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註釋
1、選自《陳子昂集》。
2、幽州臺:即薊北樓,故指在今北京市西南。
3、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4、愴然:悲傷的樣子。
5、涕:古時指眼淚。
6 、前:向前看。
7 、念:想到。
8、薊北樓:黃金臺、幽州臺
譯文
-直譯-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
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
獨自憑吊,我眼淚縱橫淒惻悲愁!
-意譯-
回頭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壹個效法古賢的後人,我真是生不逢時啊。想到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寫作背景
公元六九六年,契丹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采納,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有壹天他登上了幽州臺,想起了戰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賞析
唐代是中國詩壇上最熱鬧的壹個時代,要說還有孤獨的詩人,人們大概都會想到賈島和孟郊。“郊寒島瘦”,留給人們的印象,都是踽踽獨步,苦苦行吟。然而千秋中華,歷代文人雅士們各有其群落,賈島孟郊亦不例外。孟郊不過是日子過得寒酸些,文朋詩友間唱和不絕,談不上孤獨。而若說賈島孤單,便不會有“騎驢沖大尹,奪卷忤宣宗”的神奇經歷。他偶得壹句“落葉滿長安”,正騎在驢背上苦思下壹聯,不意沖撞了京兆尹劉棲楚的隊伍。如果說劉棲楚算不得好詩人的話,那麽他為了思考“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那個“敲”字是用“推”還是用“敲”更合適,因此沖撞的吏部侍郎韓愈,則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名貫古今的大文人和大詩人。至於唐宣宗微服出遊法乾寺,偶然翻看了他的詩稿,被他壹把奪過,還加上句“妳也懂這個?”氣得這個愛寫詩的皇帝壹輩子都沒給他個象樣的官做。賈島孟郊在那個時代有的是良師益友,絕不會真正孤獨。而孤獨的詩人也確曾有過,那就是唐宋盛世的先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從這首流傳千古的《登幽州臺歌》,我們當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
陳子昂二十歲進士及第,在政治上擁護武則天。他在二十九歲時曾向武則天上書《答制問事八條》,主張輕刑罰、用賢才、納諫士、賞功勇、減徭役,提出了許多符合百姓願望的主張。但武則天當時忙於稱帝改制,有自己壹套施政方針,不但沒有重視陳子昂這個文學小臣的意見,反嫌他上疏議政太過多事,罷了他的職。幾年之後陳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隨左仆射喬知之北征並結為密友,牽連進喬知之壹案,陷於獄中。出獄後在洛陽任右拾遺。當時東北邊境上住著契丹人,雖然勢力並不強大,卻是潛在威脅。武則天時,鎮守東北的松藩總督李盡忠背叛朝廷,企圖割據,契丹人便乘機舉兵南侵,連陷幽、冀、營三州。通天元年,武則天選派了壹個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草包軍事統帥武攸宜領兵北伐,陳子昂也隨軍北上,任參知軍事。武攸宜根本就不懂軍事,才壹接敵,便大敗虧輸,先鋒王孝傑全軍覆滅。陳子昂屢獻破敵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敵人來勢洶洶,不容坐視;陳子昂便請分軍萬人為前鋒,以阻敵勢。武攸宜這次不但不采納他的意見,還將他降職處分。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子昂偶爾登上了幽州臺,放眼河山,極目蒼莽,便有了縱臨千載、曠視四海的無窮感慨。
詩人孤獨於幽州臺上,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在這薊北幽州臺上,他或許想到了大破齊軍的燕國上將軍樂毅,或許想到了北征烏桓臨石觀海的三國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帳下,竟無用武之地,英雄已遠而前途渺茫,那份曠世的孤獨,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裏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汙濁的憎惡。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只有眼前這個時代。這是壹個沈迷慘淡、生氣寂然的時代,初唐四傑在詩壇上吵鬧了壹陣,什麽也沒留下就悄然離去;與他同代的張若虛留下壹篇《春江花月夜》後也悄無聲息,沒有在理論上對詩歌創作進行任何的探討;盛唐群星璀璨的詩國勝景他又無法看見,李杜元白以及王維、高適、岑參等詩壇梁柱那時還壹個都未曾出生。而眼下宋之問與沈佺期之流都幹了些什麽?都寫了些什麽詩?不過是些吟風弄月邀媚取寵的應景之作。在盛唐與初唐之間,只有他陳子昂壹人為改變萎靡詩風沖沖殺殺,只有他壹人在單槍匹馬地鏖戰,“兩間余壹卒,荷戟獨仿徨。”詩人只有雄心和宏願,沒有蓋世神功,他不是獨孤求敗,也不是金蛇郎君夏雪宜,他在與墮落的宮廷詩的鬥爭中多少有點顯得力不從心。“天地悠悠”,人生短促,每念及此,怎不“愴然涕下”?短短四句,有如陣雲深擁、萬幕不嘩,是何等的深沈抑郁!復如千林振響、萬馬奔騰,又是何等的悲憤激烈!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壹個孤高壹世、上下求索的獨行者,也看到了壹個百感交集、心事茫茫的感傷者。毫無疑問,陳子昂是詩壇上的孤獨大俠,他壹人壹劍,在初唐與盛唐之間繼往開來,依靠摯著的追求、依靠高昂的戰鬥激情,終於用理論和實踐清除了宮體詩的渾濁汙垢,開辟了通往盛唐的路。(完)
?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藝術表現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前緊後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壹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後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采納,並曾壹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遭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裏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有,因而獲得廣泛的***鳴。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壹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了壹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壹位胸懷大誌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雲:“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本篇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壹個虛字(“之”和“而”),多了壹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兩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壹類的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的古代明君,現在再也見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現的後賢,又還沒有出現."前賢"已遠,"後賢"未來,其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愁悵躍然紙上!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意思是:想到那天地宇宙是這樣久遠闊大,而壹個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暫,不能建功立業。我獨自悲傷地流下眼淚。壹個"念"字,表現了詩人包括宇宙古今,寬廣無垠的精神境界;壹個"獨"字,又渲染了詩人心中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之感.
