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起源
在地質時期,海南島原本與中國大陸相關聯,但在人類出現的第四紀與大陸分離,形成了寬15 ~ 30公裏的瓊州海峽。這個島孤立在南海中,因此得名“海南島”。歷史上海南島有三個古稱:朱雅、魚兒和瓊臺。文獻記載,“朱雅”源於“郡在海崖岸邊,產珍珠”,故名“朱雅”;“博爾”源於海南島古代部落的刺繡習俗。因在臉上雕刻圖案,塗上顏色,耳朵上垂下裝飾耳環而得名。”瓊臺”源於“白石中有瓊山,土石皆白潤”。宋神宗熙寧年間,瓊州置瓊關安撫京師駐地,故稱瓊臺。根據考古工作發現的200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歷史文獻,推斷海南島至少在6000年前就已存在,並有人類活動。據《瓊州縣誌》記載,秦代的海南屬於其邊遠地區,沒有建制。西漢元年(公元前110),建立了渤、朱雅兩郡。到了元帝元初第三年(三原前46年),只有壹個縣叫“諸鹿縣”。南北朝時,梁武帝建州,稱為“崖州”。隋代有林鎮、朱雅兩縣,唐代有雅州、瓊州、周振、儋州、萬州五縣。到了宋朝,壹州三軍,瓊州領五郡,南寧領三郡,萬安領兩郡,濟陽領三鎮。元代海南的建制大多與宋朝相似,沒有大的變化。明代海南設瓊州府,統領乃、萬、雅三州10郡。清代海南的建制仍沿襲明朝。民國初年,海南棄道設民政廳,後改為行政都寨區和特別行政區。解放後,海南改為行政區,設有行政公署,1988建省,稱海南省。海南的建制沿革,從漢初瓊崖設縣到1988年建省,歷時2098年。隨著朝代的更替,地名也經常發生變化,所以海南地名被稱為“崖州”、“瓊州”、“瓊崖”。在詩詞碑刻中,有“海外”、“南極”、“天涯”、“海角”、“南天”等名稱。“海南”這個名稱只是在宋代才頻繁出現,民國以後才被廣泛使用。其作為海南地方行政區的正式稱謂是解放後1951年,稱“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升級為省,簡稱“海南省”或“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