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李清照
永遠記得西亭①黃昏,沈醉②不知歸途。
邢靜(3)晚歸船,誤入蓮花深處(4)。
爭渡,爭渡(5),開鷗鷺池。
給…作註解
(1)西亭:溪邊的亭子。
② chén醉酒:醉酒。
③疲憊:有型滿足。
4荷花:荷花。
⑤穿越:如何把船劃出去;爭議:如何。
翻譯
那是多麽快樂的壹天啊!醉意未消,暮色蒼茫,泛舟誤入荷花深處,驚動水鳥,使其俱飛。如此美景,詩人怎能不滿足自己開朗的心?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回憶往事的詩。幾個字看似隨意冒出來,實則珍貴如金,句句蘊含深意。前兩句,寫陶醉和激動的心情。然後寫“興金”回家,“誤入”荷塘深處,更是引人入勝。最後壹句,純真無邪,沒完沒了。
“常吉”這句話平淡自然和諧,很自然地把讀者引向她所創造的文字境界。《長記》明確說地點在“西亭”,時間是“日落”。宴會後,作者醉得認不出回去的路了。“陶醉”二字道出了作者內心的喜悅,“不知歸途”也壹波三折地傳達了作者揮之不去的情懷。看來這是壹次非常愉快的旅行,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果不其然,下面兩句“興金”把這種興趣更上了壹層樓,興金回到了船上。那麽,邢進呢?只是說明興趣高,不想回船上。“誤入歧途”這句話流暢自然,沒有斧鑿的痕跡,與前面“不知道回去的路”這句話相呼應,表現了主人公的忘性。
盛開的荷花間有壹只小船在搖曳,船上有年輕的才女。如此美麗的景色突然躍然紙上,躍然眼前。壹連兩個“掙紮”,表達了主人公渴望從迷途中找到出路的焦慮。正是因為“爭渡”,才“驚起了壹灘鷗鷺”,嚇退了所有停在島上的水鳥。話至此戛然而止,言盡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詩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段,把動人的景色和作者愉悅的心情結合在壹起,寫出了作者年輕時的好心情,讓人想和她壹起泛舟,沈醉其中。俗話說“少年的情懷是天生的”,這首詩不雕琢,充滿了自然美。
這是李清照回憶出洋時寫的。
作者簡介
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本名易安,壹生顛沛流離,被譽為“千古第壹才女”。父親李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丈夫趙明誠是考據學者。早年生活優裕,曾與明城* * *合作收集整理字畫石。金兵大軍進入中原,在南方居住。明成病死,處境落寞。他的歌詞中,前期寫自己的閑適生活,後期感嘆自己的人生經歷,感慨萬千,有些還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線描,自成壹派,語言優美。在詞論上,強調和合,崇尚雅、情,提出詞“異於壹家”論,反對寫詩的方法。他會寫詩,但保存不多。他的壹些詩年代久遠,抒情性強,與他的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失傳。後人有虞書詞集。今有《李清照校註集》。
李清照從小生活在壹個文學氛圍濃厚的家庭。她受到了家族知識、智慧和洞察力的影響,天賦異稟。所以“少年起詩名,能養前人”(王拙《藍鳳滿誌》),曾為當時著名文學家、蘇軾大弟子晁所推崇。朱編《風月詩話》卷上說,李清照“擅文,尤擅詩詞,晁武學稱之為士大夫”。《說蘭》第四十六卷引用《瑞桂堂閑情錄》說她“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在近代大放異彩”。朱昱的《周萍柯譚》在該卷中稱贊她為“詩文堪與古代作者媲美”。
少年時期,李清照隨父親生活在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尤其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寫詩,她也開始在詞界嶄露頭角,寫出了被後人廣為傳誦的名句《如夢》(昨夜雨過天晴,風驟吹)。此話壹出,在全京城引起了轟動。“當時文士皆鼓掌,無壹可教”(《堯山堂外集》卷五十四)。李清照讀了《讀中興碑頌》這首名詩後,立即寫出了《無錫中興頌》和《張文倩中興頌》兩首驚人之作。這首詩縱橫評論興亡,總結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興亡的歷史教訓,警示宋朝統治者“夏商有前車之鑒,史為今史”。壹個初來乍到的女孩子,能表達出對國家如此深切的關註和焦慮,不能不讓世人刮目相看。所以宋周的《清波雜誌》認為這兩首詩是“女子所作,多人所作。壹個有思想的人能做什麽?”明代陳泓旭《寒夜錄》對這兩首詩的評價是:“奇絕輝煌,有駝峰、林胸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