這首詩通過抒發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這首詩歌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 .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雖然只有短短四句 ,卻在我們面前展現了壹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 :樓臺高聳 ,詩人獨立,臨風遠眺,面對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激情滿懷,思緒萬千。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淩空壹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元,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壹種倉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了壹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壹位胸懷大誌,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1.據盧藏用《陳氏別傳》,這首詩是在作《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並序》後,"乃泫然流涕而歌此詩"。幽州臺即薊丘,戰國時代為燕國舊都(今北京大興縣內)。《薊》詩序雲:"丁酉歲,吾北征。出自薊門,歷覽燕之舊都,其城池霸業,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遊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言誌,寄終南盧居士,亦有軒轅之遺跡也。"七詩題為:《軒轅臺》、《燕昭王》、《樂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鄒衍》、《郭隗》。七詩成而意未盡,因又泫然而作《登幽州臺歌》。
2.唐孟棨《本事詩·嘲戲》載:"宋武帝嘗吟謝慶《月賦》,稱嘆良久,謂顏延之曰:'希逸此作,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楚辭·遠遊》:"唯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導讀〕
這是壹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的"古人"和"來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樣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賢臣。這兩句緬懷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期待來者,感慨自己懷才不遇。正如後人所作《陳公旌德碑》雲:"道可以濟天下,而命不通於天下;才可以致堯舜,而運不合於堯舜"。
這種深沈的失意、悲憤和孤獨感占據了詩人此時的全部心靈,他駐足於幽州臺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索幽州臺悠長的歷史和豐富的現實意蘊:
悠悠的歷史長河啊,妳孕育了多少明君和賢臣,成就過多少豐功偉業;妳又見證過多少昏君和庸碌,洗刷過多少罪惡和恥辱!
悠悠的歷史長河啊,在妳的面前,個人的生命何其短暫!無論明暗賢愚,都是匆匆過客。而可悲的是:我竟連這短暫的人生都無法利用,知音難遇,懷才不遇。思之愴然,怎不令人涕下!
這首詩用的是辭賦體。體式的古樸、文辭的凝重與情調的慷慨悲憤、意境的雄渾深遠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柳亭詩話》雲:"阮步兵登廣武城,嘆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陳拾遺會得此意,《登幽州臺》曰……。假令陳阮邂逅路岐,不知是哭是笑?"
