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唐詩;宋詩;山水詩;意象;情感;審美風貌。
同樣是詩歌體裁,但是在不同的時代它們的情感表達、主題內容就會有所不同。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大多數是由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決定的。唐代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發展、文化兼容並序,是我國有名的昌盛朝代之壹。在這樣穩定的社會環境中,老百姓生活安定富足,使得詩人們在詩歌中表達出來的情感都是積極樂觀的,展現的是對生活和前途的巨大希望與光明。但是,在宋詩中的情感表達,大多數都是愛國情懷和個人不得誌的郁郁寡歡之情。原因是宋幾乎都是處在社會動亂的時期,為求安和,與別國簽訂了很多的條約,其中涉及到很多的金錢問題,再加上宋代養了很多的“冗官”,國庫開銷很大,常常向百姓增加課稅,又加上長期的戰爭,使得百姓處在壹個水深火熱的環境中,民不聊生。兩個不同的社會環境,因此就很容易形成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反映到詩歌上時尤為明顯。因此,我從唐宋的山水詩為基點,具體從意象、情感和審美角度三個方面來分析兩者的差別。
壹、從意象的營造上
意境是山水詩的靈魂,完美的意境是自然美與心境美的統壹,是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感的完美相融。在意境的營造上,意象必不可少。那麽在意象的營造上,唐詩中的意象比較小,而宋詩中的意象比較闊大,且唐詩中的意象較多地體現出自然的屬性,宋詩的意象則較多地體現出人文屬性。
唐山水詩的意象多以“山”、“水”、“明月”、“竹”、“松林”、“溪”、“鳥”等自然景物為主,這些意象特點很生活化,構成的是壹幅幅細膩而溫暖的圖像。這方面的代表詩人王維,在他遺留的四百多首詩中,他的山水詩思與境諧,以客觀的自然為中心,而把主觀情感融入在客觀環境中。如《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就以“空山”、“深林”、“青苔”、“桂花”、“春山”、“鳥”、“澗”等較小,較常見的自然景物,在這些意象中賦予詩人的情感。還有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中描寫秋天雨後山林傍晚的幽清景色,通過靜態和動態、喧鬧與靜謐的和諧配置,將“明月”、“清泉”、“漁舟”、“竹”、“蓮”、“雨”等美好意象交錯連綴,組成了壹幅淡雅,清麗,甜美的山居秋暝圖。
另外壹位山水詩人孟浩然的詩歌意象也是如此,他的山水詩多事是寫他故鄉襄陽的名勝,多以襄陽的山水、煙水、新月、小舟等自然景物為意象,比較溫婉的小調。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山水詩比較大氣磅礴,如他的《望廬山瀑布》“天門中斷楚江開,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楚江、瀑布意象就沒有那麽溫婉。
宋的山水詩意象就很闊大磅礴,如長江大海,風起濤湧,同是用自然景觀為意象,但是與唐山水詩中的意象相比,就會多壹份霸氣。這主要以蘇軾為代表,如他的《遊金山寺》中“聞道潮頭壹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這四句,以“潮頭”、“濤波”為意象,很是壯觀。還有他的《新攤》中的“白浪橫江起,槎牙似雪域”,《棲賢三峽橋》中的“吾聞太山石,積日穿線溜。況此百雷霆,萬世與石鬥。深行九地底,險出三峽右。長輸不盡溪,欲滿無底竇。跳波翻潛魚,震響落飛狖。清寒入山骨,草木盡堅瘦。空濛煙靄間,澒洞金石奏。彎彎飛橋出,瀲瀲半月彀。玉淵神龍近,雨雹亂晴晝。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潛魚、飛狖、草木、煙靄、雨雹等意象,使得畫面很開闊。除了意象開闊的特點之外,宋詩中還增加了人文意象,強調人的主觀性。在這壹方面,楊萬裏和黃庭堅的山水詩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像楊萬裏,他的愛雲,不再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而是“不是白雲留我住,我留白雲臥閑身”;他的看山,不再是“端居不出戶,滿目望雲山”,而是“有酒喚山飲,有蔌分山饌”,增加了很多人的色彩。黃庭堅則把生活中的感性存在內化為壹種心性境界,人文意象很重。
二、從情感的表達上
