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畫家、美食家。子曰戰,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應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佳縣)。本人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賦極高,詩詞書畫俱佳。他的文筆汪洋恣肆,流暢自如,與“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歐陽修並稱為甌塑;詩歌清新蒼勁,善用誇張和比喻,藝術表現手法獨特。他們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豪放派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有新意。用筆寫得跌宕起伏,童趣盎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主要歌詞
1.“去年的青年之旅”
2.《江湖上的和》
3.“於美人優美堂呈現壹個古老的故事”
4.《南鄉子·松樹谷》
5.永裕長樂壹別室
6.“減去木蘭花,空床”
7.《梁祝·密州上元》
8.《江十年生死》
9.“遙望江南,春色未老”
10.“明月幾時有?”
對壹個角色生活的詳細解釋
早期經驗
蘇軾,繼唐初大臣蘇為道之後,於景壽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 65438+十月八日)生於虞美人眉山。蘇軾的祖父是蘇緒,字仲賢,祖母是石氏。蘇軾的父親蘇洵,就是聖紫晶所說的“蘇勞權”。蘇洵很努力,雖然晚了。蘇軾的名字“石”,原意是車前的扶手,意思是扶危濟困,不可或缺。蘇軾生性豁達,率真誠懇,深得道家風範。好朋友,好食物,創造了很多美食,好茶,和優雅的山間旅行。
在北京考試
蘇軾畫像
蘇軾畫像(5)
嘉祐元年(1056),蘇軾第壹次離開四川去北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21歲的蘇軾和19歲的蘇轍從西蜀偏遠地區,順流而下,於嘉祐二年(1057)赴京趕考。當時的考官是文學泰鬥歐陽修,初級考官是老詩人梅。這兩個人決心在詩歌上創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筆壹下子把他們都震住了。策略的題目是“以刑賞忠論”。蘇軾的《以刑賞忠論》獲得了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但由於歐陽修誤以為是弟子曾鞏所寫,為了避嫌,只好屈居第二。蘇軾在文章中寫道:“臯陶是個書生,會殺人。說殺第三個,姚說殺第三個。”歐和梅都很佩服他的文筆,但不知道這些字的出處。而蘇軾謝他,就是問他,蘇軾答:“何以知出處!”歐陽修聽了這話,不禁贊嘆蘇軾的豪氣和敢於創新,並預見了蘇軾的未來:“此人可以說是善讀書、善用書,其文章將來天下絕無僅有。”
明洞史靜
在歐陽修的壹再贊揚下,蘇軾壹時名聲大噪。他每出壹本新書,馬上就會傳遍京城。就在父子二人在京城聲名鵲起,正要大顯身手的時候,蘇軾母親去世的噩耗突然傳來。兩兄弟隨父親回家參加葬禮。嘉佑在第四年十月服喪期滿後回到北京。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參加了通常稱為“三年京檢”的中國中等教育考試,考進了“百年第壹”的三等,授予大理判官,並簽了書。四年後,他也到朝廷聞鼓聲。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棺回鄉,守孝三年。三年後,蘇軾重返朝鮮,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很多師友,包括當初很欣賞他的歐陽修,都因為反對新法,不認同新宰相王安石的政見,被迫離京。朝野的舊雨褪去,蘇軾眼中看到的不再是二十歲時看到的“太平盛世”。
不請自來。
熙寧四年(1071),蘇軾上書談新法的弊端。王安石非常生氣,要求謝靜在皇帝面前說出蘇軾的過錯。蘇軾隨後請求赴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被派往杭州任判官,熙寧七年秋調任密州(山東諸城)任周知,熙寧十年(1077)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三月任徐州周知。革故鼎新,因法便民,成就斐然。
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1079),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周知。上任後給皇帝湖州謝表寫了壹封信,這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壹個詩人,他的作品往往是情緒化的。即使寫了紅頭文件,也忘不了加上壹些個人色彩,說自己“愚笨生不逢時,難趕上新來者”,“老人們可以鬧,也可以養王”。這些話被新黨抓住把柄,說他“愚弄朝鮮,狂妄自大。他們從大量的蘇軾詩詞中挑出他們認為暗含譏諷的句子,壹時間朝廷出現了反蘇的聲音。今年7月28日,蘇軾上任僅三個月,就被禦史臺官員逮捕,押解到京城。幾十個人參與其中。這就是北宋著名的“五臺詩案”(五臺,即玉石臺,因上面種有柏樹,常年有烏鴉棲息,故稱五臺)。
烏臺詩案的巨大打擊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新黨要殺蘇軾。朝野也同時展開救援活動。不僅許多與蘇軾政見相同的元老紛紛撰文,就連壹些維新派的有識之士也勸宗申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居金陵,也寫道:“有聖世殺人才如何?”在大家的努力下,這個詩案由王安石“壹句話”定案,蘇軾被從輕發落,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副使,置於此州,受地方官監視。蘇軾被囚禁103天,幾次瀕臨斬首。幸虧北宋趙匡胤年間實行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得以幸免。