人物介紹
陳子昂,字伯玉(約公元659~公元700),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別名陳拾遺。
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壹。年輕時性格豪爽(少任俠)。二十四歲中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右拾遺。直言敢諫,所陳多切中時弊。三十六七隨建安王武攸宜東征契丹,所提建議不被采納,反而受到降職處分。三十八解職還鄉,為縣令段簡所誣,死於獄中,時年四十壹。在文學上,他繼“初唐四傑”之後,高舉革新大旗,大力反對齊梁文風,提倡“漢魏風骨”,強調興寄。他的創作,大多內容充實,剛健質樸。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軀。[1] 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其存詩***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唐睿宗文明元年(六八四)中進士,後升為右拾遺。而後隨武攸宜東征契丹,多次進諫,未被采納,卻被斥降職。 陳子昂在政治上曾針對時弊,提過壹些改革的建議。在文學方面針對初唐的浮艷詩風,力主恢復漢魏風骨,反對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他自己的創作,如《登幽州臺歌》、《感遇》等***三十八首詩,風格樸質而明朗,格調蒼涼激越,標誌著初唐詩風的轉變。 有《陳子昂集》,事見《舊唐書》卷壹九○中、《新唐書》卷壹○七有傳。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被收錄為滬教版六年級第二學期第十三課。 陳子昂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著有《陳伯玉集》之傳。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功勛。24歲時舉進士,官麟臺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時武則天當政,濫用職權,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並壹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垂拱二年(686),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壹帶。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獲得較為深刻的認識。聖歷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今天射洪縣城古城墻名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稱實為紀念陳子昂。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在唐詩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績。盧藏用說他“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壹變”(《陳伯玉文集序》)。宋劉克莊《後村詩話》說:“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壹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金元好問《論詩絕句》也雲:“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都中肯地評價了他作為唐詩革新先驅者的巨大貢獻。但他的部分詩篇,還存在著語言比較枯燥、形象不夠鮮明的缺點。 唐代初期詩歌,沿襲六朝余習,風格綺靡纖弱,陳子昂挺身而出,力圖扭轉這種傾向。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陳子昂死後,其友人盧藏用為之編次遺文10卷。今存《陳伯玉文集》是經後人重編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間楊澄校刻楊春本《陳伯玉文集》10卷收輯作品比較多,並附錄《新唐書》本傳等有關材料。《四部叢刊》本即據此本影印。《世界文庫》本,曾據明、清各本作過若幹校訂。今人徐鵬校點《陳子昂集》,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全唐詩》、《全唐文》、《文苑英華》等書,補入詩文10余篇,成為較完備的本子,後附今人羅庸《陳子昂年譜》。今人彭慶生有《陳子昂詩註》。後附其所編《陳子昂年譜》及“諸家評論”。岑仲勉有《陳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跡》壹文(載《輔仁學誌》第14卷第壹、二合期)。 有詩文《慶雲章》、《感遇詩三十八首》、 《觀荊玉篇》、《鴛鴦篇》、 《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西還至散關答喬補闕知之》、《 度峽口山贈喬補闕知之王二無競》、《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知之》、《 贈趙六貞固二首》、《答韓使同在邊》、《征東至淇門答宋十壹參軍之問》、《 答洛陽主人》、《 酬暉上人秋夜山亭有贈》、《 酬李參軍崇嗣旅館見贈》、《酬暉上人夏日林泉》、《 同宋參軍之問夢趙六贈盧陳二子之作》、《送別出塞》、《登薊丘樓送賈兵曹入都》、《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秋園臥病呈暉上人》、《登澤州城北樓宴 山水粉圖》、 《彩樹歌》、《春臺引》、 《寒食集畢錄事宅作》、 《登幽州臺歌》、 《喜馬參軍相遇醉歌》 《度荊門望楚》 《晚次樂鄉縣》、《同王員外雨後登開元寺南樓因酬暉上人獨坐山亭有贈》、 《東征答朝臣( 壹作達 )》、《相送》、《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 《居延海樹聞鶯同作》、 《題李三書齋》、 《崇嗣》、 《送魏大從軍》、 《送殷大入蜀》、 《落第西還別劉祭酒高明府》、 《落第西還別魏四懍》、《送客》、《春夜別友人二首》》 《遂州南江別鄉曲故人》、 《送東萊王學士無競》、 《送梁李二明府》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 《春晦餞陶七於江南同用風字》、 《喜遇冀侍禦●左王右圭》、《崔司議泰之二使》、 《登薊城西北樓送崔著作融入都》、 《月夜有懷》、《夏日遊暉上人房》、 《春日登金( 壹作九 )》、《華觀》、 《群公集畢氏林亭》、 《宴胡楚真禁所》、 《魏氏園林人賦壹物得秋亭萱草》、 《晦日宴高氏林亭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 《上元夜效小庾體》、 《洛城觀●左酉右甫應制》、 《奉和皇帝上( 壹作丘 )禮撫事述懷應制》、《酬田逸人遊巖見尋不遇題隱居裏壁》、 《白帝城懷古》、 《峴山懷古》、 《宿空●左舟右令峽青樹村浦》、 《宿襄河驛浦》、 《贈嚴倉曹乞推命錄》 《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 《江上暫別蕭四劉三旋欣接遇》、 《秋日遇荊州府崔兵曹使宴》、 《臥病家園》、《於長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合州津口別舍弟至東陽峽步趁不及眷然有憶作以示之》、 《萬州曉發放舟乘漲還寄蜀中親朋》、 《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 《入東陽峽與李明府舟前後不相及》、 《同●上日下文上人傷壽安傅少府》、 《南山家園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涼獨坐思遠率成十韻》、 《還至張掖古城聞東軍告捷贈韋五虛已》、 《題祀山烽樹贈喬十二侍禦》、《初入峽苦風寄故鄉親友》、 《題田洗馬遊巖桔橰》、 《古意題徐令壁(壹作題著作令壁)》、 《贈別冀侍禦崔司議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見歲時雜詠末句缺壹字)》
理解
壹、登幽州臺歌本詩沒有對幽州臺作壹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句。
其原因是:
1.幽州臺本是招才納賢的地方,作者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隱約寫出了作者正登幽州臺。
2.作者的感慨引起了那些懷才不遇者的***鳴,且抒發了自己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
給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