因為唐的社會穩定,國富民安,所以在唐的山水詩中的情感表達是外揚的,使人壹讀就很容易明了詩人的情感傾向。且表達的情感壹般是對祖國山河的贊頌和熱愛以及對自身的前程充滿希望,是壹種樂觀、積極的基調。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情感就很明朗,即使詩人是不得意的,但是在詩中完全讀不出詩人的失落,而是壹種激昂的態度。還有他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壹種很輕松的態度,此時的詩人仕途不順,被流放到荒涼地,但是面對沿途的美麗風景,李白還是快樂的,絲毫沒有覺察到他的哀愁。《夢遊天姥吟留別》更是展現李白的壹種積極樂觀的豪邁態度,盡管前途不順,盡管被無辜流放,但是在他的這首詩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他那張揚的情感。不僅是李白,在杜甫的山水詩中也是有同樣的趨向。他的《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字裏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尤其是“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
宋由於當時的社會現狀,戰爭不斷,因此給當時的知識分子很大的震撼,都想以筆代槍沖上戰場,為祖國的安穩貢獻壹份力量。在宋的山水詩中愛國的情懷會更濃重壹點,不像唐詩中的積極,而是壹種憂愁的基調。像“山水詩的第二個藝術高峰”的蘇軾這樣豪放的詞人,面對逐漸衰敗的光景,也產生壹種哀愁的氛圍。在他的山水中,情感更多的是壹種隱喻的表達,不似他的詞的那種豪放。他的《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表達的就是壹種無奈的人生體會,這種情緒是不外露的,要細細品味,才能覺察。至於愛國的情感,在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詩中最為明顯。《感興》“吾嘗考在昔,頗見造物情。離堆太史公,青蓮老先生。悲鳴伏櫪驥,蹭蹬失水鯨。飽以五車讀,勞而萬裏行。險艱外備嘗,憤郁中不平。山川與風俗,雜錯而交並”用典委婉地表達自己要報國的情感。
三、從審美角度上
著名學者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提出了“詩分唐宋”之說。他認為“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簡而言之,即唐詩突出壹個“情”字,而宋詩則追求壹個“理”字。
唐詩的情韻美,李白的浪漫使我們感受到酣暢淋漓的情韻。他的“煙花三月下揚州”有“千古麗句”之譽,文字綺麗,意境優美,烘托出南方三月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氛圍,透露出盛唐時代繁華鼎盛的時代氣息,隱含昂揚激越的向上情緒。杜牧的清麗讓我們領略到風華掩映之美。壹句“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高度概括了千裏江南壹片春光明媚、生機盎然的春色,有鳥語清脆婉轉之愉悅,有綠樹紅花掩映生輝之美感,在淺近清新的文辭中,蘊藉雋永。孟浩然的平淡則讓我們領略到另壹種情韻美。“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上句近景,綠樹環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青山依依,展示壹片開闊的遠景。
宋詩重哲理,善思辨,擅析理,多探緣索由。宋代詩人大都以唧唧用世的態度去驅遣筆墨,喜好從紛紜復雜的現實生活中探索事理,用詩意來表達哲理,極富思理的情調,顯露出美不勝收的理趣。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把抽象的理論用詩的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言簡意賅,寓意深邃,這裏可謂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常為後人所征引,成為歷久不衰的名句。還有陸遊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壹直給人以信心和鼓舞。用來比喻人在困境是會生出許多希望,鼓勵人們在貌似“無路”時仍要奮力前行。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是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這就是詩人留給人們的啟發,它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
綜上,正是這些不同——雖然不是全部,但也應是重要的因素,導致了唐宋山水詩的藝術風貌的差異,在壹定程度上也是影響“唐詩”與“宋詩”不同審美特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