被貶黃州
出獄後,蘇軾被貶為應永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市)的助理(相當於現代民間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卑微,沒有實權。此時的蘇軾經過此役已經心灰意冷。蘇軾上臺後,情緒低落。他多次遊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山,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抒發他流亡時的思想感情。余帶領家人在城東開墾了壹片坡地,種田以貼補生計。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得到了“東坡居士”的綽號。
卷土重來
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被派往汝州。由於路途遙遠,旅途勞累,蘇軾的子女不幸去世。汝州很遠,路費都用完了。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要去汝州,先在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返回常州時,宗申去世了。常州地區水網縱橫,風景秀麗。生活在常州,他沒有饑寒之憂,還能欣賞美景。而且他遠離北京的政治紛爭,可以和家人以及很多朋友朝夕相處。於是蘇東坡最終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最終歸宿。
1085年,宋哲宗登基,慈禧太後以幼哲宗的名義,來到朝廷聽政。司馬光被重新啟用,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鎮壓。蘇軾回朝侍郎之職,登州(蓬萊)。4個月後,醫生被召回朝鮮。前朝舍人先生升,三個月後在中書升為舍人先生,不久又升為翰林學士聖旨,被禮部頒賜貢品。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打壓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廢除新法,認為他們不過是與所謂“王黨”壹丘之貉,再次向皇帝建言獻策。他抨擊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引起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被誣告陷害。到目前為止,蘇軾既不能容忍新黨,也不能原諒舊黨,於是再次要求外調。
修建蘇堤
蘇堤
蘇堤(6)
元佑四年(1089),蘇軾做了龍圖閣學士,了解了杭。由於西湖久未清淤,已淤塞過半,“太平湖的平湖早已雜草叢生,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到杭州的第二年,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余萬,驅逐農田,恢復舊景,並在湖的最深處立三塔(今三塘映月)作為標誌。他收集了疏浚的淤泥,修建了壹條貫穿西湖的長堤,由六座橋連接起來,供行人通行。後來簡稱“蘇公堤”或“蘇堤”。春天的清晨,蘇堤是西湖十大名景之壹,“蘇堤春曉”,柳葉披紗,波光粼粼,鳥語歡唱。
“東坡處處修蘇堤”,蘇軾壹生修了三條長堤。蘇軾貶謫潁州(今安徽阜陽)時,也在潁州疏浚西湖,修築大堤。邵聖元年(1094),蘇軾被貶為遠寧軍副使,安置在惠州(今廣東惠陽)。年近60歲的蘇軾日夜馳騁,壹路殺入貶謫中心,受到嶺南百姓的熱烈歡迎。蘇軾把皇帝給的黃金拿出來,捐贈疏浚西湖,修建長堤。為此,“父老歡聚,壺空。三天喝不下,就把村裏的雞都殺了。”人們在慶祝。如今,這條蘇堤就在徽州西湖的入口處,像壹條綠化帶,從湖中央穿過,把湖分成兩部分,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胡風。
徘徊在儋州
蘇軾《瀟湘竹石圖》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幸福,把自己比作唐朝的白居易。但在元佑第六年(1091),他被召回朝鮮。但由於政見不合,元佑於六年八月調任潁州,元佑七年二月調任揚州(1092),元佑八年九月調任定州(1093)。元佑八年高太後駕崩,哲宗上臺,新黨再次上臺。少生元年(1094)六月,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省惠州市)。
少生四年(1097),時年62歲的蘇軾被發配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丹縣),壹個沛邊的荒涼之地。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只是比抄別人輕壹點的懲罰。他把儋州視為第二故鄉。“我是丹兒人,寄生在西蜀。”他在這裏辦學,引進學風,讓很多人不遠千裏來到儋州,向蘇軾取經。在宋朝100多年裏,海南從來沒有人進過科舉。但蘇軾回到北方不久,這裏的蔣堂佐就給家鄉做了貢品。正因如此,蘇軾寫了壹首詩:“滄海未曾斷其脈,珠崖未曾見。”人們壹直把蘇軾視為儋州文化的開創者和播種者,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至今在儋州流傳的,表達了人們緬懷的心情,連語言都有壹種“東坡話”。
最後結局
惠宗即位後,蘇軾被調至連州安置,被調至永璉安置,永州被調安置。到了三年(1100)四月,傅園被赦免,恢復了晁的官職,踏上了返回北方的道路。建中靖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八月二十四日)病逝於常州(今江蘇)。65歲葬於汝州郯城縣(今河南郟縣)。蘇軾留下遺囑,將香格裏拉安葬在汝州郯城縣軍臺鄉。次年,其子蘇果將父親的靈柩運回郯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後,蘇軾被追封為太傅,謚號“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