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壹
茅檐長掃凈無苔⑵,花木成畦手自栽⑶。
壹水護田將綠繞⑷,兩山排闥送青來⑸。
其二
桑條索漠楝花繁(6),風斂余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1]
2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書:書寫,題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蘇南京)時的鄰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這裏指庭院。無苔:沒有青苔。
⑶成畦(qí ):成壟成行。 畦:經過修整的壹塊塊田地。
⑷護田:這裏指護衛環繞著園田。
⑸排闥(tà):開門。 闥:小門。送青來:送來綠色。[1] [2]
(6)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裏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見的苦楝花。
白話譯文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壹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壹條小河保護著農田,並且環繞著農田;兩座大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桑樹枝葉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風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過墻頭。 黃鶯幾聲清脆的啼叫 ,驚醒了我的午覺。壹夢醒來,我恍恍惚惚還覺得自己好像仍然在舊日所住的半山園中。[1] [2]
其壹譯文
茅草搭成的屋檐下邊處處潔凈可人,那是因為主人經常打掃,因此不見壹片青苔。滿畦的花草木葉,來自主人用心的培栽。壹條銀帶般的水將這片綠呵護圍繞,門外山色青翠,竟似撲向庭院,而來。[3]
3創作背景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壹組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1]
4作品鑒賞
這兩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壹首很著名。這壹首詩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首二句贊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靜”即凈。怎樣寫凈呢?詩人摒絕壹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只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嗎?在這裏,平淡無奇的形象由於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註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並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壹聯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壹條河流,壹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裏,山水對這位誌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壹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壹樣。“護”字,“繞”字顯得那麽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門而入,奉獻上壹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壹水”“兩山”被轉化為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後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於這樣兩點:壹、擬人和描寫渾然壹體,交融無間。“壹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壹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壹“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仿佛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裏,已可看到壹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於“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壹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壹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於“壹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壹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兩句也堪作範例。詩人運用了對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給山水賦予人的感情,化靜為動,顯得自然化境既生機勃勃又清靜幽雅。