不說,還送糧食送車馬送豬牛羊等,幫穆公在漕邑安住下來,穆公於是招兵築城。後來文公遷居楚丘,又開始建城市營宮室。這就是《擊鼓》中的“土國城漕”。不僅如此,衛國還有“國際”間的戰爭。所有這壹切,都需要大量的兵士,衛國的老百姓在君王的政治遊戲中艱辛度日,生死難料。戰爭到來時,沖鋒廝殺,敵人退去後,築城建宮。國君換了壹個又壹個,城池修了壹次又壹次,戰爭打了壹場又壹場,兵士死了壹批又壹批。但是,硝煙仿佛依然看不到盡頭,宮城似乎永遠也修個沒完,當年輕的士兵頭枕戈矛酣夢未醒之際,鏜鏜的戰鼓聲再次響起,又壹次大規模的用兵開始了。
有人說《擊鼓》是壹首反戰詩,也有人說這是壹首愛情詩,各說其理。而我,卻從這首詩中看到詩人對命運無常的感嘆。
在簡潔的背景介紹之後,詩人立刻進入了對命運無常的無奈嘆息之中。多麽倒黴!那麽多的士兵都可以留下來修築城池,而只有我要隨部隊南行出征!相對於外出打仗生命隨時可能消隕這壹可怕後果來說,辛苦異常的修築城池也要好得多,不用背井離鄉,不用骨肉分離,不用長途跋涉,不用沖鋒陷陣,離安全更近壹些,離死亡的距離更遠壹些。所以,每壹個人都想留下來,可最終會有哪些人能留下來呢?誰能決定這壹切呢?命運。而詩人,這次被命運拋棄。所以,在跟隨著孫子仲南行的路上,詩人猶在氣悶:我獨南行!壹個“獨”字,分明無理,南行的人多了去了,可實則道盡了抱怨和悲哀之氣!那麽多人都可以留下來,為什麽只有我不能呢?相對於那麽多人,為什麽我偏偏就沒有被選中?!
好吧,既然自己決定不了命運,那就把自己交給命運吧。長期征戰在外,不知何日是歸期!全盛少年,白發征夫,憂心忡忡,望眼欲穿!住在哪裏?何處休息?全不知道!更倒黴的是,詩人竟然丟失了戰馬!真是人生處處是意外啊!就連自己能僥幸活著,也是意外,更僥幸的意外是,他竟然在樹林中找到了馬!
呵呵,壹切都讓人想不到!誰會知道自己的生死?誰又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壹切都是未知。所以,回想當年喜結連理之時,他和美麗的姑娘立下誓言,無論離合,不管生死,他們都要十指相扣,同生***死,直到鬢發成霜。可美好愛情的堅貞誓言,又怎能敵過現實的殘酷和命運的無常!我們連自己的人生都無法把控,又怎能抵擋兩個人命運錯雜的安排?縱然我情如磐石不移,妳愛如蒲葦堅韌,又能如何?就像現在,妳我生生分離,怎能相守?妳我遠隔千裏,如何踐約?
生活在戰亂的年代,誰也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每個人在無常的命運之手的撥弄下,在人生的河流中沈浮不定。不管曾經的誓言多麽擲地有聲,但此時此刻,它已如絲絲縷縷的白雲,完全飄散在浩渺的時空。
讀這首詩,詩中對命運無奈的悲哀時時撞擊著我,作為個體的人在大事件大時代面前顯得多麽無力、多麽渺小,如風中的壹粒細沙,如空中的壹只蜉蝣。然而,風停後的沙丘宛如雕塑,蜉蝣壹天的生命倍加璀璨!所以,無論命運多麽的無常,我們都要珍惜片刻的美好;正因生命如此的無常,所以更需要彼此的力量***同去對抗。詩人經歷了無盡的磨難和驚險之後,電光石火般地想起了曾經的誓言!和眼前死寂蕭瑟的戰場相比,四目相對十指相扣的溫馨足以讓壹個沾滿鮮血的臉龐露出笑容!是啊,現在雖然無法實現唯美的誓言,但立誓的感動和美好的憧憬卻永遠能喚起他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情愫,讓他在冰冷血腥的戰場上感受到溫暖,讓他在痛苦和絕望之時還殘存最後的希望,幫他對抗生命中紛至沓來的意外和命運無情的考驗。
所以當每壹場戰事結束,他肯定會不斷告誡自己:堅持下來,我要回去,踐行諾言,與她相偎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